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逻辑、进路与基点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进路 基点 高质量 科技创新 引领

[摘  要] 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通过分析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探明了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三条推进路径——以催生新型业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优化經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并指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在于将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到底、力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两个百年交汇期升华、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关键词] 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逻辑证成;推进路径;区域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9)02-0009-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这些科学论断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实现新旧动能顺利转换,提高发展效率。

此前,不少专家学者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基本特征、根本要求、发展维度、实现路径和推进策略进行了有益探索,主要代表有: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18年1月举办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就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辜胜阻、吴华君、吴沁沁等认为,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1];王一鸣认为,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2]。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的特质是以提升效率和结构优化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核心、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演进形态表现为高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和和谐发展。然而,当前关于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还是太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积累。因此,对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实现途径和战略基点进行研究,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体系。

一、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证成

(一)历史逻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战略同频演进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战略同频演进的机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发展的紧迫性、连续性、合理性、协同性和层次性,经历了高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演化阶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并构建了一些独特的比较优势,包括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用户市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低成本可再培训的知识工人以及强大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创新体系的完善能力[3]。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战略在注重创新的基础性、重要性、自主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也走过了科教兴国→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全面创新的演进历程,全面彰显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见图1)。

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战略同频演进示意图

可见,在发展矢量和创新矢量持续变化的驱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战略不断同频演进,携手同行,创新是发展的最直接推动力和核心内生力,成就了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在高速发展时期,强调发展的紧迫性,与之对应的科教兴国战略意识到了科技的巨大推动力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可持续发展注重发展的连续性,与之对应的科技创新战略意识到了科技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都在于创新;科学发展突出发展的合理性,与之对应的自主创新战略意识到了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必须自主研发;创新驱动发展旨在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与之对应的协同创新战略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联盟、区域协同等方式来完成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将经济社会发展推上新的台阶和更高层次,与之对应的全面创新战略指出作为“第一动力”的创新,具有明显的系统性,既要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又要有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工艺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等结伴而行,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战略同频演进的轨迹

(1)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促进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的新特征,我国科技发展主要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从欧洲、美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技术,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4000多项[4]。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方面,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为走向自主创新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速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路途中推进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党中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5]。1995年5月,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1998年,中央提出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这些重大决策,明确企业是创新主体,强调基础研究、发展高科技和技术产业化,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