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地心引力》的画面叙事艺术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地心引力 叙事 画面 艺术

[摘 要] 《地心引力》是近年比较出色的一部科幻作品。电影创作者娴熟而精湛的画面处理艺术,体现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的表现力。导演阿方索·卡隆将梦境般的场景与普通人物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带给观众以超验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其深受主人公精神意志力的感染和启发。这是影片得到观众的喜爱,并斩获多项电影界重量级大奖的主要原因。本文从画面对叙事氛围、语境的构建以及画面参与情节叙事三方面,探讨了影片《地心引力》的画面叙事艺术。

[关键词] 《地心引力》;科幻电影; 叙事语境;情节叙事;视觉空间

上映于2013年的美国影片《地心引力》是近年来比较出色的一部科幻作品。它的整个故事架构看上去是相当“小巧”的。一方面,影片人物设置简单,影片大部分篇幅讲述的都是女主人公瑞恩·斯通独自求生的经历。由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宇航员科沃斯基虽然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但其戏份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影片采用单线程叙事线索,没有多余枝蔓,自始至终都将视线聚焦在女博士瑞恩·斯通身上。因此,这部影片的成功更加依赖于电影创作者的画面表现力。电影美术师的造型艺术不但带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审美体验,也对影片叙事起着重要的作用。[1]本文从画面对叙事氛围、语境的构建以及画面参与情节叙事三方面,探讨了影片《地心引力》的画面叙事艺术。

一、叙事氛围:梦境化

画面对整部影片叙事语境的构建体现在梦境化和孤独感两方面。首先,梦境化是大部分科幻电影都具有的视觉效果,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数字技术为多维时空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手段。而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或协助生成的图像不仅能够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原有的三维空间,同时也强化了电影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四维时空效果。[2]可见,随着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几乎任何存在于电影创作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和超现实景观都能够最终转变为逼真,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地心引力》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媒介基础,带给观众以梦幻般的感官体验。梦境化是画面对影片叙事语境构建的首要任务。它借助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3D与IMAX形式。这些三维画面不但对现实世界给予了真实立体的表现,带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更是将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超现实场面,引渡现实世界中。这些虚拟场面不仅让人看到了电影无限的造梦潜力,也使观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得到不断的更新和拓展。

对于梦境化的营造上,《地心引力》与其他科幻电影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它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其真实性上。一方面,这里的真实性并不是指影像通过细腻的局部处理和高度拟真,来让观众认为眼前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超越了视觉层面的真实,或者说它弱化了超现实的一面,更强调其常态性。影片开始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下,以出现在屏幕中央颇显单薄的白色字幕告诉观众“在地球上方600公里的高空,温度在华氏+258和-148之间波动,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没有大气压力,没有氧气,生命无法在太空中存活”。影片开场这部分简短扼要,但却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宇宙。它并不像许多科幻影片中那么充满诱惑力。当蓝色的星球开始进入黑色屏幕后,白色的空间站由远及近,与之并行的是一个穿着厚重宇航服、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这与许多科幻影片对个体力量的张扬,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豪迈感不同,在画面左上方巨大的蓝色星球“倾轧”下,人和飞船都显得格外渺小。加之蓝色、黑色与白色这些冷色调的组合,共同为整部影片奠定了一种质朴的格调。此外,影片中在空间站外活动的宇航员们不是进行什么神秘的外星探测,也没有其他异种生物的威胁,而是例行性处理一些飞船故障。

另一方面,电影创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来增强影片的吸引力和真实感。这也是它与传统科幻影片相比较独特的地方。电影创作者虽然也采用了宏观的全知视角去展现各种场景,但其中却掺杂了大量女主人公瑞恩·斯通的主观性视角。对于很多场景的描述,影片都是通过斯通的眼睛实现的,读者也是通过这一视角来获取各种信息的。因此,这也使得它看上去并不像是一个科幻电影,而是具有浓郁的纪录电影的味道。如,在飞船遭遇卫星碎片袭击时,斯通被抛入浩瀚无际的太空。由于巨大的冲击力使她在虚空中不由自主地翻转。影片以镜头旋转的主观视角,来展现主人公的所见所感。光怪陆离的色彩、黑暗、各种光圈与晃动的噪点等,相继、反复出现。这一运动画面不但带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体验,也赋予了影片以强烈的真实感。

二、叙事语境:深重的孤独感

就叙事语境来说,《地心引力》中弱化了传统科幻影片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反而投射出一种浓郁的孤独感。首先,这种孤独感表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无度征服和破坏,将使自身陷入绝境的状态。影片中几个宇航员所遭遇的灾难并非源于宇宙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而是源于人类自身。日益发达的科技不断拓展着人类的征服领域,浩瀚的太空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卫星与空间站等。这些太空垃圾在表明人类所谓文明进步的同时,却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影片向观众展现的正是这一点。太空碎片连锁反应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不但摧毁了宇宙空间站,也使得数名宇航员命丧太空。影片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与渺小的人类之间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人类的盲目将使自我陷入孤独的绝境。

电影画面通过长镜头与失衡的构图,很好构建和诠释了孤独这一语境。当主人公斯通解开固定自己的绳索,翻转进入一片黑色的宇宙时,人物处于画面的中央,电影在此处运用了两个长镜头给予处理。先是从空间站的角度去表现人向太空深处的漂移,白色在画面中央越来越小,仿佛即将被无尽的黑暗所淹没。随后,机位换做与人物漂移的方向相对,巨大的蓝色星球出现在屏幕上,人物仍位于画面中央,但这一次是由远及近,翻转着向镜头冲过来。影片以两个长镜头,加反打镜头的拍摄方式,展现了斯通的孤独无助状态。此外,在影片中,画面中经常出现的蓝色地球的形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背景,也是家的象征。当斯通独自求生时,画面多次以人物主观镜头来表现地球。电影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窗玻璃的反射效果,使人脸和地球的形象同时出现在画面当中。这一处理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对重返家园的渴望,也进一步映衬了人物此时此刻的孤寂心境。

其次,影片中所投射出的孤独感也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孤独。当斯通与科沃斯基一起想方设法去到别的空间站时,画面上一半是太阳刺眼的光芒与蓝色地球交相辉映,一半是昏暗背景衬托下的两个白色人影。斯通向同伴讲述自己曾失去过一个女孩的痛苦经历。画面节奏变得缓慢,人物面部特写与地球分占银幕两侧,“她四岁那年,有一天在校园里玩,结果滑倒碰伤了头”,“我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开车。所以,那以后我做的只是开车而已。每天我醒来、工作、开车……”情感的创伤使主人公一心倾注在自己的事业上。斯通以此麻木自我,逃避孤独。

影片在塑造主人公斯通时,画面采用了许多封闭式构图。这种构图与此前人与浩瀚宇宙之间的悬殊对比效果恰恰相反。废弃的空间站与返回舱,将人物“封闭”起来。斯通在那些通道和各种狭窄的飞船舱中游走,几乎填满了整个空间。此时的她仿佛是一条困在狭长玻璃瓶内的鱼。狭小封闭的空间使人在屏幕中的占比突然变大,给观众造成另一种视觉冲击和压抑、窒息的审美体验。当废弃的国际空间站突然起火后,斯通进入球形的返回舱。此时,画面窄小的返回舱的圆形轮廓将人物圈定在中心。在斯通面前是各种按钮、指示灯和操作手册。此时的主人公与外界无法取得任何联系,只能寄望于这架冰冷的机器和各种器械来争取一线生机。可见,封闭式构图在这里很好地诠释出人物的孤独与无助。

三、情节叙事:人的自我救赎

《地心引力》虽然是一部科幻影片,但它并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始终以作为个体的人为内核。观众在画面中看不到人类英雄与外星生物的激烈对战,也看不到令人炫目的高科技武器,更没有拯救世界的宏伟主题。影片在这件“华丽”的外衣下,说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战胜和超越自我的问题。[3]这也是影片在带给人们许多视觉特效的感官刺激后,仍能令人久久回味的重点所在。斯通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在如此重重困境面前,与环境进行不屈的抗争,这一点无疑是影片的灵魂所在。由于整部影片情节架构简单,人物对白亦极其有限。因此,画面在参与影片叙事,表现这一人性主题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首先,画面的完整和细腻描述了主人公所遭遇的重重危险与挫折,极大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和紧张情绪。在几次表现碎片冲击波时,画面剧烈颤动和旋转,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电影创作者经常将所要表现的客体置于画面正中央,无论是人物、疯狂席卷一切的卫星碎片,还是斯通驾驶的救生舱,都采用了这一构图方式。在讲述救生舱被降落伞挂住而无法脱离空间站时,画面将这一情节展现得细腻而又扣人心弦。画面背景是一片漆黑的宇宙,返回舱在空间站与地球中央,空间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红白相间的降落伞,伞绳凌乱地勾住了舱位。此时的观众看在眼里,而主人公却并不知情,紧张的气氛骤然出现。此时,影片画面节奏舒缓,返回舱在一点点接近地球。当离开空间站一定距离后,绳子突然绷紧,返回舱被剧烈拉回。此时,画面也瞬间切回舱内,主人公惊慌、旋转的面部特写占据了银幕中央。随后,画面节奏也陡然变快,并开始在舱内和舱外之间快速切换。加之影片采用了不断变化的光影效果,强光与暗影交替出现,使叙事变得立体、清晰,也很好烘托了影片的紧张气氛。

其次,画面也很好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在消极与积极、妥协与坚持之间的挣扎。当发现国际空间站的返回舱没有燃料而不能到达天宫一号空间站后,斯通愤怒地捶打着眼前的屏幕、仪表盘和各种按钮。此时画面切到舱外。又是一片漆黑的宇宙,观众透过返回舱的圆形窗口,看到斯通疯狂无助的样子。随后,镜头后拉,人物越来越小。此时,银幕中再次出现地球的身影,太阳的光芒在其身后一点点消逝。凄凉、无助、形单影只,将影片推向了情绪的最低谷。虽然画面最后被一片黑暗取代,但斯通通过无线电进行求助的声音又再次响起,表明了主人公在遭受挫败后的继续坚持。

综上,在《地心引力》中,电影创作者娴熟而精湛的画面处理艺术,很好体现了电影视听语言的综合表现力和叙事优势。导演阿方索·卡隆将梦境般的场景与普通人物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带给观众以超验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深受影片主人公为拯救自我而顽强战斗精神的感染和启发。这也是影片不但得到观众的喜爱,也能够斩获多项电影界重量级大奖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2] 肖瑶,张华斌.论数字电影的艺术表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3] 本杰明·B.面对虚空——《地心引力》的摄影创作[J].电影艺术,2014(01).

[作者简介] 李继来(1978— ),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建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及其理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