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德育 渗透 高中物理 教学中

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阵地。物理知识及其发展的本身有着诸多的德育因素。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作为物理教师,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应该成为一项基本教学任务。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呢?在物理学中构成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因素是诸多复杂的,其中有的是主要因素,有的是次要因素,还有的是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起作用的无关因素,在研究问题时首先需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暂时抛开次要因素的影响,集中精力紧紧抓住主要因素周密分析、全面地思考。

如不少学生认为“凡是自由下落的物体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究其原因,是他们分析问题时不具备“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这一科学观点,诚然,通常自由下落的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那是因为它所受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而被忽略不计的缘故。由此,可否认为所有的物体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都可忽略呢?显然不能,当自由下落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不可视为次要因素时,它的运动就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又如在匀速圆周运动教学中,由实验归纳出向心力公式F=mv2/R后,便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其物理内涵。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公式本身)看本质(物理实质)。让他们认识到:公式F=mv2/R的出现,并不表明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一个力。而F=mv2/R仅仅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模型中的具体应用,反映了外力F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外因)和运动物体自身惯性m(内因)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向心力F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力,既可以是一个力,也可以是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其效果是支配着物体的向心倾向。mv2/R是圆周运动物体由于具有向心加速度v2/R而需要的向心力,代表着物体自身惯性所支配的离心倾向,当F=mv2/R时,矛盾对立的双方势均力敌达到相对平衡,实现了统一。

这样的知识教学,既深刻揭露了物理公式的内涵,展示了物理公式的学法,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又使学生领略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理解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科学观的形成,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的感情。在课本中很多地方谈到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如在公元前四世纪成书的《墨经》中,对杠杆原理已有精辟的论述,宋代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地、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观察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还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以及代表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明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处在人类文明的顶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处于飞跃发展,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一大群年轻的物理学家为科技现代化努力拼搏。如我国在超导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物理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史与社会发展史,了解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确立为民族的振兴,中华的崛起,国家的强盛而奋发学习的信念。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呢?这是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的又一重要课题。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由别人的品行作为认识对象到同时以自我的品行作为认识对象。对象总是由个别具体到抽象概括,即由以单个英雄或被设想的对象发展的,仰慕伟人,易受伟大人物的感染,这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成就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影响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树起榜样楷模,作为学习、追求的对象与目标。

比如,在力学的教学中,不能不谈到科学家牛顿。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家,恩格斯是这样评价牛顿的,“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这四个方面的一方面达到如此的成就,就是一位显赫的科学家了。” 牛顿作为一代巨人,对人类的贡献是何等地巨大,但他却是这样看待自己,他说:“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样看……真理的大海,我还是没有发。”“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伟大而谦虚,这就是牛顿为人的品质。

又如在课文中谈到,焦耳为了准确测定热功当量,用了四十年时间,用各种方法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他测定的热功当量数值维持三十年没有较大的改变,这在物理学史上是罕见的,又如科学家们为了测定光的速度,前后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为了探索光的折射定律,物理学家摸索了近三百年……科学上的每一个成果,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代价。正如马克思说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崎岖的小路上不辞劳苦攀登的人们,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教育学生认识到: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与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育是感化。一个人政治信念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靠环境的影响和道理的深入人心,是个长期的过程。德育工作的艰巨性也在于此。教育者应随时地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使学生的品德、信念在学校的良好环境里耳濡目染、熏陶、潜默移化而发展。

(作者简介:翁丽萍(1974.12—)女,广西玉林人,广西玉林市第十二中学物理教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