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内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就业问题 新生代 农民工 反思 回顾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是近年来开始凸显的社会问题。2008年以来,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稳定性、质量和教培等相关内容,对就业心理状态、政策实施效果和返乡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应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返乡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6-005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249.214;D412.6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稳定、高质量就业,事关农村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以及其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更事关乡村振兴伟业的实现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可谓意义重大。

正因如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指出,要“拓展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专门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试图通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和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

2  相关研究概述

根据中国知网检索,国内研究者开始正式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主题的时间,与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相契合,开始于1980年出生的农民工年满18周岁的当年,即2008年。2008年,任天鸣在《劳动保障世界》上发表了《浅谈新生代农民工的有效就业》一文,这是最早明确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文献[1],也是当年唯一明确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文献。

2009年有4篇文献聚焦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主题,其中有1篇是CSSCI来源期刊文献,即颜海林和周建武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聚焦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状况[2]。

2010年,伴随着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使用“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强调关注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相关主题研究逐渐呈现井喷趋势。

通过“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可以看出,2008—2018年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章数量呈现不规则的“M型”:2009年开始,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大幅度增长;2013年则达到了峰值的82篇(参见图1)。在中国知网收录的篇名含“新生代农民工”的551篇文献中,期刊文献为412篇,占约75%。

3  2008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发现

综合来看,国内研究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就业转型、就业培训、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其中,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这与引用率较高文献的主题聚焦是一致的。在引用率排名前10的文献中,聚焦于就业能力研究主题的文献有4篇,聚焦于就业稳定性的有2篇,聚焦于就业质量的有1篇(参见表1)。

3.1  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维持就业,进而发挥自我潜能的能力(Hillageand Pollard,1998)[3]。就业能力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中扮演着关键作用,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

罗恩立(2010)、刘叶云和刘广(2018)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4-5]。李晓红(2009)、金晶和刘丽(2015)就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6-7]。吕凤亚(2013)、陈至发(2015)关注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8-9]。

3.2  就业稳定性问题研究

稳定就业是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农民工顺利实现城镇化和收入增长的重要前提保障。现实中,他们大多数成为了“流动的孩子们”(陈雯,2019),就业缺乏稳定性[10]。因此,大量研究文献关注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问题。

高华和肖意可(2016)、赵维姗和曹广忠(2017)分析了就业稳定性的现状,探索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低的原因[11-12]。谌新民和袁建海(2012),以及曾江辉、陆佳萍和王耀延(2015),探讨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因素[13-14]。杨河清和肖红梅(2014)、谢勇(2015)对就业稳定性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15-16]。

3.3  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最早与就业质量有关的概念,是20世纪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体面劳动”。就业质量具体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包括工作福利、工作环境、合法权益等要素。就业质量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張昱和杨彩云(2011)、赵蔚蔚和刘立坤(2013)、罗竖元(2015)从多方面对可能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17-19]。林竹(2012)、张洪霞和崔宁(2014)再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现状,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对策[20-21]。彭国胜和陈成文(2009)、张敏和祝华凤(2017)研究了就业质量在其他方面发挥的作用[22-23]。

3.4  就业教培研究

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等方面,就业教培都发挥着正向作用。张佳和赵宝柱(2011),以及尚国亮、宋熙龙和张晓平(2017),强调就业教培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24-25]。吴济慧(2010),以及许纯蕖、林轩东和郭迪杰(2014),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教育培训现状和完善对策进行了分析[26-27]。郭明顺和王玉(2012)、张海枝(2014)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状况,并对如何应对这种需求进行了有效的探讨[28-29]。

4  未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研究的趋势展望和建议

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相关问题,国内研究者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文献研究数量和深度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尤其是一些与新生代农民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未能得到足够关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心理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普遍怀着对城市生活的较高期望,但长期作为“边缘人”,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时代潮流元素多元化,手机网络日益发达,娱乐方式多样化,新生代农民工容易产生与社会脱节的失落感。如何应对和缓解这种心理落差,并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是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4.2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农民工转移就业,呈现出从异地转移到就近转移和从单向流动到双向流动的新态勢。返乡就业、创业,成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未来发展的重要变量。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和消费动力基础,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意义重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的意见》。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这些意见和通知,体现出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现有文献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未来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相关主题的深入探讨,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伟业。

4.3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关注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研究,聚焦于解决其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对政策实行效果的反馈较少。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是首次针对80后、90后农民工,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文件。对这一文件的落实和反馈情况的研究较少,对我国进一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政策或发布文件有所影响。

除此之外,我国近几年政策和文件实行效果受到关注较少。研究已有政策和文件,找出利弊,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切实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5  结束语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稳定、高质量就业,事关其健康成长和新时代“四有新人”的培养,必须给与高度重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要关注就业整个环节中出现的实际难题,还要关注其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更要立足于青年获得感提升和国家未来建设者培养需要,关注其长远发展。这些方面有待社会科学研究者予以正面回应,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任天鸣.浅谈新生代农民工的有效就业[J].劳动保障世界,2008(9):79-81.

[2]颜海林,周建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9):32-34.

[3]Hillage, J. and Pollard, E. (1998)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DFEE

Research Report RR85,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London,1998.

[4]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13-19.

[5]刘叶云,刘广.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商学研究,2018,25(6):38-43.

[6]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588-593.

[7]金晶,刘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能力再造的路径选择——基于江苏的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15(2):34-38.

[8]吕凤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70-71.

[9]陈至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5(6):24-28

[10]陈雯.流动的孩子们: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异化与代际传递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2):47-56.

[11]高华,肖意可.新生代与老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6(12):53-57.

[12]赵维姗,曹广忠.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特征及职业类型的影响——基于全国13省25县100村调查数据的[J].

人口与发展,2017,23(4):11-21.

[13]谌新民,袁建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工资效应研究——以东莞市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2(5):94-101+164.

[14]曾江辉,陆佳萍,王耀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4):97-99.

[15]杨河清,肖红梅.就业稳定性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调查数据[J].经济与

管理研究,2014(6):44-48.

[16]谢勇.就业稳定性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9):54-62+111.

[17]张昱,杨彩云.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数据[J].华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5):9-20.

[18]赵蔚蔚,刘立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3):87-90.

[19]罗竖元.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与就业质量[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46-55.

[20]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测量与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85-89.

[21]張洪霞,崔宁.市民化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基于全国3402个样本数据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4(11):25-28.

[22]彭国胜,陈成文.关于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以青年农民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72-75+67.

[23]张敏,祝华凤.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与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08-112.

[24]张佳,赵宝柱.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60-62.

[25]尚国亮,宋熙龙,张晓平.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及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158-160.

[26]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0(19):18-22.

[27]许纯蕖,林轩东,郭迪杰.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现状及优化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1):23-25.

[28]郭明顺,王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基于辽宁省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12(5):7-11+71.

[29]张海枝.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需求与供给问题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3):183-185.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