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上海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多维度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多维 服务体系 上海 图书馆 城市


打开文本图片集

引言:“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ATQ001)是2011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这是继2005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世界级城市图书馆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5ATQ001,2008年结项)之后国际大都市图书馆研究的又一国家重点课题。以上两个课题前后互联、前后相续,各自形成了“指标体系”和“服务体系”的研究侧重点。

“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主要是以国际图联大都市图书馆委员会常委成员所在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国际图联大都市图书馆委员会所作的年度统计所涉略的全球各城市图书馆,同时统筹兼顾了长期被忽略的非洲等地区的平衡。课题研究各分报告的城市图书馆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个城市,包括亚洲的上海(中国)、台北(中国台湾)、香港(中国香港)、首尔(韩国)、新加坡(新加坡);欧洲的奥斯陆(挪威)、斯德哥尔摩(瑞典)、哥本哈根(丹麦)、柏林(德国)、布拉格(捷克)、萨格勒布(克罗地亚)、伦敦(英国)、海牙(荷兰)、巴黎(法国)、巴塞罗那(西班牙);非洲的亚历山大(埃及)、内罗毕(肯尼亚);大洋洲的布里斯班(澳大利亚)、墨尔本(澳大利亚);北美洲的多伦多(加拿大)、蒙特利尔(加拿大)、芝加哥(美国)、西雅图(美国)、纽约(美国)。课题研究组对以上24个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充分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分别就该城市的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纵向、横向和专题的分析研究。各研究分报告的研究框架设计为三大部分:一是历史与现状(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层级架构)。二是个案与分析(图书馆的服务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保障;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包括近年来的服务数据统计,投入产出效能分析;图书馆的服务政策,包括服务规章、服务标准、服务时间;图书馆的物流体系,包括物流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等)。三是技术与互动(技术引擎对服务体系的重组再造、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城市的互动)。通过对24个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多维度剖析,试图构勒出全球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总体概貌与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为全球城市图书馆的专题研究乃至图书馆学的研究添砖加瓦。诚如国际图联大都市图书馆委员会主席施伊特伦(Liv Seateren)在为笔者主编的《世界著名城市图书馆述略》(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一书序文中所指出的:“城市图书馆在图书馆领域是一个重要的且具有影响力的机构。……我们的领域很少有专业研究文献,虽然这种文献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陆续面世,本期的三篇系列论文正是本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希望业界方家批评指正。

王世伟

摘 要:文章从七个维度对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包括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层级架构、服务资源、服务效能、物流体系、技术引擎、与城市的互动等。

关键词:上海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大都市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2,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3-0001-13

自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以来,在17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近20年中,上海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开始创建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世界特征、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本文试图从七个维度对这一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

1 上海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1.1 上海图书馆前身各来源馆阶段(1847~1951)

上海具有面向太平洋和中国大陆的内外开放的扇形和枢纽的地理特点,相邻的江浙两省藏书楼林立,藏书家云集,上海城市人口中多数是来自江浙的移民,这些为上海的图书文献交流积淀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地理环境。

1.1.1 19世纪下半期

1843年11月17日,伴随着英国领事馆在上海当时东门和西门城墙附近街区的设立,上海正式开埠。1847年7月,法国传教士南格禄等开始在徐家汇建立天主堂藏书楼,这被认为是上海近代图书馆产生的标志,也成为后来闻名中外的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典藏的重要来源之一[1]。随着上海面向世界的开放,上海的境外居住人士逐年增加,也带来了相应的西方现代图书馆的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文化需求。1849年3月,一些来华的外国人组成了西侨社团并自发组织了上海书会(Shanghai Book Club),并于1851年改称上海图书馆(Shanghai Library)。至1913年,上海图书馆为上海工部局接管,易名为工部局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或称为工部局公众图书馆,服务范围由少数的侨民逐步扩大到上海的市民,成为上海较早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在19世纪下半期,还曾先后出现过多家西方人办的图书馆,如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于1871年在上海的虎丘路(原博物馆路,现纳入外滩源)6号建立了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会所和图书馆,但当时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沪的外籍人士。三年之后的1874年,由英国驻沪总领事麦华陀提议,由当时在江南制造局主持技术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徐寿与当时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的英国人傅兰雅共同创办了格致书院,书院内建有藏书楼。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融入成为上海早期城市图书馆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成为上海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萌芽[2] 。

1.1.2 20世纪上半期

进入20世纪后,上海逐渐确立了近代中国轻纺工业基地、金融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和内外贸易中心城市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对当时的城市图书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海城市图书馆在市级层面的规划开始引起重视。在上海图书馆保存的盛宣怀档案中,发现有1910年盛宣怀在上海斜桥盛公馆东首计划创办上海图书馆的档案,尽管这一规划后来未能实施,但为人们呈现了当时设计的城市图书馆的普通书楼、上等书室与书楼布局的有关信息[3] 。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