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国时期的天津图书馆事业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天津 民国时期 图书馆 事业

摘 要:民国时期津门大地上诞生了一大批不同于古代藏书楼的近代图书馆,它们的产生不仅提高了国民素质,而且健全和完善了天津近代的图书馆体系,为建国后天津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民国时期天津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做一总结性阐述。

关键词:天津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205-02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事业是天津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清朝末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近代教育思想的余绪,下启新中国天津图书馆发展之先河,在近代天津图书馆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民国时期的天津图书馆基本是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和私人团体组建的图书馆共存的局面,下面笔者就将民国时期天津的各类型图书馆情况概述如下。

1 公共图书馆

1.1 直隶图书馆

直隶图书馆始建于1908年,建馆之初有藏书20万卷(册),馆舍位于河北区大经路直隶学务公所内。1918年9月,直隶图书馆更名为“直隶省立第一图书馆”,当时严侗任专职主任,有工作人员5人 。

自民国肇始到二十年代早期是直隶图书馆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阶段,直隶图书馆不仅开展了各种促进教育、奖掖后学的活动而且各种方便民众阅读的措施和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二十年代中后期至新中国建立这段时期,时局动荡、战乱频仍,直隶图书馆也是命运多舛。

1924年秋,直隶图书馆馆舍先后遭奉系、直系军队接连强占,图书、家俱损坏严重。1937年“七七事变”后,馆舍被日军强占,书籍被堆放于库房之中,损失严重。1939年6月该馆租赁鼓楼东大街164号民宅作为馆舍。随后,该馆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重新整理并编制目录,直至10月20日,已更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二图书馆的老省馆才重新开馆。1945年11月,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二图书馆重新划归河北省管辖并更名为“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河北省教育厅委派井守文(蔚青)为馆长。

自抗战开始到建国前,天津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始终举步维艰,饱经战乱摧残的老省馆不仅元气大伤而且得不到扶植,基本处于半停顿状态。1948年9月27日的《益世报》刊载了《濒于“灭顶”的文化事业津市三图书馆介绍》一文,文中对老省馆当时的状况有以下描述“三年来它仅添购三四百本的书籍,其中《新中学文库》和《小学文库》便占去了一半的数目。现在这个号称天津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仅有110000万册书,其中线装书要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他就是中日英文书,自然科学的或社会科学的中文书籍,除了几本新购的以外,都是民国二十六年以前的古董了。”

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老省馆在发展天津图书馆事业,普及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方面还是做了不少的努力。

1931年和1940年,该馆编写了《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概况》和《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二图书馆概况》;1933年,时任馆长的刘芸生向河北省各县政府征集县志,从而丰富了省馆地方志的收藏。

1940年、1944年、1947年,该馆分别组织了“儿童读书会”、“青年读书会”以及“贫童义教班”,在时局动荡,经费又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能够举办这些免费的教育活动,老省馆在推动平民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也为天津民国时期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地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2 天津市立图书馆

1929年6月,天津特别市教育局为“发展社会教育,增长民众知识”提议创办市立图书馆一座,馆址选定在杨家花园。

1931年6月20日,天津市立图书馆举行开馆典礼,姚金绅任馆长。该馆工作人员13人,组织系统分为总务、图书、阅览三部,阅览部又分图书阅览室、新闻阅览室及儿童阅览室。经费状况:开办费10000元,图书及设备费各用5000元;每月经费1000,工薪费用603元,购书费用250元,办公经费120元。馆藏情况:中西文图书15689册,杂志61种。平均每天阅览人数240余人。该馆在办馆工作中,学习吸取了当时的一些新思想、新办法,工作状态力求现代化,购书购物、会计出纳,手续严整,井然有序。在馆藏图书的分类方面,中文图书的分类采用刘国钧分类法,西文图书则采用杜威分类法,检字法采笔画与四角号码并用。在图书的购藏策略上,该馆还对对图书馆工作中的“学”与“术”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认为“有术而无学,则购书无所抉择,存书毫无目的”,“有学而无术,则如散钱无串,有材料而不知烹调。久之,所存书籍,必至于散乱无稽,使读者有浩如烟海之叹”。此类认识反映出当时对图书感工作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

1938年4月,“天津市立图书馆”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立第一图书馆”。1939年8月,天津发生水灾,馆舍被淹,图书受到损失。1941年8月,该馆于水灾后修缮馆舍,整理图书,恢复开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名“天津市立图书馆”。由于经费困难,连续缩编裁员,至1948年,仅余员工8人。

1.3 天津图书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市热心文化事业的社会知名人士倡议建立天津图书馆。馆址设在法租界法国公议局大楼(今和平区承德道12号,天津艺术博物馆址)。1948年2月,天津图书馆接收了日本侵华期间在津建立的“日本图书馆”的藏书共计8万多册,并于同年4月接受了李烛尘的9万元捐款。1948年4月30日,天津图书馆局部开放接待读者,除了为市民提供藏书外,天津图书馆二楼还设有“报刊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工程研究室”、“美国研究室”和“普通阅览室”,另备有国内外报纸20余种,中外杂志200余种,英日文工程书籍3000余册。社会文化部还在每周或每几天为市民播放电影,或是举办演讲等文化活动。当时的天津图书馆有二十五位职员和十一位工友,平均每天接待八百多位读者。

1.4 天津市立的7个通俗图书馆

1929年,天津教育局为了“倡导教育,启发民智”,决定在天津各区内筹建通俗图书馆。自1929年至1930年,天津相继成立了7所市立通俗图书馆,并分设42个代办处,备有7个流动书库和200个巡回文库书箱。这七个通俗图书馆分别位于东马路、西马路、北大关、河东、南马路、堤头村和元纬路,经费来源是教育局的拨款,年经费为3500元,每个通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3到5人。

7个通俗图书馆在工作方面都十分注重书籍的流通与推广,他们通过设立图书代办处、地区巡回文库、学校巡回文库、家庭巡回文库以及阵地阅览等多种方式将馆藏的书籍报刊推广到本地区的各个角落,供广大市民阅览。另外,还举办了妇女识字班、读书会、读书小组等活动,正是由于通俗图书馆在普及文化所起到的作用使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天津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一段兴旺时期。“七七事变”后,天津公共图书馆事业遭受了战乱与水灾,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抗战胜利后,饱经战乱的天津公共图书馆事业元气大伤,省馆、市馆处于半停顿状态,通俗图书馆更是无力维持,不关自闭。

1.5 儿童图书馆

1917年10月,全国最早的一所儿童图书馆——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儿童图书馆成立。该馆为8~12岁的儿童提供书籍、玩具、组织讲演会、展览会,并制定了儿童图书馆规则和阅览规则。

1936年,天津特别市市立通俗图书馆设儿童图书馆三处,一在城内鼓楼西,一在河东特二区,一在西头太平街,预定三处每月经常费共为210元,由市立七处图书馆平均分担,图书费由各馆每月拨10元(共70元)充用,实行按月续购办法,馆内书籍将选取易于理解、能够激发儿童兴趣之正规读物。5月1日,城内鼓楼西第一儿童图书馆业成立,该馆计房十余间,容量宽敞,空气适宜,共具备儿童图书,儿童刊物及书籍等达三百余种,馆内设办事员一人,差役一人,负责招待儿童。6月18日,位于西头大伙巷市立第三通俗图书馆开办之儿童图书馆成立。

至天津解放前夕,天津公共图书馆仅存省立图书馆、市立图书馆以及天津图书馆三所,共藏书22万余册,平均分给当时的二百多万市民,每十三个人才能分得一本,全部工作人员仅53人。

2 学校图书馆

民国初期,民国政府确定了由教育部主管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制度,由于民国政府对教育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大学、中学、小学三级教育为主的学校图书馆系统。“七七事变”前夕,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大力支持,高校图书馆发展极为迅速。丰富的藏书、精美的馆舍、较为充裕的经费以及较高的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之在各类图书馆中处于领先水平。八年沦陷期间,天津的高校图书馆或内迁或停办,当时仅余高校图书馆3所。抗战胜利后,高校图书馆恢复较快,外迁或停办的院校陆续回津复校,天津的高校图书馆也达到11所。这一时期,各校图书馆对馆舍以及藏书进行了大量恢复和整理工作,图书馆事业有缓慢地发展。

2.1 北洋西学学堂图书馆

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的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随校同建的学堂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新型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中文书籍33000册,西文书籍21000多册,中文杂志100种,西文杂志60种。西文分类采用杜威十进法酌加修改,编目以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之编目法为根据,以美国国会图书馆编目法为参考。类名标题采用A.L.A.Heading。中文分类采用王云五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检字采用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每月阅览者2500人次,借阅者2100人次。出版物为Quarterly Book List。

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当时的北洋工学院被日寇侵占。1938年7月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等组合为西北工学院。当时图书馆的馆藏主要来自于焦作工学院的13101册图书,其余为从东工、平工及其他方面借入。到1940年,馆藏总计15257册,其中中文图书11424册,西文图书3833册,总价值47994元。1945年8月,北洋大学在西沽原址复校,图书馆暂设在南大楼东头。1947年,北洋大学图书馆迁入新馆,馆舍两层,设借书处及综合阅览室。到1948年底,馆藏增至7万余册。

2.2 南开大学图书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于1919年建校时创立,1923年8月,大学部迁入八里台新校舍,划秀山堂二楼为图书馆。1924年9月,改迁恩源堂二楼,阅览室可容纳读者160人。1927年,天津著名藏书家卢靖捐资在南开大学校园建立“木斋图书馆”。1928年,楼高两层的“木斋图书馆”落成,一层设有出纳处、报刊室及教员研究室,二楼为阅览室有阅览座位400席。自该馆建成至抗战前夕,图书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馆藏也由建馆之初的千余册,增至20余万册,其中古籍百余种;西文图书6万余册,中外文报刊550余种。年借阅量达4万余册。这是截至抗日战争前夕的数字。

抗日战争爆发后,木斋图书馆被毁。南开大学被迫内迁与当时的清华大学、北平大学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南开大学复校,图书馆暂设于胜利楼东端的六间教室;阅览室可容纳200人,每天开放14小时,当时的图书馆主任是董明道,有管理人员9人。1947年8月,南开大学图书馆从日本追回中西文图书194箱,1948年又接受社会贤达的赠书9648册,到解放前夕馆藏书刊达到17万余册。

2.3 其他高等学校图书馆

清末建立的高校图书馆有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和河北法商学院图书馆。民国至抗战前建立的有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现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前身)、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工商大学等校的图书馆。八年沦陷期内建设的有育德学院和达仁学院图书馆。

3 其他图书馆

3.1 爱智学会图书馆

1922年,天津还出现了一个爱智学会图书馆,它是坐落于河北区种植园的爱智学会主办的,以汇集书报研究学术为宗旨。该馆自筹备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捐助,共募得日报杂志,二十余种,各种图书亦将及五千余册。该馆共分两部,书报储藏部和书报阅览部

3.2 马氏通讯图书馆和工人图书馆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先后出现了一个以马克思命名的“马氏通讯图书馆”和一个以工人名义创办的“工人图书馆”。马氏图书馆以鲜明的态度在天津《新民意报》上公开发表宣言,宣称办馆宗旨是为了改造社会,并且相信“改造社会,不是少数人能办到的事,所以我们便把我们的工具——马氏的书籍供给大家”。工人图书馆则向社会征募“有益于工友们的书报”,提供工友们阅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这两个宣传革命思想的图书馆,为天津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民国时期的天津图书馆事业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封建藏书楼逐渐衰落而发展起来的合乎近代社会需要的图书馆事业,它既是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的措施之一也是一大批天津的知识分子提倡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非常的历史时期,作为“畿辅门户,海河要冲”也是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的天津,在西方思潮与内在需要的同时作用下不仅创办了许多近代的图书馆,而且大幅提升了社会对图书馆的认识,完善了近代图书馆的管理体系与工作内容,为日后图书馆学术以及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创道路,这些不仅反映了民国时期天津图书馆事业在整个天津图书馆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当时的一些经验至今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天津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天津文化局编著.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程焕文.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1986(3).

[3]天津市图书馆志编著委员会.天津图书馆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张树华.历史上的天津通俗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2).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