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的现状及发展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北京市 信息服务 浅析 现状及 公共图书馆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通借通还;一卡通

摘 要: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使原有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手段,以中心馆、成员馆的体系构架,改变了图书馆原有的单馆服务、自我发展的模式,并逐步走向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联合服务、整体发展的阶段。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01-02

1 网络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我国部分省市开始了区域内中心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实现区域信息的整合与联合服务,促成地区文献资源布局的改善,实现文献的通借通还。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有规模不等的各类图书馆达7300余家,公共图书馆系统馆藏文献总量约700万册(件),拥有计算机总台数为2000余台。但受硬件条件、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北京市各级图书馆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网络化程度和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图书馆还处于传统手工服务的阶段,文献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颁布为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为了推动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2001年11月,由北京市文化局规划组织、首都图书馆具体负责实施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建设以首图为中央数据处理中心、区县图书馆作为分中心、以街道乡镇图书馆为远程用户的三级互联网络,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馆的联合采编、联合检索、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和“一卡通”服务。并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结合,实现全市范围内文化信息传播,为北京建设成学习型城市、促进社区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

该项目建设为北京市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网络化基础,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同时,作为“数字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大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区、市乃至国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群众学习和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

2 网络建设的现状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是北京市文化局负责承办的、北京市政府承诺的“北京市2002年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之一,2002年12月26日,网络正式开通。

2.1 网络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经过近五年的全力建设,该网络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截止到2007年年底,通过该项网络工程建设,全市形成了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22个区、县级图书馆为分中心馆,139家街道、乡镇级图书馆(街道图书馆覆盖率73%,乡镇图书馆覆盖率为25%)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并建立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但是各区县图书馆发展很不平衡,近郊城区的街道除特殊原因外已经达到全覆盖(海淀区由于部分已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图书馆,所以有7个街道没有建设街道图书馆),但是一些远郊区县和乡镇由于网络和经费等原因,没有建设联网的图书馆。随着网络的发展,预计在2009年底将完成北京所有远郊区县和部分乡镇的联网图书馆建设。

2.2 建立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中心,实现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通借服务(简称“一卡通”)。“一卡通”通借服务功能包括:联合检索、馆际互借、网上或电话续借 等功能。截止到2007年底,“一卡通”联网辐射到我市的10个区、县(包括城、近郊区的图书馆及其下属的街道、乡镇图书馆),联网图书馆达到143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区、县级图书馆10个,街道、乡镇级图书馆132个。2007年5月在我市开通“一卡通”通还服务,是一卡通“通借”服务的拓展与延伸,2007年底加入“一卡通”通还服务的图书馆扩展到了54家。由于馆际物流系统和应用系统还不完善,并没有完全实现图书的异地借还,同时由于联网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规划,通借通还范围现阶段也只限定在城区和近郊区县。

现在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一卡通”累计有效读者证已达到25万9千多个。仅2007年,全市新办证14万多个,外借读者191万多人,外借图书528万多册,平均每月外借近16万人,44万余册。以首都图书馆为例,从2003年到2007年,年新办理读者卡数量、累计读者卡数量、到馆读者人次、外借人次、外借册次稳步增长。2007年较2003年,新办理读者卡数量增长13.7%,累计读者证数量增长65.9%,到馆读者人次增长110.0%,外借人次增长136.0%,外借册次增长128.7%。

2.3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的建立,打破了原来图书馆条块分割的局面,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重新整合文献信息,实现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图书馆三级网络内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建立联机编目中心,实现图书编目资源共建共享,统一编目标准,规范编目方法,现在联机编目数据已达到78万余条。登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可检索到11家市属公共图书馆的161万余条书目数据,可以阅览各类电子图书和电子报刊,检索各类数字文献资源数据库,其中电子期刊杂志1500种,数据库电子文献2千余万篇,电子图书2万余册。

2002年,通过项目的实施,各区县图书馆的硬件设备、网络条件、软件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全部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中心机房,有了业务专用服务器,电子资源从无到有,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每年首都图书馆对其专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街道乡镇图书馆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设施以及服务的软件,人员接受专业化的培训,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3 网络建设优势的体现

本项目以政府“实事”的形式,由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进行组织管理,以《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和成员馆之间签署的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作为有力保证,由行业协会牵头,专业人员进行技术规划、设计的一项系统工程,从组织、人员、经费、技术等多个方面统一协调部署,使得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在图书馆界首次提出了建立省市中心馆、区县分中心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三级”网络的创意并成功实现。三级不同层级、规模的图书馆实现了统一的业务处理,并使用统一的软件平台,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以适度、适用为原则,根据不同层级图书馆的实际功能,开发出了“智慧2000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不同版本,使之更适合各级图书馆实际应用。率先实现了区域“一卡通”,建立了门户网站,读者可以通过统一检索界面对文献信息、借阅信息等进行实时检索,在成员馆内进行文献的异地自由借还。

初步构建完成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即地区性文献采编中心、计算机信息管理总中心、基层图书馆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并有一批高质量的社区级馆,可以全面覆盖北京市的各级街道乡镇,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地域以流动图书车作为补充,所有市民均可享受相同的信息服务。培养了一批符合现代图书馆业务发展要求的人员队伍,并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紧密结合,立足自身培养为主,满足事业发展需要。

4 面临的问题

4.1 由于基层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很低,经过一、二次培训,很难让其完全掌握,而且人员流动性极大,培训过的人很快就离岗的事情经常发生,无法保障系统长期正常运行,系统出现问题时又很难及时反馈上来,导致维护不及时,服务开展困难。

4.2 工程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距离实现北京市社区、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还有差距。由于远郊区县的网络情况和设施都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建设要求,建设难以推进。

5 发展思路

5.1 坚持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北京的实施相结合,在建设过程中,引入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保证两项工程的持续发展。

5.2 加大建设力度,加快两项工程的覆盖范围,利用互联网、卫星等平台将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传送到各基层服务网点,使广大群众能够便捷地利用公共图书馆,享受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使图书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5.3 扩大影响力,各项服务的开展不局限于固定的服务点,还通过各种方式将资源送到社会各个角落。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完善服务内容。

5.4 根据每个街道、乡镇图书馆的自身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特点,制定该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特色,指导该馆向着既定方向进行发展,提高其文献针对性。初步形成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行政村图书室四级网络互联模式。

参考文献:

[1] 麦敏华.馆际文献通借通还服务现状及发展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5,(4).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