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新思考地质学与矿床学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地质学 矿床 思考

本文是《杨氏矿床成因论——基底一盖层一岩浆岩及控矿构造体系》(上卷)一书的《绪论》,编入本刊时,由本刊编辑改为现标题。

人类最早接触的是生物和地质,有所谓渔猎时期、农耕时期、陶器时代、铜器时代。但是,人类今天享受的主要是物理学带来的文明,进入的是“信息时代”。生物学的进步也令人叹为观止,惠及千家万户。地质学却很不成熟,被谑称为“年轻的科学”,甚至是不是科学,还是个大问题,如20世纪50年代初批判“地质学是不科学的科学”潜在思潮的认识运动就是例证。我在《苍茫大地》[1]中反映了基层和省级管理层的严峻局面。现在这段历史己被抹去,走得愈加远了,已经到了将地质学“妖魔化”的程度。我在对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述评[2]里,呼吁学习物理学界严格遵循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批判崇尚玄奥、求新猎奇的价值观,要求开展评论、明辨是非。作为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地质队员,我深刻认识到,不将地质学当科学看待,是地质学的大敌,必须下大力气去扫荡、清除。这其实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斗争的大问题。本绪论也只能以“务虚”为主。

地质学的拉丁语名词geologia曾有神学含意,“地上的东西”似乎就是“天国的东西”,也有视同“空谈”的渊源[3]。今天的地质学虽然有了许多实在的调查、勘查成果,但仍然崇尚玄奥价值观,地质学成了藏奇纳怪的玄宫,许多匪夷所思的谬论都被称为地质学,既不恪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原则,指导实践和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可以不合逻辑,还要说实践层面落后。工程技术界倒是实实在在取得了大量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成果。地质学没有像爱因斯坦相对论那样天才的理论。堪称天才理论的地质力学,仅仅“略具粗糙的轮廓”[4],并没有真正指导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亟待发展完善。伟大的板块学说不过是海洋地质调查的结论,并没有伟大的地质学家。而板块构造学说鼻祖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却莫名其妙地被权威投票否决了[5],迄今也没忘记要补几句贬斥,可不能让他成了地质学界的爱因斯坦,鞭挞当年的否决,令今天的和未来的权威必须为此类否决承担责任。学术论点被投票否决,是地质学界权威们不将地质学当科学的铁证,也是科学界的笑话,应当作为珍贵标本陈列于世。《杨氏矿床成因论——基底一盖层一岩浆岩及控矿构造体系》一书的矿床成因论(包括关于入字型构造的新理论)、大冰期成因论(包括冰川性海面升降地壳均衡代偿理论、火山现象与产物的环境决定论、黄土是火山灰理论、二氧化碳是生命最伟大的缔造者、成煤作用三条件、河海阶地与白垩、冰碛物中泥质的成因、庞贝人死因等等)都是新东西,其中大冰期成因论2004年已经面世,它们是否会被开会否决,或者有没有被开会否决的资格,在地质学界都是问题。

不将地质学当科学,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于是今天的地球环境灾难,由气象学家提出全球变暖说,视地质学为无物,鼓捣得世界沸沸扬扬[6];世界也视地质学为无物,制定徒劳的减排二氧化碳国际法,无须征求地质学家的意见,各国政要为此瞎忙活,人类不知道为此浪费了多少人力、财力、物力。我以为此乃“研究地球的科学”的奇耻大辱。依理而论,不懂地质学,不了解大冰期成因,不了解冰期、间冰期冷暖交替之缘由,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地球冷暖变化灾难说三道四[7]。偌大地球之环境,岂能为仅占大气圈含量万分之三的二氧化碳所左右,岂可由并非基础学科定论?人为因素广泛和深刻影响地壳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却只有二氧化碳单因素造成地球环境灾难,简直岂有此理。对这种凭直觉和常识就该质疑的全球变暖说,那些在圈内神气十足的我国地质学权威却噤若寒蝉,任凭外行对地球环境灾难指手画脚。如此落后的地质学,枉称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谈何存在的社会价值?

否极泰来。当此全球变暖说谬论成为世界潮流和热点之际,只有地质学能够揭露其荒谬,指出地球环境灾难之所在,并开出整治处方,重新确立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人类社会将再次进入地质时代——“地球环境灾难拯救时代”,因为只有在地质学的指导下,依靠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人类才有可能正确应对。地质学需要的是,正视落后的局面,揭开落后的盖子,批判并抛弃“不科学地质学”,建立“哲学地质学”。

创建矿床成因理论,要追溯矿床地质学发展史。子曰: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

哲学认为,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母胎”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我的矿床成因理论不是研究矿床地质学发展史得来的,而是在了解热液矿床的总体情况基础上,从研究单个典型矿床得到初步认识,从多个同类矿床的地质特征中归纳、演绎出来的,我仍然得益于前人各种各样的成矿理论,至少让我看到了他们研究方向的错误,免蹈覆辙。实践层面接触最多的矿床成因理论是“岩基成矿说”[8]和“层控矿床理论”[8],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侧分泌说和就地取材的成矿思路。这三种理论、一种思路,都是前人的成果。我的矿床成因理论,正是否定“岩基成矿说”、视“层控矿床理论”为矿产分布规律,借鉴地质力学,从构造体系的控矿作用入手,到研究构造怎样从地壳就地取材侧分泌出矿床来。

追溯历史,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NBA法。称对手为伟大的球员,无论胜败,自己都伟大。二是贬法。我对前人采取贬法的理由,一是求实,二是否定之否定是发展之必然。在我看来,矿床地质学很难说有真正意义的“发展”。例如460多年前矿物学之父乔治·鲍尔称矿质由天水(地表水)沉积到地壳裂隙内形成矿床[9],与今天各种时髦的成矿理论在同一水平上,后者甚至是一种倒退。前者粗浅却质朴,可以成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乃侧分泌说始祖版,我愿意尊其为我的先觉;后者或假定存在无人知其根底,也无法证实的深部地质体,并且令其起决定作用,看似高深莫测,其实无法成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仅仅可增加崇尚玄奥价值观;或从一般性矿床分类入手形成“理论”,即称可预测成矿区、靶区,并且预测效果显著。我以为都是不可能和应当揭露和批判的。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界需要的是反省,并且需要的是在当头棒喝下的深刻反省;从哲学上说,要确立新事物,就必须否定旧事物,任何发展过程都是否定之否定过程,不是主观好恶可以左右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