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支“国家登山队”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登山队 一支 国家

厦门大学催化教研室,于1958年筹办,1959年成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有教职工63名。这是一支拥有战斗实力的队伍,他们已成为我国催化科学方面的“国家登山队”。这支队伍坚持催化教学与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革”前六年,为国家培养研究生12名;21年来,共培养了专门化毕业生370名、较高水平的进修教师几十名;还受教育部的委托,举办了全国催化讨论班,受石油化学工业部的委托,开办了4期催化培训班。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较早地提出了“络合催化理论"和可能产生的“四种效应”说,形成了理论特色。先后发表了30多篇论文,其中有7篇被推荐参加国际学术讨论,并获得了好评。有6个催化研究课题先后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其中有两种催化剂已应用于工业生产;另有两种属于创新性的催化剂,用于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重有机合成,从能源的观点来看,是两项重要的技术储备;而“络合催化理论”与“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又取得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受到国际上同行的重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们编写出具有一定特色、适合于催化专业教学与科研用的《催化原理》及《氨合成固体催化剂>两本专著。

这个教研室,从科研上讲,已成为我国催化基地之一;从教学上说,又是我国培养催化人材的主要基地。可喜的是,这个教研室,新秀辈出,人材济济,朝气蓬勃,形成梯队,他们已经为四化建设做出贡献,还将为催化科学的发展开拓新路。

这支“国家登山队”为什幺能够不断地攻破难关,登上一层又一层的山峦?其关键在于他们有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这就是著名的物理化学专家蔡启瑞。

一天下午,我们访问了蔡启瑞。他家里的陈设十分简朴,一张书桌,几把椅子,一个书架。书桌是他常在灯下伏案写作的地方,书架上放满了中外书籍。我们不想过多地占用他的时间,就开门见山地向他提出了问题。

坐在我们面前的蔡启瑞,是个瘦高个子,宽阔脸庞,虽已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两只眼睛充满活力,炯炯有神。他不善言辞,但长于思索。听完我们提出的问题之后,他缓慢地说,请让我先想一想。于是他陷入沉思,我们的眼前则闪过这位卓越科学家的身世。

蔡启瑞幼年时,家境贫穷,父亲早丧,母亲依靠缝纫手艺,维持生计。从9岁起,他才開始上学,勤奋刻苦,一直读到大学。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厦大设了“嘉庚奖学金”,规定只有在学习上拔尖的方能获得。他就是那几年学习冠军的蝉联者。1947年厦大选派他赴美留学。1950年得美国博士学位。在美国,先后发表并宣读过3-4篇重要学术论文,在铯化物结构化学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956年5月,他怀着赤子之心,从海外回到了阔别9年的祖国,又重新工作于厦大。1958年,他提出筹建催化教研室的建议,厦大领导十分同意,卢嘉锡教授也极力支持他改行搞催化。从此他就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催化科研与教学的园地之上。

蔡启瑞有几个宝贵的性格特征。第一,他学识渊博,富有战略眼光,善于把握科研方向。他在国外留学时,主攻“结构化学”,同时又精通“有机化学”和“理论物理”,毕业后教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后来才改行搞“催化”。当他从沉思中转过来同我们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科研的方向问题。他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注意搞好几个结合,这包括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老、中、青力量的结合,长线与短线的结合,当时当地的需要与全国长远的需要结合。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他说,社会上有时强调实践,就否定基本理论的研究;有时强调理论而又忽视为生产实践服务。我们则不然,我们在研究实际的同时,注重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在深入研究基本理论之同时,又注重它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把国家与本地区急需的催化剂作为重点研究项目,搞了一些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络合催化剂,但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从理论上进行探索。讲到这里,他打了一个生动的通俗的比方:就象炒菜,不能把菜炒出来就算完事,一定还要从中找出规律,使之上升到理性阶段,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即所谓学派。

他这么一讲,使我们弄清了这个道理。他领导搞“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取得重大成果的事实也生动地体现了这个道理。

目前,由于工业合成氨的生产,需要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设备笨重庞杂,出氮率又很低。如果能用化学方法,模仿大豆根瘤菌直接从空气中合成氯制取氮肥那该多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就是用化学原理,模仿大豆根瘤菌在常温常压下,直接从空气中合成氨制取氮肥的过程。为着实现这一变革,在蔡启瑞的倡导下,厦大组织生物系、化学系的教师,运用“生物化学”、“络合催化”、“物质结构”等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探索生物固氮的秘密。他们以固氮酶的十来种底物的已知反应作为“化学探针”,运用“络合催化原理”和“生化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了有创见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及“酶催化机理”,并台成固氮酶铁钼辅基的模拟化合物,已证实这种化合物具有接近于天然固氮酶的化学活性,与uw-45突变菌种重新组合,会显示出一定的生物催化活性,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尚未见报导过的最高水平。

第二,蔡启瑞作为学术带头人,“登山”的领路人,他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善于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始终保持作战队伍具有旺盛的士气。

当我们把话题转向教研室队伍结构的时候,蔡启瑞兴致勃勃地讲:这支队伍老年不多,就我一个;中年是多数,青年是少数。多数的中年大都成了科研与教学上的骨干,1966年以后毕业留下来的,业务基础差一些,但虚心好学,积极上进。他说:队伍作战一定耍有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打胜仗。在这个教研室,他让中年教师挑重担,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如安排有的担任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主管业务工作;有的担任科研组,组长和副组长;还有的主讲催化原理和其他课程。讲到达支队伍的形成,他说那是从招收研究生开始的。1956年,他和卢嘉锡教授合带5名物质结构研究生,后来有2名跟着他搞催化研究,教研室成立以后,又先后招收了10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数都留下来了,他们可起了大作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他还注意争取选用多兵种的人才,使队伍“成龙配套”。日前,这个教研室除有催化方面的人才外,还有物理学、电子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等方面的人才,能各自发挥所长,协同作战。当进一步谈到要提高队伍的水平时,他说,现在已派2人到英国、美国去进修,还准备,一且条件成熟,再派出10人出国进修。他注重培养作战队伍的实力与士气,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去干,在关键问题上要言不繁地予以指点。

第三,蔡启瑞还有一个十分宝贵的性格特征,就是他对工作一丝不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严谨治学,身先士卒。教研室的同志谈到他时无不称服,众口皆碑。

当我们结束访问以后,从他家出来的路上,听他的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那是去年夏天,他患了一场重病,疑为癌症。领导上送他到福州住院治疗。经过确诊,胃部需要开刀。厦大师生都为他的健康担忧,而他却一直惦记着学校里的工作。就在动手术的前一天,他让学校领导派车将教研室的10名骨干送往医院。当10名同志看到他消瘦的身躯左手按着胃部的剧痛,用右手给一个一个同志交待工作任务,头上淌着豆大的汗珠,都情不自禁氵禽着眼泪对他说:“蔡先生,您好好养病吧,家里的事情您放心……”。他看到同志们的表情,连连点头说:“工作要紧,不要为我担忧”。胃部手术以后,从福州回到鼓浪屿休养,先后住院半年多,他总是带病坚持工作。身体稍有康复,刚刚回到厦大,又挥戈上阵,亲临讲台,赶上给全国催化进修班讲课。

如果说,在这支“登山队”里,蔡启瑞教授是一个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登山”的领路人,那么,在他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中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现在就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知识基础比较扎实,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能够承上启下,多挑担子,起着“轴承”和“纽带”的作用。

这批45岁左右的中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教研室里约占三分之一,他们大部分能独立给大学生开课,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有10人参加“导师组”,协助指导、培养研究生;有6人是各科题目组组长;有的还担任了教研室、实验室的行政负责人。有了这些骨干,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有人管,蔡教授就可以腾出手来抓规划,抓检查,考虑新的部署。

达些中年人正在实际地出成果,作贡献。从这个教研室在全国科学大会获奖的六个项目看,除二项署名“蔡启瑞等”,表示是蔡启瑞牵头的以外,其余四项,分别署的牵头人的名字是:肖漳龄、陈德安、傅金印、林国栋等,都是中年骨干。他们有的是蔡启瑞教授亲自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有的就是本科大學毕业生。

使我们感到更加高兴的是,这批中年骨干都各有所长,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发挥优势,不断地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新的显著的成绩。

教研室的主任黄开辉副教授,现年49岁,本校化学系55年的毕业生,1958年蔡教授培养的研究生,懂英、俄、日、德四种外语,能为大学生和研究生、进修教师开出专业课,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坚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他注意调查研究,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对合成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模型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写过五篇论文,得出了新的看法。他写的《在铁催化剂上合成氨的活性中心模型反应动力学及机理》一文,被最近在日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催化学术会议评选委员会评选为大会报告的论文。这种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这次共有36个国家的一千名代表参加。列为大会报告的论文,是从收到的四千多篇论文中选出104篇,中国被选上的只有二篇,一篇是台湾科学工作者的论文,另一篇就是黄开辉的论文,大会报告后,他独立进行了答辩,赢得与会者的好评,认为这是一篇“有创见性的论文”,“在微观机理等方面取得更加贴切的结果”,其结果“取代了1939年建立的传统的詹姆金方程”,“改进了1963年詹姆金提出的修正方程式”,“对指导工业生产有一定价值”。

万惠霖讲师,1966年研究生毕业,至今已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他与黄开辉同志合编了一本40多万字的《催化原理》专著。该书从结构化学的观点出发,运用络合催化原理,阐明有关催化现象,被认为是一本有特色的催化基本理论教材。

再如张鸿斌讲师,今年40岁,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小氨厂搞了七年的生产技术领导工作,同工人打成一片,钻研技术问题,狠抓原料改造,终于在催化理论指导下,回答了碳化煤球造气为什么能提高变换能力,以及怎样制作和使用好碳化煤球等问题,写出了小册子,为小氨厂进行原料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立了一功,提供了理论依据,燃化部为此在他所在的“全国小氨红旗单位”——福建长泰合成氨厂举办多期培训班,训练了全国400多个小氯厂的技术工人和干部3000多人。

象这样的例子,远不止这几个,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后勤搞得好,登山有保障”。我们参观了这个教研室的紫外可见光谱、红外、顺磁、激光拉曼等实验室,发现不论是普通常规的实验室,还是比较现代化的实验室;不论是40或50年代的老设备,还是70或80年代的新设备,都管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维修保养得很好,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

原来,在这个教研室所属的16个实验室里,有一支精干、利索,勤勘恳恳,埋头苦干的后勤班子。他们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管理有规章,服务有办法”,深得“登山战士”的好评。严兴国同志,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典型。

严兴国同志是1958年中专毕业的科研辅助人员。他的工作很平凡,当实验室管理员,但他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特别是注意钻研技术,精益求精。20多年来,他坚持自学“电子学”、“电工学”等有关工艺书籍,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他现已从一般的操作手变成“多面手”,不但能够科学地管好各种常规仪器,还能自己动手,建立较复杂的实验系统,修理精密、大件的仪器。

在这个教研室,还有一部分年轻的同志,他们虽然受到“四人帮”的干扰影响较厉害,知识基础有所缺漏,但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强,现在都抓紧时间补外文,补基础,补专业,刻苦学习,迎头赶上,在老、中年教师的带动下,他们埋头苦干,发愤图强,现在总的趋势也很好。

蔡启瑞率领的队伍,已经扎下一个又一个坚实的宿营地,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预期这支年轻的队伍,进一步攀登世界催化科学的高峰峻岭,把胜利的旗帜插向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题头字:李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