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浅谈 高中数学

摘 要:“大众数学”的引入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生存的基本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关键词:预习 教学方式 兴趣 问题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强调在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要教会所有学生都要学好数学,不仅要学好基础数学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大众数学”的引入能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生存的基本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大众数学”的指引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 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新课学习前独立地对新内容进行准备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预习,学生可对即将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弄懂,那些内容自己弄不懂。这样,在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抓住课堂的重难点。课前预习必须遵照“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自觉为主线”的原则。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提示,提出预习要求,明确预习目标,设计预习提纲。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加强预习课本的指导,教给学生怎样阅读课本,如:要从课本中发现数学信息,抓住概念、公式、性质及定理,试着回答课本中的问题,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精读重点难点内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尝试做课后练习,以检验预习效果。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深入,就学的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学”到柏拉图的“学园”一直至今,都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不管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所以课前还须对学生有个了解。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预习的差异也很大。教师要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如果不了解学生的思想,不了解学生的基础及学习方法很难上好数学课。所以在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接受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依据。

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能发挥。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100以上,做他不感兴趣的事,只能发挥20/100。学习也是如此。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极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情境要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情境要源于生活,情境的方式要多样化,如:故事情境、活动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等。总之,情境要在情感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欲望,在方法上能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在知识上促进知识的同化。2、增强课堂艺术性。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课堂上,教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切自然的示范、惟妙惟俏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把学生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

四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足见数学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学生的大脑如同一潭碧水,教师的设疑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问题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水平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低起点、高落点、层层推进。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个层次的学生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解决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课堂上,数学问题的设计还应注重开放性和跨越性。如:在讲正弦定理时,可用如下问题:三角形ABC中,三边a、b、c成等差数列,由此可得到那些结果?学生可能会说2b=a+c,也可能会说2sinB=sinA+sinC,即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再如:学习二维空间跨越到三维空间时可用问题:正三角的内切圆的圆心与外接圆圆心有什么关系?(重合)两圆的半径有什么联系?(半径之比为1:2)将正三角形扩展到空间会是什么图形?(正四面体)正四面体的内切球与外接球的半径有什么联系?(半径之比为1:3)总之,问题的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既深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目的。

在“大众数学”的理念下,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周围各种实际情景的能力,使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