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6篇

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6篇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SANMENXfAPOLYTECHNIC缓撼巍露筻撼登花器鬻磊殷霆经济与管理第14卷第1期我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6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6篇

篇一: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N AL O F SAN M EN Xf APO LYTECH N I C缓撼巍露筻撼登花器鬻磊殷霆经济与管理第14卷第1期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问题研究◎ 李墨舒(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频繁发生且日益复杂的突发事件给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政府部门协作治理的良好实现,政府协调能力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认知、制度、结构和资源是决定政府协调能力的关键要素。通过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的研究分析.发现政府应急管理在思想认知、制度设计、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存在碎片化的现实困境,政府部门协同不足,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优化政府协调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实现,必须从树立正确应急认知、构建完善应急制度体系、整合优化组织部门、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入手。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碎片化;政府协调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 2015) 01—0131—04收稿日期:2015—01—28基金项目:河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资助( Y1327080)作者简介:李墨舒( 1990一) ,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这一切带给我国社会新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但正如亨廷顿所言“ 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如今,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阔步前进的中国社会新旧体制交替,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急剧变动,社会矛盾凸显。加之,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利益至上观念,公共安全意识、法律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以及我国自古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已进入了突发事件高发时期。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造成至少20万人死亡,170万人( 次) 伤残,200万户家庭因此陷入贫困,2亿人( 次)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损失达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l 】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给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就使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政府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主体。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而政府协调能力是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经济与管理/131万方数据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问题研究}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协调能力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调动、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在有序分工下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政府协调的相关概念( 一)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从词源上,我们可以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简单地看做是由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两个词语组成的复合名词。2007年8月30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扩散性、复杂性、紧迫性等特征,该类事件通常在短时期内突然发生,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往往让人始料不及,如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其危害性往往会扩大到更大范围。对于应急管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应急管理主体为降低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对突发事件进行的预防、回应和处理的管理过程,这里的应急管理主体是指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在内的多元参与主体。多元主体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然,实现善治的前提必然是善政的实现。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各参与主体中无疑处于主导地位,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是政府首要和基本的职能。而在一国的国家和社会秩序与生活遭到急剧改变,需要各方合力应对之时。政府掌握着主导资源分配的权力和合法性。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尚未发育成熟,还无法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被委以重任,只能适时在政府统筹协调下起到补充协助的作用。( 二) 政府协调正如上文所述,政府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领导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协调,即和谐一致、配合得当。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正确处理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形成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通力协作,从而保证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我们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协调理解为:各级政府组织为降低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更好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通过对各应急管理参与主体间各种要素的重新整合与调整,从而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协调既包括了政府组织内部间横向与纵向的关‘ 系协调.又包括了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间的关系协调。鉴于篇幅有限,下文主要就政府组织内部间的协调展开探讨。二、碎片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的现实困境鉴于政府协调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政府和相关学者早已开始探索如何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协调能力,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系统,此后,不少城市也相继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公共突发事件联动应急,就是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将政府诸多应急职能部门纳入统一指挥调度系统,以处理突发紧急事件和向公众提供救助服务的应急模式,联动应急的特点在于应急幅度的跨区域、跨部门,应急过132/经济与管理万方数据

 三l 】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 RN AL O F SAN M EN Xl APO LYI ECH N l C程的快速指挥、统一应急、联合行动,应急后果的规模收益和集成效应。闭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以应急联动机制为核心的政府协调却出现了碎片化的现实困境。例如,2008年初我国华南地区遭遇罕见雨雪天气,给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影响。雪灾虽由极端天气引起.但在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却也暴露出了各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使得协同指挥不足、整体联动性差,最终难以有效应对灾难。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3】进入21世纪,“ 碎片化” 一词频繁出现在我国社会学、传播学、营销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有人说,当今社会就是一个碎片化的社会。本文所讲的碎片化是在政府学领域,由于政府职权的划分和政府管辖权限与边界的增殖而产生的复杂状况。具体来说,地方政府不仅在数量特征上表现为大量的碎片,而且这些政府在地域和功能上彼此交叉重叠。在公共计划中缺乏协同。【4】政府协调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 碎片化” 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认知碎片化政府部门间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认知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良好政府协调实现的必要前提,是实现有效协调的思想保障。但是我国应急管理的实践却表明,我国政府部门间这种认知的统一远远没有达成。首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相比。我国政府对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的认知还比较肤浅,危机意识不足。其次,不同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认知不同,有些部门认为某些突发事件可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或不会影响到自己部门,自己不需要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等。由于对于突发事件认知的不统一,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及时、有序、同步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给良好的政府协调带来很大困难。( 二) 制度碎片化同样,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并不健全,现行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大多数都是某一领域的部门专项立法,这些分散性的法律具有很强的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色彩,甚至存在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作。虽然我国已出台《突发事件应对法》,但其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部分单行法律、法规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衔接上也存在问题。渴此外,大多数立法较为重视纵向的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强调以属地为主,实施分类管理,却忽略了横向的部门间的协调与监督关系。上述这些制度上的碎片化问题,导致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的困境,使得部门问的整合协调难以真正实现。( 三) 结构碎片化以科层制为基础建立的现代官僚体制强调组织的等级划分和专业化分工,这种以专业化、技术化、理性化等为特征的体制虽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但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组织结构的碎片化就是其中之一。部门林立、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相互扯皮现象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被人诟病的所在。具体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来说,一方面是部门割据。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以自身利益为重,加之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从而导致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动力不足、分工不明,使得政府协调不力。另一方面就是条块冲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条块关系同样存在着职责不清的问题,条块行动的协调配合不足。( 四) 资源碎片化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包括信息、人力、财力、物力等在内的用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必备要素。资源具有分布的不均衡性,这些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中。虽然.可流动性是资源本身的特征,但是在政府系统内,这种流动性却显得不那么容易。从政府角度来讲。由于分权化的部门管理和属地管理原则以及政府部门出于利益保护、体制障碍等原因,使得资源“ 私有”经济与管理7" 33万方数据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问题研究于不同部门。资源无法实现及时流动与共享,极大地限制了政府部门闯有效协调的实现。毫无疑问,在认知、制度、结构和资源的碎片化困境以及现有政府绩效考核的制度下,必然会带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应对行为的碎片化,政府部门间难以实现协调共治,推诿扯皮、各自为政。三、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能力的路径选择通过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现实困境的阐述,我们认为,认知、制度、结构和资源是影响政府协调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人手,不断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协调能力。( 一) 优化应急管理认知主体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对事物的认知。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对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实中相关领导思想麻痹、缺乏危机意识往往是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爆发扩散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认知的一致性越强,表明它们间的协调性就越强,政府协调就会更加有效。第一,要树立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应急管理理念。政府部门只有以公共利益为核心,才能破除部门利益的牵绊、改善部门主义的现状,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积极主动地应对突发事件。第二,对于不同政府部门间危机观念与意识可能存在的差别,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与绩效考核挂钩来实现政府认知一致性。将关于突发事件的政策法规等作为公务员日常培训教育的内容,提高管理者的防范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同时,加大对突发事件的宣传力度和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加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日常考核的比重,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使政府部门时刻保持危机管理意识和对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视。第三,联合有关部门,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演练,通过演练来加强政府部门和人员对应急管理的认知,并提高政府间的联动协调能力。( 二) 优化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是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是政府协调有效实现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前提。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既能引导政府部门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有效联动,也强化了政府责任和信约意识,增强部门联动的灵活性,消除部门利益梗阻。( 2】首先,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其存在的多于宽泛、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从处置程序、联动协作、资源调拨、责任划分、利益分配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定,提高法律的现实适应性和操作性。【q其次,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准,修改现有部门专顼立法中不合理的条款,破除其中具有部门主义、地方主义色彩的相关规定,扩大其适应面,提高法律之间的衔接与配套性。最后,在完善政府部门间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制度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监管问责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以及问责范围和程序,对政府部门存在的不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相互推诿、协作不力等现象进行责任追究,予以严肃处理。( 三) 优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的载体,组织想要高效率地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分工明确、责权利清晰、流程顺畅而且能协作配合的组织结构。面对结构碎片化的困境,想要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以整体性治理为理念,推进大部制改革。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对组织进行横纵双向的层级整合和功能整合,将职能相近的部门整合于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消除利益冲突等问题。具体到突发事件应机管理领域,可以设立包括中央和省市县四级在内的应急管理常设机构,主要负责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决策、执行和评估等四个方面的职责。第二,建立专门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政府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应急管理政府协调方面的制度和平台...

篇二: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管理学术论文

  应急管理学术论文

  题目:

 中外国家政府应急管理机

  制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

  姓名 段 芸 学号 专业 对外汉语 班级 对外汉语 2 班中外国家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比较研究和经验借鉴

  姓名:

 段芸 学号:

 20111364054

  学院:

 语言文化学院 班级:

 对外汉语 2

  关键词:

 政府应急管理体制 比较研究 经验借鉴 中外 内容摘要:

 文章研究了 中外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差异和外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各国体制虽然各不相同, 却有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统一指挥、 加强协同是体制建设中的重点; 自上而下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机构; 应急管理纳入政府管理职责, 职能在常态和非常态间灵活转换等。

 一、 引言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含义:

 政府应急管理是基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提出的,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然爆发、 难以预料、 后果严重这些特征使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提上日程。

 结合我国专家学者对突发事件进行的概念界定, 认为突发事件是指在某种必然因素的支配下出人意料的发生, 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损失或影响而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它从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目前我国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这四种类型, 而且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 严重程度、 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一般分为四级:

 Ⅰ 级(特别重大)

 、 Ⅱ 级(重大)

 、 Ⅲ级(较大)

 和Ⅳ级(一般)

 , 并依次用红色、 橙色、 黄色、 蓝色表示。

 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 通过有效的管理系统和方法组织动员相关社会力量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 以化解和救治各种危机, 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财产安全, 恢复社会稳定, 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社会正常秩序。

 应急管理是政府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 是政府在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的一种非常态的管理模式和政府行为,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状况下, 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安全责任者的政府必然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承担重要责任。

 二、 对借鉴外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看法

  2007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同时,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并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但目前我国行政应急起步较晚,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何以应对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 很多人提出我国的社会体制与外国大部分

 国家都不一致, 因此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如果借鉴过来, 可能不但不利于我们我们应对突发事件, 反而还会造成社会混乱。

 越是发达的国家, 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抓得越早, 系统更加完善。

 但是“9· 11” 事件后, 许多国家认识到, 原有的防灾行政体系已不适应新型危机的各种挑战。

 为此,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 着手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

 虽然各国应急管理体制大不相同, 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因此我认为通过对比中外政府应急管理体制, 可以找到二者存在的共同点, 并加以吸收外国的经验。

 另外从建国以来, 我国的应急管理范围逐渐扩大为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包括自然灾害、 事故灾害、 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个方面。

 近年来, 由于我国自然灾害, 流行疾病等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也因此对我国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带来了 巨大的挑战。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机制起步较晚, 发展缓慢, 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而且近几年国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应急管理体制已经不能用来解决当今的社会问题了 。

 在此方面, 美国具有完备的组织机构, 重视日常管理;日本具有完善的应急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特别重视灾害防范的研究工作。

 两国的这些有益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得。

 三、 我国当前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同时由于我国粗放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 比如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突发事件爆发频繁,

 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严重的威胁人们生活。

 经过 2003 年的“非典” 、 2005 年的“禽流感” 到 2008 年的“冰雪灾害” 和“汶川大地震” ,

 我国已相继颁布了 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 35 件, 行政法规36 件, 部门规章 55 件,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的颁布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虽然我国政府在近年频繁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的实践中积累一些经验, 但是我国政府在建立应急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而进行应急管理体系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政府综合应急能力欠缺

  政府综合应急能力是评价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当前频发的突发事件对政府在新时期的应急能力提出了 挑战。

 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职能弱化、 权责划分不清使政府应急权利与责任并未落实到位, 而且我国大部分官员缺乏相关的应急知识和经验, 面对突发事件经常会手足无措, 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相关人力、 物资、 财力投入到抗灾过程中, 贻误危机应对的最佳时机, 严重影响了 救灾的效率。

 因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应急模式与经验, 发挥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政府的应急能力。

 2. 信息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受传统的依靠"人海战术"而忽视技术支撑的危机应对模式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运用、 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应急资源保障系统建设等多个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不足, 以至于信息资源在危机应对中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同时受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模式的影响, 漠视公民的知情权, 封锁突发事件信息、

 不客观的发布信息或者报喜不报忧都会引发公众的心理恐慌, 为各种谣言、 流言的传播滋生土壤, 最终导致突发事件扩大升级, 使应急管理陷入被动的境地。

 3. 应急法律法规不健全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是提高政府总体应急能力的关键,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 《国家安全法》 、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 、 《安全生产法》 等 35 个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我国法律法规的建设还处于不断发展状态, 系统性差, 操作性不强, 存在许多立法空白, 至今还没有一部统一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法, 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义务, 没有对公民的权益作出相关规定, 也未形成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模式, 阻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 因此必须将完善应急法律法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四、 国外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发展 1. 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当前, 公民的安全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的目标, 不再局限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 更涉及到维护政府的执政能力、 运行功能和公信力等。

 在 1994 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恐怖事件, 2005 年美国的“卡特里娜” 飓风袭击等突发事件中, 由于政府处理乏力, 引起公民强烈不满, 导致发生“政府威信危机” 。

 由此,应急管理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 各国都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均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官和最终决策者, 以及一个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

 如美国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总统为核心, 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 动态组织体系。

 俄罗斯、 日本也都是由总统或内阁首相作为应急管理的最高指挥官。

  

  2. 统一指挥、 加强协同成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重点 

  尽管由于国情不同, 各国采用的应急管理模式各有特色。

 但建立统一指挥、 协同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 是各国应急管理体制追求的共同目标。

 关键是在一个核心枢纽机构的指挥协调下, 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 横向能联动。

 也就是注重地方应急管理系统与中央应急管理系统的对接, 本地、 本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应急管理系统的联动。

  

  3. 自上而下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 

  从中央到地方, 逐步建立不同级别的、 专职专人的、 具有综合性、 协同性的管理职能的机构, 是各国应急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中央政府机构体系中, 一般设有专职的常设应急管理机构。

 为了保障应急机构的综合协调能力、 信息快速汇总以及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常设机构一般设立在内阁办公室内。

 在隶属关系上, 一般遵照效率原则。

 应急管理常设机构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 有独立的编制、 行政经费和专项预算。

 如 2001 年 7 月, 英政府在内阁办公室设立了 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

 。

 该秘书处为办理应急管理事务的常设机构, 目前有 85 名编制, 下设“三部一院” , 即评估部、 行动部、 政策部和紧急事务规划学院。

  

 4. 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职责, 职能在常态和非常态间灵活转换  在常态下, 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能包括负责制定应急管理规划、 进行应急物资及装备储备, 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预防, 组织应急管理人才培训、 开展应急演习等; 在危机状态下, 职能主要是制定应对方案, 协调各相关部门、 机构的应急处置等。

 以英国国民紧急事务秘书处(CCS)

 为例, 该秘书处的宗旨是“通过协调政府内外各方, 在危机的预见、 预防、 准备和解决方面提高英国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 。

 其职能是:

 一是负责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和物资、 装备、演习等应急准备工作; 二是对风险和危机进行评估, 分析危机发生的几率和发展趋势, 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措施发挥效应; 三是在危机发生后, 确定“领导政府部门” 名单以及是否启动最高核心决策机制(COBR)

 , 制定应对方案, 协调各相关部门、 机构的应急处置; 四是对应对工作进行评估, 从战略层面提出改进意见, 协调推动应急管理立法工作; 五是负责组织应急管理人才培训。

  

  5. 提升和强化应急管理机构的地位和权力 

  应急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在应急状态下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和协调处置。

 因此,为保证高效权威运作, 机构具备的处置权和地位随着常态和非常态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在危机状态下, 应急机构的地位和权限将大大增强。

 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

 在“9· 11” 事件后虽被并入美国国土安全部作为该部的“突发事件准备局” , 但是其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制度体系内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在紧急状态下突发事件准备局可以提升为内阁级别, 它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可以与国土安全部长一起列席总统主持的国家安全会议。

 为了 加强内阁总理在危机管理中的指挥权, 日本政府修改了 “内阁法” , 大大加强了 发生危机时, 总理能够迅速制定出应急对策、 指挥全国应对危机的权限。

  

  6. 及时调整应急管理机构的模式和职能 

  由于环境、 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危机发生的形态难以预料。

 各国的应急管理体制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也在不断调整完善。

 以美国为例, 1979 年, 美国为了解决缺少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应急政策, 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等问题, 成立了应急管理署(FEMA)

 , 其职能为双重:

 一是灾害救援、 预防与减缓; 二是应对当时可能来自前苏联的核打击。

 日本经历了 1995 年阪神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后, 也加强了危机管理, 强化政府纵向集权应急功能。

 以《紧急事态法》 作为法律基础, 建立了 完善的全国性应急管理体制。

 日本在首相官邸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 , 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

 内阁总理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 内阁官房负责同各个政府部门进行整体协调和联络。

 政府还在内阁官房设立了由首相任命的内阁危机管理总监, 专门负责处理政府有关危机管理的事务;同时, 增设两名负责安全保障、 危机管理的官房长官助理, 直接对首相、 官房长官及危机管理总监负责。

  五、 外国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借鉴

  1. 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美日两国都把应对突发事件当成政府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 以政府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全面领导国家应急工作, 将应急管理纳入政府日常管理。

 同时, 在发达国家, 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 政府和社会团体共同承担责任, 便于引导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 最终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和效果。

 2. 将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通常组成专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 作为议事协调机构, 进行跨部门的综合性决策和指挥, 并为行政首长提供决策的辅助和咨询。

 同时, 发达国家大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 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有效地指挥和调动关键性资源, 统一指挥,快速响应。

 3. 将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原则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建立起了以宪法和紧急状态法为基础、 以应急专门法律法规为主体的一整套应急法律制度。

 纵观国外有关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紧急状态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分别立法, 如美国于 1976 年通过的《国家紧...

篇三: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11年5月第13卷第3期宁夏党校学报Jo u rn a lo fN in g x iaC o m m u n istP a r tyIn stitu teM a y . 20 11V 0 1. 13N o . 3【法治与社会】国内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回顾张玉亮(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焦作4 54 0 0 3)摘要:

 国内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始于20 世纪末。

 学界以问题为导向确立研究命题, 关注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及其框架的研究, 比较重视政府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比较研究, 同时对政府应急管理个案的研究同样十分青睐。

 总结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望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对于推动政府应急管理研究深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键词:

 政府管理; 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中图分类号:

 D 630 . 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 0 8 —29 2l( 20 11)0 2—0 0 37 —0 3国内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端起于20 世纪9 0 年代, 到了20 0 2年之后。

 伴随着政府面临的突发危机事件的增多, 这方面的研究更是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认真盘点总结周内政府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 分析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展望发展方向与前景, 显得十分必要。一、 以问题为导向确立研究命题以政府应急管理问题为导向, 增强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的问题意识, 既是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能动性、 探索性和前瞻性反应, 同时反映了研究者对政府应急管理问题的实践之思。

 不以实践中存在的政府应急管理问题为导向, 不确立相应的问题意识, 就很难推动政府应急管理研究纵向深入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 国内研究者正是抱着这种问题意识来开展研究的, 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展开。宏观层面, 研究者注重从系统、 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努力去发现整个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探寻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找到推动政府应急管理的整体创新的办法和策略。

 朱恪钧认为,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地方政府专项经费缺口巨大; 应急管理资源和力量分散, 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和协调行为; 政府独担应急处置工作, 忽视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作用; 忽视对公民经常性的应急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

 他主张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 进而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对策…。

 与之相类, 张诚也对整个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

 他认为,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着政府危机意识淡薄, 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的协调与合作, 危机管理缺乏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等问题。

 为此, 政府和公众要树立危机意识, 增进危机管理各部门的综合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力量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严格落实危机事件的政府问责机制。

 【21除了对政府应急管理宏观问题的把握. 研究者也十分重视从微观层面来解读政府应急管理,注意诊断政府在具体应急管理举措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从而推动政府应急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唐中明以20 0 8 年南方冰雪灾害为例, 认为通过分析政府这次具体应急事件的处理, 暴露出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诸如决策层缺乏应对收稿日期:

 2010—03—10基金项目:

 河南理1= 大学博士基金“面向过程管理的Ⅸ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绩效评价研究” ( B 2011—09 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张玉亮( 1981一), 男. 山东临沂人。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政府应急管理研究.37万方数据

 冰雪灾害的忧患意识, 民众缺乏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能力, 政府缺乏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管理机制等, 因此, 必须汲取这次事件的教训, 注意通过加强对自然灾害经济学的专项研究, 健全冰雪灾害预警机制, 提高社会对公共危机的应急反应能力口J。

 与唐中明不同, 马东红、 宫平两位学者研究了政府应急管理中的信息传播问题。

 他们认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缺乏独立的信息机构, 纵向信息不对称, 横向信息不交互, 面向公众和国际的危机信息不透明,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并提出通过信息传播加强危机管理的对策。如建立相应的危机信息管理机构, 全面整合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 构建危机管理的信息公开制度。

 【4】二、 关注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及其框架的研究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化是政府应急管理规范化、 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国内学者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及其框架进行了相应研究, 取得了许多可贵的成果。首先, 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构成的研究。

 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的观点。

 他们认为, 从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和各国实践看, 一个完整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应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有覆盖危机前、 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完整应急管理过程和工作内容。

 二是有责任明确、 统一指挥、 分工协作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该体系应包括有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加的应急组织体系, 有相互协作、 反应快速的应急机制, 有完备的紧急事务管理法律体系。

 【51其次, 对政府应急管理具体机制的研究。

 研究政府应急管理的具体机制, 是政府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宋旭光认为, 充分分权与信息响应是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的制度基础。

 在当前中国危机管理体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应当建立比较科学的危机信息响应机制, 以有效整合中央和地方的危机管理资源。

 具体做法是通过赋权与问责、事后管理、 机构建设等手段切实增强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o [ 61最后, 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构建的研究。

 李冰心、 刘晖霞认为, 构建长效的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应当减少层级,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处置危机事件的应有作用; 健全预警机制, 提高地方政府抵御风38险的能力; 加强整体综合协调机构建设, 重视常态化管理; 加强信息流通, 提升地方政府舆论引导工作水平; 强化危机意识, 重视地方政府应急文化的培育。

 [ 7】三、 重视借鉴政府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比较研究积极吸收国外相关经验, 对于推进我国政府应急管理研究有着十分有益的作用。

 任金礼归纳了新加坡加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相关做法, 认为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新加坡政府在危机的预防和化解方面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做法, 形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具体包括对危机的正确认识; 做好预防, 避免危机; 提前准备, 减少危机的损失; 引导媒体, 安定人心; 迅速处置, 重建公众信心。

 这种应急管理机制对我国政府及其公安部门具有一定的启示【8J。

 赵菊一】

 、 王学栋、 张玉平对英国、 日本、 英国、 澳大利亚、 荷兰等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分析, 指出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有效经验, 在重大自然灾害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发挥更为积极的职责与作用。

 包括建立统一的、 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 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灾害信息系统。

 II驯四、 对政府应急管理个案的研究同样十分青睐对政府应急管理案例的整合研究, 有利于提出政府应急管理的针对性举措。

 许多学者对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观点。

 杨洪涛、 余雅婷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为案例, 运用平衡记分卡和层次分析法, 建立中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绩效评价模型。

 共有7 个一级指标、 34 个二级指标。

 并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得出我国政府应急机制的灵活性和效率、 制度建设和经验积累都有了很大提升的结论。

 提出今后仍需全方位加强公共危机管理。

 尽快建立健全灾害的预警和应急体系、 危机的治理体系及国家综合减灾管理的大部委制¨ ¨ 。

 与前者一样, 樊蕾对“三鹿奶粉事件” 中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 这一事件拷问了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 提出应当完善政府危机预警系统, 完善政府官员的问责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建立民间质量监管体系¨ 2l。

 李常能则研究了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

 他认真观察分析了20 0 8 年抗雪救灾中的公民参与情况, 力图按参与万方数据

 形式对其加以分类。

 并提出通过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重视来自普通公民的信息并进行认真筛选. 引导公民参与危机后的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工作等措施来提高公民参与政府应急管理的能力¨ 引。

 张玉国、 张亮研究了哈尔滨停水事件, 认为该事件透视着东北老工业地区潜在的危机隐患, 暴露出了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身应对和处理各种公共危机的能力。

 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速度第一、 系统运行、 真诚沟通、 承担责任四个基本原则。

 完善政府危机管理配套制度必须建立诚实的社会信息公开机制和民主的舆论监督机制, 立足地区特点, 对危机隐患的治理要先抓主要矛盾。

 【I刮对政府应急管理个案的研究, 实际上是对政府应急管理作“解剖麻雀” 的处理, 以便于对其典型特征作全面、 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进而提出相应的见解, 但是这种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即研究者往往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 所提出对策的指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参考文献:[ 1]朱恪钧. 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J]. 理论与改革, 20 0 8 ( 5).[ 2]张诚.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集体经济, 20 0 9 ( 9 ).[ 3]唐中明. 南方冰雪灾害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 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 0 8 ( 3).[ 4]马东红。

 宫平。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传播问题研究[ J]. 图书馆学研究, 2007 ( 9).[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建设完整规范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 J]. 中国行政管理, 20 0 4 ( 4 ).[ 6]宋旭光. 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

 责任、 信息与制度[ J]. 财经问题研究, 2006( 11).[ 7 ]李冰心, 刘晖霞. 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J]. 甘肃理论学刊, 2009( 5).[ 8 ]任金礼. 新加坡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J]. 公安研究, 2007 ( 5).[ 9]赵菊. 英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 J]. 军事经济研究, 2006( 10).[ 10]王学栋, 张玉平. 自然灾害与政府应急管理:

 国外的经验及其借鉴[ J]. 科技管理研究, 20 0 5( 11).[ 11]杨洪涛, 余雅婷. 基于B S C 和A H P 的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绩效评测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 J]. 科技管理研究, 20 0 9 ( 5).[ 12】樊蕾. 从“三鹿奶粉” 事件透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J]. 天府新论, 20 0 8 ( 2).[ 13]李常能. 从20 0 8 年雪灾透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 J】

 . 经济研究导刊, 20 0 8( 15).[ 14 ]张玉国, 张亮. 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以“哈尔滨停水事件” 为中心[ J].东北亚论坛, 20 0 6( 5).AR e n e wo n D o m e stic G o v e r n m e n tE m e r g e n c yM a n a g e m e n tR e se a r c hZ H A N GY u ・lia n g( E m erg en cyM a n a g em en t C o lle g e o flten a n ‰娩rs酊o fT e c h n o lo g y , tte n a n 4 54 0 0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T h e r e se a r c h o n d o m e sticg o v e r n m e n t 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 b e g in sf r o m th e e n do f20 恤ce n tu r y .A c a d e m ic circles esta b lishr e se a r c hpro po sitio nsw ithp r o b le m s- o r ie n te d , f o c u so nr e se a r c h o fg o v e r n m e n t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 sy ste ma n d itsf r a m e , in te r n a tio n a l e x p e r ie n c er e f e r e n c e a n dc o m p a r a b ler e se a r c h o fg o v ern ・m e n t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 its c sse s.It is o fim p o r ta n tth eo reticsig nif ica ncea n dp r a ctica lv a lu e f o r d ee—p e rr e se a r c h o fg o v e r n m e n t 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to su mu pitsp r e v io u sa c h ie v e m e n ts a n d f o r eca stits tr e n da n df u tu re.K e y w o r d s:

 g o v e r n m e n t m a n a g em en t; m a n a g em en t sy ste m ; e m e r g e n c y m a n a g e m e n t责任编辑:

 文会万方数据

 国内政府应急管理研究回顾作者:张玉亮,

 ZHANG Yu-liang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3刊名:宁夏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年, 卷(期) :2011, 13(3)

 参考文献(14条)1. 朱恪钧 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理论与改革 2008(05)2. 张诚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集体经济 2009(09)3. 唐中明 南方冰雪灾害对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8(03)4. 马东红; 宫平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传播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图书馆学研究 2007(09)5.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建设完整规范的政府应急管理框架[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04(04)6. 宋旭光 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 责任、 信息与制度[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 2006(11)7. 李冰心; 刘晖霞 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期刊论文]-甘肃理论学刊 2009(05)8. 任金礼 新加坡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期刊论文]-公安研究 2007(05)9. 赵菊 英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期刊论文]-军事经济研究 2006(10)10. 王学栋; 张玉平 自然灾害与政府应急管理: 国外的经验及其借鉴[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5(11)11. 杨洪涛; 余雅婷 基于BSC和AHP的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绩效评测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9(05)12. 樊蕾 从"三鹿奶粉"事件透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2008(02)13. 李常能 从2008年雪灾透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8(15)14. 张玉国; 张亮 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以"哈尔滨停水事件"为中心[期刊论文]-东北亚论坛2006(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

 陈强. CHEN Qiang 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6)2.

 李薇薇. LI Wei-wei 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成功经验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 24(9)3.

 李颖. 周学馨. LI Ying. ZHOU Xue-xin 突发事件衍变机理分析——基于价值威胁的视角[期刊论文]-学术探索2011(3)4.

 张丽 应急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伦理价值问题及完善措施[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9(4)5.

 向德彩. XIANG De-cai 论应急管理中的政府评...

篇四: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17年第4期NO.4,2017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Guangzhou Police CoUege 总第106期Suml06国外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与启示张华威 彭琨内容摘要: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多危机、高风险的时代,危机事件频发。心理危机干预作为政府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关注。在梳理了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危机事件压力管理体系以及美国和日本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五点启示:树立心理危机干预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资源;注重培养专业化心理干预人才队伍;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基础性理论研究;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关键词:应急管理 心理危机 心理干预作者简介:张华威、彭琨,广东警官学院治安保卫系讲师。基金项目:广东警官学院2014年国家级项目培育课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强校重点项目“警务心理研究中心”;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警察心理教育训练团队”。当前社会逐步进入一个多危机、高风险的时代。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世界各地发生,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还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有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危机,进而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急管理是指通过整合社会多方面的资源,提前预警、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构建应急管理心理干预体系,及时疏导群众的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研究(一)心理危机概念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突然遭受严重自然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者面临巨大精神压力,导致生活状况出现重大改变,尤其是当这种压力超出个体应对能力时感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威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当个体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个体原有的应对机制无法重新建立起心理平衡以及危机事件导致个体出现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障碍时,个体即处于心理危机之中。如果任由心理危机状一36一态持续发展,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与缓解,则有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心理创伤,并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焦虑障碍,当个体遭受重大生活事件后,个体会反复以回忆、梦境、幻觉或者闪回等方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并导致其心理、社会功能混乱,无法正常生活【2l。(二)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当个体遭遇到危机事件表现出急性应激障碍等心理危机状态时,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评估等心理服务,帮助当事人重新建立心理平衡,走出心理困境。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Lindemann就开展了悲伤情绪处理研究。Caplan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帮助当事人尽快稳定情绪,并避免悲伤情绪的蔓延;缓解急性应激症状;重建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Everly G S指出,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可能多种多样,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遵循快速干预、稳定化、理解灾难、注重问题解决、鼓励自力更生等五项基本原则pj。就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而言,国外目前尚无能够适用所有突发事件的通用模式。一方面,应急管理需要面对突发事件门类较多,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群体性事件等多种情况,所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之间差异性较大;另一方面,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在面临不同类型的突发万方数据

 张华威彭琨:国外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与启示事件所表现出的心理创伤也存在较强的个体差异性。殷茵等将国外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进行梳理,划分为阶段划分性、整合性、特殊针对性三种模式一】。阶段划分性模式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划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确定问题;运用倾听技术,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帮助当事人理解心理创伤;保证当事人的安全,确保当事人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低;给予心理支持,加强与当事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提供多种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帮助当事人作出改变其处境的最佳选择;制定计划,干预者与当事人共同制定行动计划,处理、应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获得承诺,当事人承诺会按照计划积极应对危机事件。整合性模式是将平衡模式、认知模式以及心理转变模式整合成为一个全新的心理干预模式。具体而言,平衡模式适用于早期干预,帮助求助者重建内心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则是改变求助者对生活压力事件的错误认知以及其错误的思维模式,减少当事人的自我否定,强化个体的控制感,适应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心理转变模式则是通过评估心理危机引发的困难以及当事人可以调动的内外部资源,增强求助者心理资源,调整应对生活压力事件的方式,从而获得对生活的再控制感。特殊针对性模式是面向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干预的一种模式。如面向经历过灾难事件的儿童提供干预时需要注意提供事件的信息,强化悲伤情绪的合理性,鼓励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等。(三)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近年来,在心理危机干预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Stress Management,CISM)。与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干预模式相比,危机事件压力管理综合了多种心理危机干预内容和技术,贯穿心理危机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帮助经历创伤性体验的个体、团体、组织减轻创伤性事件的影响,促使其尽快恢复到日常生活,并可以评估创伤事件经历者的心理状态,甄选出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群体,提供进一步的心理支持。危机事件压力管理核心内容可以分为七个部分,如表1所示:【51表1危机事件压力过程干预体系干预方式 开展时间 适用条件 干预目的 干预形式危机前准 危机发生 危机预防期望管理;团体;提升压力应对 组织备阶段 日U 危机预警能力大规模的 通过咨询等方大规模团危机干预 危机发生 心理危机 式缓解心理压体组织计划 力危机发生 急性应激 缓解急性症状、减压 小团体12小时内 症状 评估以及治疗危机事件 危机发生心理危机促使心理稳定、急性应激 小团体压力转化 1周内 评估以及治疗症状症状缓解个体紧急 急性应激 尽可能促使功危机干预随时随地 一对一症状 能恢复必要时转介家庭支持、社心理危机 会支持家庭组织随时 急性应激 症状缓解, 组织危机干预症状 尽可能稳定化必要时转介建立评估急性应激评估心理状态个体、家和治疗的 随时提供更高水平跟踪机制症状 庭关注危机发生前的准备。这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在危机发生之前,面对社会公众开展有关危机、危机预防的宣传教育以及各种行为反应性准备和演习。大规模的危机干预计划。这项工作包括解压、劝导和危机处理报告。解压过程是指为遭受危机事件的群众提供心理宣泄,减轻其心理压力;劝导过程则是对紧急救援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处理报告则面向300人以上的人群开展,如群体性事件。减压,在危机事件发生12小时内,利用结构化的团体咨询的方式,帮助求助者评估、治疗、缓解急性应激症状。开展危机事件压力转化((Critical IncidentStress Debriefing,CISD),在危机发生2—14天内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个体紧急危机干预,在个体出现心理危机状态,表现出急性应激障碍时立即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与干预。家庭组织危机干预过程,对于家庭和组织机构实施有效的危机干预,有助于提供其危机应对能力。建立评估和治疗的跟踪机制,紧急的心理危机干预可以缓解急性反应,对于经历强烈冲击的37——万方数据

 张华威彭琨:国外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与启示个体而言,需要建立长期跟踪机制。二、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经历了多次地震、飓风、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恐怖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人为灾难的冲击,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管理心理干预的组织机构及服务内容,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列入到应急管理体系中f6】。(一)美国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1942年,美国波士顿一家夜总会火灾导致大约500人死亡,之后美国心理学专家开始心理干预的理论研究。经过91 1恐怖事件以及卡特里娜飓风等系列灾难之后,美国国家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逐步完善成熟。美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机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丰要由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退伍军人事务部以及联邦应急管理署提供。其中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公共署为求助者提供短程的心理危机咨询以及情绪恢复等服务;退伍军人事务部设有紧急卫生保健署、国立创伤后应急障碍中心以及心理恢复咨询署,可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以及专业人员培训、组建心理干预网络等服务;联邦应急管理署也可以提供心理危机咨询服务。应该说,美国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不是脱离医疗卫生系统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美国应急管理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提供医疗卫生救助的同时,根据求助者心理创伤需要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美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力量。美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其中美国心理学会与美国红十字会均建有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数据库,并为专业人员制定工作职责和甄选标准以及培训培养计划。按照工作分工不同,危机干预人员划分为临床心理工作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两大类。其中临床心理工作人员主要由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负责根据当事人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以及发生时间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并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状态评估、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专业性工作。而组织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计划、组织、协调、实施、38沟通等管理职能。在危机事件发生24 11,日,-t内,了解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情况,并进行危机干预需求评估、信息收集、制定危机干预计划、组织危机干预实施等。除此以外,美国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者有着明确的遴选标准:持有心理卫生临床执照;提供10一14天的全体服务等。当然,为提升心理干预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如心理危机的危害、高危人群的筛查等培训F】。(二)日本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日本是一个地震和台风频发的国家,据统计,全球大约20%的里氏六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日本,此外,还多次发生海啸等自然灾害。1995年阪神大地震,日本心理学家积极参与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将日本心理干预正式推向世界舞台。政府立法保障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日本政府特别重视危机干预方面的立法。早在1947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灾害救助法》;1961年日本又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之后陆续出台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建立完善的灾后心理重建体制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持。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政府更是建立了心理创伤治疗中心和心理创伤治疗研究所,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全民教育提升心理危机防范意识。日本心理危机干预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其“全民防震”的普遍教育上。通过在学校教育开设有关地震等自然灾害、危机事件防灾救灾的专题教育外,还积极组织国民在学校开展地震演习,并将心理创伤、心理危机干预教育贯穿其中,有效地提升了全民的防震意识和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提升其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接受程度。注重心理干预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日本的心理危机干预被纳入到应急管理中的第一线。在灾后发生的2—3天内,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就参与到救援中,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以当地心理危机干预救助站为基础开展工作。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心理危机干预特别强调重视危机发生后3周左右的时间,认为这段时间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时期。此外。日本心理危机干预关注特殊人群的需求,如失去双亲以及遭受到心理创伤的儿童。重视心理干预基础理论研究。日本心理学家在地震、台风等心理干预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适用本土实际情况心理干预理念以及心理干预策万方数据

 张华威彭琨:国外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与启示略。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强调给予求助者安全感注重与求助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帮助求助者减少无力感和消除自我否定感。日本心理学家将心理危机发展过程划分为警戒期(应激阶段)、抵抗期(冲击阶段)、衰竭期(重建阶段)三个阶段,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181。如表2所示。表2日本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心理危机阶段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帮助求助者恢复自我行动的能力填补生活上的缺失警戒期(应激阶段)识别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并提供治疗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提供精神上的安全感促进具有同样经历的求助者之间的抵抗期(冲击阶段) 交流分享帮助求助者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为当地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提供支援促使求助者分享、沟通危机事件经历衰竭期(重建阶段)关注应激反应引发的新的心理问题帮助求助者重新建立希望关注志愿者、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心理问题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启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火灾、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以及2003年抗击非典等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都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身影。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两周内,以心理干预名义参与抗震救灾多达3000人,这充分反映了心理学工作在心理干预方面的热情,然而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划,志愿者在缺乏心理干预专业技术的情况下,自发前往灾区不仅无法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甚至导致受灾群众的二次创伤;部分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救灾常识,无法适应...

篇五: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事件的应对与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构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张玉波一、突发事件对现代政府的挑战在我国学者的界定里,突发事件与危机或为一体,或有交叉,存在程度差异,作者更愿意从程度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突发事件为突然发生的、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的事件,强调影响的潜在性与可能性;危机则是指因为某种非常因素引发的、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的事件,突出了影响的显现性与严重性。突发事件上升到危机,可导致政府与公众关系恶化,政府形象遭受损害,社会秩序产生混乱。这样,可以便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突发事件与危机的界限,从而使学术界和政府实务操作能在认识上保持一致。危机是任何政府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都会竭力避免,但是危机又无所不在,因而一个明智的政府不会杜绝危机的产生,而是在合理的限度内控制危机或者延缓危机的发生。危机的产生有其内在动力与规律,一般来说,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政府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来分析。( 一) 外部来源.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不可抗力所引起的灾难,如地震、山体滑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灾害的无选择性与不可抗拒性,政府一般无法通过管理手段阻止危机的发生,唯一能做的是,通过有效的危机管理减少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2、政治社会因素引发的危机政治的变化如政治局势不稳定所导致的暴乱、恐怖活动、国与国之间的摩擦和贸易冲突等都可能引起政府的危机,如9· 1 l 事件使美国面临前所未96有的危机。社会环境对政府也可以产生影响,包括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等,而有些社会环境因素是政府不能左右的。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管理体制、方式和行政思维模式尚有待于进一步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接轨;某些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加剧了社会公众的不满,黑社会性质组织在滋生和发展,形成潜在的社会隐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水平与可及性十分悬殊;地区发展差距进~步扩大,极化指数迅速上升且达到历史最高点;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日益成为增长的瓶颈和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出现失范,某些公民行为偏离正常社会轨迹;某些公民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对政府的政策与工作有深入全面了解,可能会在某些方面的理解上存在着偏差,甚至引发一些群体性冲突事件等。( 二) 内部来源一一政府管理素质政府素质由广大公务员来体现的,他们的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劝导说服能力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效与后果。不可否认,政府自身工作的好坏也会产生危机。政府的工作失误自然不必细说,有些政策、措施不到位,也会因为损害到公众的利益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危机。要引起重视的是,某些公务员的自身素质问题是引起一些群体性冲突事件的罪魁祸首,让不懂法、不善于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去担任领导职务,那可能会是一场灾难,然而,在我国某些地方依然存在因为执法水平低下而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不少专家指出,危机是与机会是联系在一起的,危机中也孕育着机会,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将危机与机会联系起来可以使政府积极地面对危机和处理危机,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并尽早地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以危机为契机,则不仅能化险为夷,而且还可能变危险为机会,变坏事为好事。古人云:“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构建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始终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创造。对于危机管理的科学界定,国内外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预防危机的发生,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境,减轻危机损害,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与分析、问题决策与预防、计划制订与责任落实、危机化解处理、经验总结与工作调整的管理与组织完善过程。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危机未发生时预防危机的发生,而在危机真的发生时,采取措施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由此而言,危机管理是个系统概念,包含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危机发生前的预防与预警、危机发生后的危机处理与善后、危机过后的总结分析与改进。在不同的阶段,政府在行动上应有不同的特点:在危机的前兆期中,政府应具有敏感性,实施有效的预警和监测,及时识别各种突发事件的前兆信息,并对危机发生的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将危机消弭于萌芽之中;在危机发生阶段,应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启用危机应急系统,在短时间内将事态控制住;在善后处理阶段,则应注意妥善处理有关政治影响、经济损失、社会稳定等恢复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修正政府的日常决策和应急处理系统。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昭示出一个优秀政府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危机管理做得好.往往可以使公众对政府有更深的了解,更大的认同。因此,在危机面前,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危机管理,是全方位的,是系统的,是为政府更长远发展而进行的战略思考,需要完善的组织建设与准备,而不是就事论事,仅仅针对于某一次的单一危机而进行的临时性应付,这点是现代政府应该认识到的。但要看到,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不仅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而且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付出了很多无效的劳动,因而我国亟待建设与完善现代政府危机管理机制。( 一) 树立积极的危机意识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危机,就要对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反映了政府素养,而且也是策略化、实效化、艺术化处理危机的保障。戴维斯· 杨说:“ 面对任何危机,你首要的目标是尽快结束危机。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未雨绸缪,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本身就是最好的公关,可以采取超前的行动.及早发现引发危机的线索和原因,预测出;睁要遇到的问题以及事情发生后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程度,从而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变计划,将危机扼制在萌芽状态。而那种出现危机才想到处理,把危机管理当作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是不可取的做法。要做好危机预防工作.需要建设危机预防机制,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预控机制。( 见图1) 危机预螯机制包括危机迹象的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应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不放过蛛丝马迹,发现苗头,立即由国家职能部门分不同紧急等级发出警报,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如卫生部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重大食品卫生事件报告、重大职业卫生事件报告、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报告、放射卫生事件报告等信息系统。危机97

 图】危秽l 预警系统工作瓶崔圈预控机制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后勤物资准备和危机处理前期准备等,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阻止或者延缓危机的爆发。然而,最好的危机预防却是把政府自身的工作做好,也就是塑造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首先使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从思想上做好应对各种危机的准备.树立全员危机意识,这关键是要开展危机教育,让全体工作人员都了解危机的特征和危害,使他们具有一种危机感,帮助他们形成优化自身行为、预防各种危机的思想。同时,结合公民文化建设,开展相关多层次的危机教育与培训,提高社会个体层面对不同危机时的心理素质,这是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项基础工程,对提高全社会的危机应对能力,降低应对成本,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效率具有深远意义。其次要确立社会目标优先于经济目标的原则,加快完善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在指导思想上高度关注实践中突出的重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解决好可能引发危机的社会问题,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还要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及基础设施投入,解决社会公正、公平问题,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维系好社会的稳定秩序。许多实践经验证明,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危机预防系统,加强日常对公众的公共安全防范意识、防范知识的普及,强化对公民公共道德、公民义务的宣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危机发生的机率,在危机发生时亦可起到安抚公众心理、缓解社会动荡的作用。98( 二) 建立危机管理应急系统政府危机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协调运作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非典的妥善处理就说明了这一点。1、建设危机管理中枢指挥机制。及时、果断、正确的决策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危机的发生由于其紧迫性、突然性而使得决策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因而在危机决策时尤其需要高素质的决策者。加之,危机往往波及范围广、影响大,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协同作战,这样更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指挥系统。权威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是保证统一指挥、果断决策和迅速采取行动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危机管理的成败。一般来说,应该在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建立危机管理机构,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进而在省市、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城市相应的建立专门机构。如,1991年,日本就成立了东京都防灾中心,该中心担当着全市防灾行动指挥部的作用,针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地震等灾害.采取有效的应急行动。近年来,为了把首都东京建设成为能够抗拒强灾的城市,日本政府正在推进一项称之为“ 放心居住城市” 的计划。现在我国一些省市在人民防空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危机管理委员会,但是普遍存在地位尴尬、经费紧张等问题,尚需要国家在法律地位、决策权限等方面予以明确规范。在各级危机管理指挥系统建设过程中,应该在内部分工上考虑周全,中枢指挥系统、智囊参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缺一不可,尤其是在智囊参谋系统中要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纳入政府的视野,考虑专家意见,结合实际情况,防止决策中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从国内一些地区的突发事件处理实践来看,地方政府的处置权限的缺失或错位直接影响了危机解决的进程.这样就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如何在整个国家危机管理指挥系统做到权力运用的协调一致。很多专家建议加快改革公共安全事务以条为主的体制,应当把一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赋予地方更大的公共事务处理权,让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方面有及时决策

 的权力,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公共安全评估体系,作为政府在危机管理常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政府重视公共服务的改善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2、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危机管理计划是给管理者提供对付危机的“ 通用” 方法.一个好的危机管理计划能够让危机管理工作人员在面对特定危机时,知道如何采取特定方法处理。危机管理计划规定了危机中各个危机管理工作人员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一旦发生危机,每个部门和每个人就能尽快地根据危机管理计划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可以减少危机管理中的不合理行为和缺乏全局观念的行为.使危机管理行为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为了有效地实现危机的预防和处理,政府必须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领域,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建立健全危机管理计划,指导和规范危机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从而保证危机管理方针、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当然,光有计划还不够,关键还在于执行,因而还需要关注计划的具体执行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否则,危机管理计划便成为一纸空文,起不到任何作用。3、组建危机应急队伍。非典危机的解决说明,危机的妥善处理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参与。我们必须针对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情况,组建相应的、独立的危机应急队伍,防患于未然。同时,加强对危机应急队伍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要规范、强化危机应急队伍的日常训练与定期演练,教会工作人员如何面对危机,如何化解危机,使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衔接顺畅、沟通便捷,避免出现在真的危机来临时的杂乱无序状态,这也是很多政府战胜危机的基本经验。对于具体的机构建设.有专家提出,根据世界各国的危机管理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可以在现有的110、119、120等危机救助机构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危机管理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以现代化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像显示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为平台,具有数据信息自动收集、处理、管理、交换与服务等功能,以防灾减灾应急决策指挥为核心的综合性技术,形成求助方便、指挥统一、救助及时的智能化联动体系。例如,南宁市在完善“ 城市重大事故应急联动系统” 时,充分利用集成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110、119、120、122等纳入统一调度系统,实现统一指挥协调,初步实现了联动。( 见图)4、强化政府责任机制。在我国,不少突发事件’’’’’p盹F≈舒一1恽一』百膏一一南卤f。一{w^,,一目1‘j 一" 肘.+%市信· ’ 葡西一ii盍1之所以蔓延成为危机,某些官员“ 报喜不报忧” 、“ 对上负责有余,对下负责不足” 、责任意识淡漠的狭隘思维是造成某些地方和部门对突发事件的隐瞒、缓报甚至欺骗的根源所在,这也是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如果在今后的危机管理体制建设中缺乏健全的行政官员考核机制,这种制度的缺失所造成的危害会不断在各地的突发性事件中重演,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因而,我国急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行政官员问责与纠错机制.让行政首长真正能够承担起管辖区域范围的政治与行政责任,提高其进行危机管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5、健全后...

篇六: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的政府推进策略探论

3卷第3期V01.33N o.3.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Southw est U ni versi ty( Soci alSci ences Edi ti on)2007年5月M ay.2007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王建国( 重庆大学学生工作部,重庆市400044)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主要包括认知模式、哀伤辅导模式、平衡模式、支持和干预技术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教育、支持与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式以及整合的干预模式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焦虑危机、哀伤危机、失恋危机和自杀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和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7)03—0088—05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价值观El 显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渐多样化。大学生群体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受挫的几率增高,由此而引发的自残、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发展,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及家庭、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后果。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分析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来源,并采取有效策略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危机( cri si s) 这一概念在很多领域中广泛使用。美国著名的《韦氏大词典》将危机定义为“ 决定性或至关紧要的时间、阶段或事件” [1j 。《辞海》解释为:“ 危机是一种紧急状态。”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危机是一个非常玄妙的词语,凡是有危机的地方都隐藏着机遇,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智慧,又反映了危机和机遇并存的思想。( 一) 心理危机心理危机表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心理危机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处理所面临困境时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过渡状态,人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危机状态之中,整个心理危机活动期的持续时问因人而异,短者为24~36个小时,最长88也不应该超过446周。在危机状态下,个体会出现一系列负性的生理、情绪、行为反应,如果危机反应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便会引发心理疾患或过激行为的产生。动态心理危机则强调的是一种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危机具有心理状态的失衡、个体资源的匮乏、认知反应的滞后性等特征,是个体发展中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建立的过程。心理危机的动态和静态是相互转化的,当危机易感个体处于静态时,危机并未显示出来,当遭遇生活应激事件时,动态心理危机便爆发了[ 2]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而对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 二)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最早产生于美国、荷兰等国,在近二三十年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初,危机干预已经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 的研究课题,在很多国家,危机干预已经是社区和大学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部分,在处理社会心理应激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危机于预是Cri si s i nterventi on的译语,也有译为“ 危机调解” 。关于危机干预,学者G l ass在1980年所下的定义是“ 在精神急症病人抢救中采取的不是根治,而是从数天的对症处理到数周短期治疗的过程——以调整所处的环境作为整体。” 稻村在其1977年发表的相关研究中则认为,危机干预是对于面临着危机的人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对应措施,使其能够在避开危机的同时,达到进一步适应那种危机所收稿日期:2007-01—20作者简介:王建国( 1973一) ,男,四川达州人,重庆大学学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万方数据

 运用的治疗方法。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期的帮助过程,它的目的是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 自杀) 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危机干预是从简短的心理治疗( Bri ef psych therapy)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涉及来访者的人格矫治。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心理平衡。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式当前,心理危机领域的研究尚未完全成熟,各种理论和思想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 一) 认知模式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相关境遇进行了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实现对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较为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步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当事人。( 二) 哀伤辅导模式1944由Li ndem ann提出的“ 哀伤辅导” ( gri ef w ork) 概念是当前危机干预理论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Li ndem ann强调在强烈的悲痛面前,人们不能沉溺于内心的痛苦中,而应该让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通过哭号等方式发泄情感,否则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哀伤辅导包括对丧亲的哀痛,体验哀痛,并接受丧亲的现实,在失去亲人的情景下重新调整生活。目前,哀伤辅导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得到蓬勃的发展,其在危机干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对面临重要丧失的当事人进行相关辅导和开导,可以使其恢复信心,重新树立生活的目标。( 三) 平衡模式平衡模式认为,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当事人常常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衡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危机的早期干预。在危机早期,个体处于极度茫然、混乱和自我失控状态,这一时期的干预目标应主要集中在稳定个体的心理和情绪方面,在其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不宜采取其他干预措施。( 四) 支持和干预技术模式支持和干预技术用于危机的不同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危机初期,当事人的情绪很不稳定,焦虑程度较高,这一阶段支持技术的应用旨在使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可以应用暗示、保证、发泄、环境改变、药物镇静等方法,如有必要,可以考虑短期的住院治疗。在危机后期,干预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当事人学会对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度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适应。危机干预工作者在干预过程中的职能主要为: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正视可能的应对方式、帮助当事人获得新的信息或知识、尽可能地在日常生活中给其提供帮助、回避一些应激性境遇、避免给予不恰当的保证、敦促其接受帮助等等[3]。( 五)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遗传天赋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危机的考察也应从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着手,除了考虑当事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当事人的伙伴、家庭、职业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人有更多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同认知模式一样,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也适合于达到较为稳定状态的当事人。( 六) 教育、支持与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式这一模式是在给一些面临危机时的社会团体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在于当人力资源有限时,通过训练团体领导,提供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痛苦的服务,从而使团体内的心理健康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这一模式也包括对其他人员如牧师和警察的培训,是开发环境支持资源的成功尝试[4J 。( 七) 整合的危机干预模式整合的危机干预理论是指从所有危机干预的方法中,有意识、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方式和策略来帮助当事人。正因如此,整合危机于预模式很少有理论概念,而是各种方法的混合物。整合干预理论是以任务为指向,它的主要任务包括:1.确定所有系统中有效的成分,并将其整合为内部一致的整体,使之适合于需要阐释的行为资料;2.根据对时间和地点的最大限度的了解,考虑所有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以评价与操作临床资料;3.不确定任何特别的理论,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得到成功结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不断实验。整合理论始终遵循两种观点:其一,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独特的;其二,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类似的。这是其可以将不同理论和模式进行整合的认识基础,其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教条式的理论和模式,而是将各种理论和模式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及应对方法( 一) 焦虑危机大学生的焦虑主要是由于学习问题、就业问题、人际冲突、环境适应以及性格上的缺陷等原因所引发的。当焦虑状态达到严重程度时,便会使他们陷入焦虑危机。进行干89

 万方数据

 预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当事人恢复平衡。陷入焦虑危机的大学生进入咨询室后,在情绪上和身体上都可能表现出紊乱,也许会语无伦次大说一通令人摸不清头脑的话,或表现出一系列的思维紊乱。此时,咨询师可询问当事人一些客观定向问题,如:你是什么时候打算来这里的等有关客观事实或环境的问题。这些客观定向问题,对陷入危机的当事人具有镇静作用,促使当事人重组思维过程,以便使来访者对外界刺激做出符合逻辑的回答,询问客观定向问题是帮助当事人重建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当事人建立和睦的关系,使他们感到可在咨询师面前无拘无束地谈话,也是帮助当事人克服内疚与负罪感的好方法,有助于弄清引发焦虑的原因,进而在行为和认知方面进行干预,协助来咨询的大学生改善认知结构,指导帮助其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哀伤危机生活中常有因亲友亡故等意外事件而悲痛欲绝的当事人。如大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亲友,尤其是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离世,使他们陷入悲痛欲绝的状态。可能认为自己学习的经济负担造成了他们的离世,或死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自己未能尽到孝心而陷入深深的自责。而同学或朋友的不幸身亡,他们也可能有深程度的丧失感和自责。在当事人倾诉时,咨询师应全身心地倾听,与当事人一起体验其痛苦。咨询师应帮助当事人较顺利地完成必要的哀痛阶段。第一步,帮助当事人承受最初打击;第二步,必要时处理当事人所表达的和被压抑的痛苦、愤怒、负罪和抑郁;最后,要帮助当事人调整自己逐渐适应在没有逝者的世界中生活。( 三) 失恋危机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他们的恋爱关系破裂导致失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使得一些学生陷入了失恋危机。失恋了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情感混乱、内心沮丧、愤怒、抑郁等痛苦的情感。这些情绪反应不仅是内在的强烈的不适感,而且持续的消极的挫折体验将使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得个体可能面临崩溃的威胁。学校咨询师在处理此类危机时,往往首先需要打消他们的顾虑,告诉他们,为当事人保密是咨询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然后着手帮助当事人调整其情绪:需让当事人接受自己的情感,要让当事人明白他们的情绪反应是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对当事人而言,他们需要体验情感失落的凄凉,调整情绪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培养其承受这种痛苦的能力。咨询师此时要帮助当事人宣泄情感,让他们述说自己的情感、往事和痛苦的思绪,这往往能使得痛苦变得可以忍受。大多数的危机需要一遍遍地诉说痛苦,以便开展心理调适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被当事人充分地吸收,每一次诉说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当事人对痛苦的体验。同时,可以帮助当事人使用抑制法或分散法,较好的做法是分散法和抑制法交替使用,使当事人充分体验自己的感受并把它倾诉出来,调整其消极思想和情绪,为个体的心理重建赢得90时间。需要指明的是,如果危机到了当事人企图自杀的地步,则须作另外的处理和干预,这些下文将会提及。( 四) 自杀危机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破坏性威胁的最严重的问题。据观察,近年来大学生中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因学业重负、恋爱挫折或严重人格障碍而自杀者较为多见。对于大学生自杀者来说,以下征兆显示自杀的可能性:变得抑郁和退缩;自尊水平的明显下降;个人卫生的恶化;学习兴趣丧失;曾谈起有自杀史的人;抑郁之后,突然表现出高兴者;问话时表现出精神迟滞;回答问题和动作缓慢并表露厌世情绪,等等。作为咨询师,当面对企图自杀的当事人时,要保持沉着、冷静,对当事人可能爆发的情绪有心理准备,耐心地倾听当事人诉说,逐步探究其危机的类型、诱发事件及其严重程度,必要时询问一些得当的客观导向问题,对双方均有镇静作用。咨询中,咨询师有必要与当事人一起体验他们的绝望、失助、沮丧的哀痛和失败感以及对自己和外界的怨愤。此时不要试图取悦当事人,告诉他事情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坏。除非当事人特别要求的情况下不要向他作担保。否则当事人会认为咨询师并不理解他,使他隔绝于世界。咨询师先别要求当事人放弃自杀,只要求他暂时延迟,处理要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