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区域图书馆史研究的华丽篇章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篇章 史研究 图书馆 区域 我国

关键词:河南省;图书馆;馆史

摘 要:200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一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完备。该书以一本地方图书馆史的形式成书,必然将充实目前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空白,促进整个图书馆史的研究,加强以省市等为重点的地方区域史的研究,同时为各省市图书馆史的研究提供参照。至于该书的不足之处,一是史论结合不够,二是忽视口述史料。总体而言,该书成绩凸显,必将对图书馆史事业的研究和发展都大有裨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地方图书馆史的重要著作。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0)02-0137-03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成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为迎接其百年华诞,于200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王爱功、张松道主编,任大山负责编辑和组织工作的《河南省图书馆百年》。这是一本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完备,以画册形式,突出河南省图书馆这一区域性的图书馆史为主的新作。其出版再现了河南省图书馆事业的风雨历程和图书馆人的执着艰辛,是河南省图书馆人精心铸造的世纪篇章。它必将推动我国整个图书馆史的研究,也将成为地方图书馆史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参照。

《河南省图书馆百年》是一部图书馆史的厚重之作。统观该书,有以下优点值得广大治史者借鉴。

1 史料翔实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治史必须遵循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掌握大量的史料必不可少,毕竟,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研究历史必须根据史料来研究,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历史学家必须掌握大批史料,没有史料的史学家一如巧妇难作无米之炊。正如马克思曾强调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1]

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也强调占有材料,在近代中国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史学家傅斯年有这样的言论。他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2]作为一部厚重之作,《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一书的作者们十分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动员了古籍部、报刊部、借阅部等几乎全馆的力量,离退休干部也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咨询。编者先后赴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博物馆、开封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台湾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查阅资料,收集史料。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图片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和中国近代战争不断,河南省图书馆曾数次迁移,《河南省图书馆百年》又是以图片为主,搜集起来较为困难,特别是抗战期间的图片,几乎空白。为此,编者前往河南南阳等地,寻访省图书馆迁宛史迹,收集了大量珍贵图片。正是在掌握了大量史料,并对其进行认真阅读、详细整理、精心归纳、汇总和编纂,才能将这本画册形式的《河南省图书馆百年》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好地还原了河南省图书馆历史的本来面目。

2 内容丰富、结构完备

随着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脑制版技术的提高,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图文并茂、以画册形式出现的图书大量出现。《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一书在创作之初,馆长王爱功就提出“不仅要用文字记述河南图书馆发展历史,而且还要用更生动、更直观,图文并茂的一本书来展示河南图书馆百年发展历程”。秉承着这一原则,《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以画册形式成书,包含着丰富、直观的历史信息的图片引导着读者走进历史的现场,触摸岁月的留痕,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文献价值将日益提高。同时本书图文并茂,以图领文的成书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可谓内容丰富。

成书结构上,该书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采用在“编年体”中融入“章节体”、“纪传体”等多种体裁相结合的形式对河南省图书馆史加以组织和叙述,将河南省图书馆近百年的历史分成五个阶段,即:初创时期,起步发展时期,曲折艰难时期,恢复发展时期和繁荣壮大时期。采用这种以编年体为主,融合多种体裁相结合的形式,不但从发展上保证了本书史料的完整性和内容的充实性,从而能沿着时代的脉搏,顺乎历史的进程,详尽地记述河南省图书馆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轨迹,使读者阅后能准确地把握河南省图书馆历史的来龙去脉,对其发展历程形成全面、清晰、概括、系统的构架,并对河南省图书馆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和完整的认识。而且,通过插入河南省图书馆史上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讲述,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景,为本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增色不少。

3 重视区域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有自己深厚的学术传统,虽然在近代中国的史学发生了所谓的多次“史学革命”,但却不可能切断中国史学的现代发展与既有传统的联系。中国历史学中有地方志学的传统,其对现代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取向有深刻的影响。基于天下一统和文化一体的观念,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中的地方历史的主题,总是被理解为国家或王朝历史在地方上的展开,是在天下一统的历史框架下的地方“向化”过程。正是基于这种传统,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以地区为单位的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中国疆域太大,只能先把每一个地区的历史研究清楚,才可能做全国的综合的研究[3]。按照这种非常通行的想法,地方的历史,只是全国性的整体性的历史在地方上局部地更细致地展现的过程。虽然地方史研究也被期待着不仅可以揭示更多的“地方特色”,丰富人们对历史进程的地方性细节的了解,更可以补充甚至修正在所谓的“全国性”研究中所获得的历史知识,但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地方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往往只被定位在提供特殊性认识的意义上,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视为一种具有初级性和从属性的研究层次。

近年来,地方区域研究的兴起被视为中国当代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一般认为这是在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下,战后历史学目光更多地转向关注下层社会历史的学术潮流的一种表现。在这种学术潮流中,国家或王朝的历史不再被视为历史学研究唯一的主题,历史学家更多地关心普通人的历史。而以一个较小的地区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显然能够更细致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普通人的活动及其社会表现,因而更容易体现历史学家对所谓“总体历史”的追求。历史过程的单位从“国家”、“民族”转换为某个地区,体现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地域史的研究取向不仅要发现地方历史中不同于“国家”或“民族”历史的某种独特性,更期望能从地方研究中发展起一套新的历史研究的话语,取代基于“国家”文化霸权的话语系统,建立新的历史研究范式和历史解释体系[4]。

即使如此,地方区域史的研究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固有的历史研究学术传统依然“阴魂不散”,时刻影响着我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仅以图书馆史研究而言,全国各省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县市也大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近年来,图书馆史的研究,尤其是各地方的图书馆史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可开拓空间。据初步的统计,国家图书馆史的研究著作有李致忠主编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史1909-2009》[5],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史与图书馆史》[6]等,全国30多个省市的图书馆史也只有《陕西省图书馆馆史(1909-1989)》[7]、《重庆图书馆馆史1947-2007》[8]、《湖北省图书馆百年纪事》[9]、《天津图书馆百年纪事》[10]、《湖南图书馆百年志略》[11]、《上海图书馆史》[12]、《山东省图书馆志》[13]、《浙江省图书馆志》[14]等少数几个省市的馆史,全国大多数省市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至于市县的图书馆史研究,除了南京、厦门、宁波、济南等比较发达的城市以外,更是一片空白。《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作为一本最新的地方性的图书馆史,其出版发行,无论对于促进各省市图书馆史的研究,还是促进对我国地域史的研究,摆脱传统史学学术传统之局限,加强区域史的研究,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河南省图书馆百年》真实的再现了河南图书馆的百年历程,很好地还原了河南图书馆历史的本来面目。作为一部记载图书馆史的历史书籍,以画册的形式做到这一点,也着实不易了!但是,任何著作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在成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遗憾或不尽人意之处,也就在所难免了!

4 纵观本书,其不足之处

4.1 史论结合不够

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方法之一。研究历史,认识历史本来面目,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前人实践经验、教训,必须依靠大量的经过严格审查的历史资料。“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突出理论性。在治史过程中只有把史料的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研究的真正价值。有了史料,还必须在史料的基础上把其上升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可靠的历史资料和得出科学的历史理论,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通观《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一书,虽然收集了大量可靠的史料,尤其是难得的众多图片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试图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但是遗憾的是,有太多的地方只是大量史料的堆积,而缺乏史书应有的历史结论。这种重史轻论,“史”中缺“论”的治史方式,必然的缺少了学术性的语言深度和科学的理论高度,使读者难以真正感受河南省图书馆的百年历程,研究学者不能看到河南省图书馆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个遗憾和不足。

4.2 忽视口述史料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不少重要历史事件有文字记载,但不能反映历史的细节,更不能呈现历史中人的真实面貌——而口述史的价值却正在于此。口述历史近些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对于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只是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近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

《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以画册的形式,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配合文字说明,很好地展现了河南省图书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具体历史事件。不过,作为一部近现代史著作,许多历史亲历者尚在人世,该书的作者们没有或者很少注意到“口述史”这一新的研究方法,使该书像一般史书那样,是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面孔,由冷冰冰的事件、一大串的数字等材料僵硬地组成。忽略了历史在本质上是生生不息的,除了身躯和骨干之外,也有奔腾的血液和能够传达人类情感的肌肉组织。使原本可以鲜活起来的历史场面再次变得呆板,错过了使该书成为一本“活”的、“鲜活”的历史著作的可能。

尽管该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可作为一本图书馆史著作,还是很好的记录了河南图书馆百年的历史沧桑。尤其是该书以河南省一省的图书馆为史,必将促进全国各个省市的图书馆史研究。相信该书对于想了解河南省图书馆史和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其他图书馆史的编写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扩大河南省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引起社会大众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更好的建设河南图书馆,益处良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 刘志伟.地方史研究的人文主义取向[A].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 李致忠.中国国家图书馆史1909-2009[M].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9.

[6] 谢灼华.中国图书史与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7] 武复兴.陕西省图书馆馆史(1909-1989)[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 重庆图书馆.重庆图书馆馆史1947-2007[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9] 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百年纪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0] 天津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百年纪事[M].天津:天津图书馆出版社,2008.

[11] 湖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百年志略[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2] 胡道静.上海图书馆史[M].上海:上海市通志馆,1934.

[13] 王运堂.山东省图书馆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 浙江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志[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