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近代著名高等学校毕业文凭珍赏(上)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中国近代 著名 毕业文凭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是由高校以校长名义发给已完成学业的毕业生的资格证明的文件。它既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高低和培育人才多寡之物证,也是表明学生自身学历资格和求职的重要凭据。

1898年清朝政府创立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产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师大学堂参加毕业考试的优级师范科学生104人,列为最优等的18人,优等61人,中等21人,下等(不及格)4人。从此,京师大学堂培养的第一批师范科100名毕业生获得“金榜题名”,载入中国近代高教史册。

从19世纪末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到20世纪中叶的50余年间,中国高等学校的规模由最初的几所十几所,发展为205所。其中分为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三大类,以国立高校为主。1949年在校生11.7万人,招收新生3.1万人,毕业生2.1万人。毕业生人数较1907年的100名增加了200多倍。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虽起步晚,但起点高。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大学,尤其是名校,从办学理念到教学管理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多年来,由于研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需要,我搜集了一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文物,并形成系列,毕业文凭和修业证书则是这个系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我从藏品中挑选了18件名校毕业证书和1件修业证书,呈现给读者。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毕业证书

图1京师大学堂修业证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纸本,高50厘米,宽64厘米,边框饰龙纹,边框四角篆书“京师大学堂”。刊于修业证书之首的是光绪三十三年内阁奉上谕朕钦奉慈禧的懿旨。洋洋八百余言之“懿旨”,开宗明义,宣示办学宗旨为“国家兴贤育才”,“采取前代学制及东西各国成法,创设各等学堂”。应“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礼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强调各等学堂必须严格实行各种规章制度,对违规者应“严惩”,管理失职者应“重处”。

修业证书首先介绍预备科第二类英文学生李景言第五学期期满所习本类各学科平均分数为八十三分六厘,应即给发修业证书。左侧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及颁证日期“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钤长方形满汉文“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朱文印(9.6×5.85厘米)。

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于1869年出生在江西九江。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为京师大学堂第八任“校长”(图2)。

修业证书与毕业证书两者的区别在于:修业证书是指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某一阶段性的考核成绩及格所颁发的证书,如李景言的修业证书,是李氏在预科第五学期考核及格后所发给的证书。毕业证书是指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学习期满,经过考核,达到规定的要求,结束学习发给的证书。学生李景言于光绪三十二年入学,经过3年预科的学习,于宣统元年预科毕业,毕业考核成绩为中等,毕业名次排列中等第十八名。此时李景言领取的证书则是毕业文凭。

图3京师大学堂博物实习科毕业文凭宣统元年(1909年)

纸本,高50厘米,宽64厘米,边框饰龙纹,边框四角篆书“京师大学堂”。毕业文凭之首是800余字的慈禧“懿旨”;正中介绍学生布青阳的年龄、籍贯和学习的分科成绩及毕业考试成绩。左侧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及颁证日期“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七日”,钤长方形汉满文“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朱文印(9.6×5.85厘米)。

京师大学堂附设的博物实习科开办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1907年7月)。该科教学宗旨是使学生掌握制造各种标本、模型和画图的技艺,为中学培养博物、生理等科的教师。分本科和简易科两种。本科3年毕业,简易科两年毕业。先举办简易科。布青阳是首批简易科学生。简易科课程有木炭画、铅笔实物写生、水彩画、用器画、油画、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物学、兼习模型等。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员是(日)野田升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任美术教员;(日)土田兔司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任东文兼习模型教员;叶基桢,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任生物教员。布青阳的学习成绩总平均为七十七分四厘。首届博物实习科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25人,其中最优等1名,优等14名,中等8名(布青阳名列中等),下等2名。

图4国立北京大学毕业证书 民国8年(1919年)

纸本,高42.5厘米,宽47厘米,黑线条边框。此件系工科采矿冶金学门邵元济修业期满毕业,并获工科学士学位的证书。文凭正中偏左署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钤方形朱文“蔡元培印”(2×2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钤长形朱文“北京大学之章”(9.5×5.5厘米)。文凭正中上方贴一枚伍角中华民国印花税票。

一般来说,北洋政府时期,高等院校文凭边框由龙纹改为黑或蓝线条纹;证书必须贴“中华民国印花税票”(一般为伍角税票);内容比较简单,毕业生的历年学科成绩一般均另纸单独记录;证书盖有北洋政府“铨叙部甄核验讫”椭圆形蓝色印戳。

1912年5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令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严复为首任校长。1916年12月,大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1917年1月4日蔡先生到任主持北大工作(图5)。此后,北大的规模发展很快。1918年8月,在沙滩一座四层、有200余间房子的红砖楼落成,这就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大红楼(图6)。当时北京大学分为三院:一院即为沙滩红楼,是北大文学院所在地,有国文、哲学、历史、英文四系,还有著名的北大图书馆。二院在景山东街,是原来的京师大学堂,为理学院所在地,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系。三院在北河沿,是原来的译学馆,属法科所在地,又称法学院。

由于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仅两年内,北大的面貌就发生巨大变化。以毕业生为例,1919年北大文理科毕业生429人,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首届毕业生的4倍。就毕业生的质量而言,1919年仅文科本科毕业生中就出了一大批名人,如历史学家、北大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文学家、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文学理论家、“红学”大家俞平伯,政治学家、社会活动家许德珩;语言学大师罗常培,中央大学校长、社会活动家段锡朋等人,都是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民国8年工科采矿冶金学门毕业生包括邵元济在内共30人。当时专业学科称作某某“门”,这个“门”则相当于“系”。1923年北大“采矿冶金学门”改称“采矿冶金学系”。北大原设有工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从此北大取消了工科,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半个世纪后才得以恢复。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光绪进士。早年赴德国留学。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9年至1930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但未到任。蔡元培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开创者,有“北大之父”之誉。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图7国立北京大学毕业证书 民国19年(1930年)

纸本,高44厘米,宽49厘米,黑粗线条边框。边框上方孙中山头像,左右两旁为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此件系北大国文学系学生刘体仁修业期满、准予毕业的证书。证书正中偏左署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钤长方形“国立北京大学关防”朱文印(9×6厘米)和方形“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朱文印(1.7×1.7厘米)。左侧为毕业颁证日期“中华民国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钤方形朱文“教育部印”(7.5×7.5厘米)。边框左侧上方贴有五枚面值为壹角的民国政府印花税票;下方为证书的具体发给日期: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笔误,应是民国二十年七月二十日)。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全国国立高等院校正式毕业证书的格式基本属于上述刘体仁毕业证书的模式,并几十年未曾改变。刘体仁的毕业证书,由于保管不善,刘氏照片完全褪色,已无法辨认。但盖在照片上的北大钢戳仍依稀可见。

蒋梦麟(1886~1984年)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早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20世纪20年代蒋氏曾一度代理北大校长,主持北大工作。从1930年算起,至1945年止,正式担任北大校长整整15个春秋(图8)。抗战期间,与梅贻琦、张伯苓同任西南联大常委。蒋梦麟在北大不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而且有着非凡的教育行政管理才干,为北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傅斯年曾这样评价蒋氏:“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学问比不上胡适之,但办事比蔡先生和胡先生高明。”蒋氏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图9国立北京大学毕业证明书民国36年(1947年)

纸本,高23.5厘米,宽25.8厘米,黑粗线条边框。证明书的文字内容是(从右至左):国立北京大学毕业证明书,平字第26085号,钤椭圆形“国立北京大学教务处”章。学生李宜厂在本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特此证明。校长胡适(签名章),院长(法学院)周炳琳(签名章),教务长郑华炽(签名章)。证书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八月”,钤长方形“国立北京大学关防”朱文印(8.8×5.9厘米)。证书左侧上方贴李宜厂半身照片,并盖有圆形“国立北京大学”钢戳。

胡适(1891~1962年)原名洪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7年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30年代任北大文学院院长;1945年10月至1948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图10)。1948年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从美国赴台北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在文学、哲学、诸子学、历史、文献考证、古典文学、语言学、宗教等学术门类的研究方面皆有建树。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首开学术风气之先驱。胡氏著述等身,已出版《胡适全集》44卷,约2000多万字。他的学术成就博得中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美、英等国给其颁发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学术界获此殊荣之最。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图11清华学校毕业证书民国12年(1923年)

纸本,高41.5厘米,宽52.5厘米,黑线条边框。此件系清华学校高等科张钰哲肄习完毕、考试及格准予毕业的证书。文凭正中偏左署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钤长方形“清华学校校长”朱文印(1.9×1厘米)。证书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钤长方形“清华学校校长关防”朱文印(9.7×5.8厘米)。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立的“游美预备学校”。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全部迁入清华园,肄业馆正式更名为“清华学堂”。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0月,依据中华民国教育部关于《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的规定,“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京津卫戊总司令阎锡山部进驻北京。18日,国民政府大学院接管北平各大学校。8月17日,“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抗战爆发后,与北大、南开联合办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迂回北平原址复校(图12)。

曹云祥(1881~?)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2年至1927年任期清华学校校长(图13)。曹氏主持清华学校工作历时5年零8个月,其重大贡献之一是在他任期内实施了改办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两大举措,这在清华改革旧制向现代大学新制的转型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钰哲(1902~1986年)福建闽侯人。1923年在清华考取官费赴美留学。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天文系攻读天体物理学,并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张钰哲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工作的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务院任命张钰哲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在他主持下,紫金山天文台先后发现了近千颗新的小行星。

图14国立清华大学毕业证书民国27年(1938年)

纸本,设有细线条边框。边框上方孙中山头像,左右两旁为中华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此件系清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毕业生袁随善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证书。证书正中偏左署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钤方形“梅贻琦印”(白文);教务长潘光旦,钤方形“潘光旦印”(朱文);工学院院长施嘉炀,钤方形“施嘉炀印”(朱文)。证书边框内正中上方钤方形“教育部印”(朱文)。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钤长方形朱文“国立清华大学昆明办事处印”。边框内左侧上方贴有两枚(五角和一角)民国政府印花税票,下方贴有袁随善半身照片。

袁随善于1938年清华毕业后,40年代中期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1946年获利物浦大学肄业证书,由于成绩优异,在

利物浦大学实习一年后回国。

梅贻琦(1889~1962年)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获工学学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教务长、校长(图15)。抗战期间为西南联合大学三位常委之一,负责主持联大的日常校务。梅氏无论在大陆或在台湾,几乎一生都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梅公有两句名言,一曰:“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就是说,看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看有没有大楼,而是要看有无大师级的学者。在梅先生担任清华校长期间,吸纳大批教育界的精英,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曰:“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1938年在成都清华中学的讲话。)梅贻琦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的教育家。

图16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证书民国8年(1919年)

纸本,高35厘米,宽48厘米,黑粗线条边框。此件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学生王庭芝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的证书。证书正中偏左署国立北京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钤方形白文“陈宝泉印”(1.8×1.7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八年六月十日”,钤长方形朱文“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章”(9.7×5.9厘米)。证书正中上方贴伍角中华民国印花税票一枚。

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名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又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陈宝泉(1874~1937年)字筱庄。天津人。早年留学日本。1912年5月出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历时9年(图17)。陈宝泉对校舍建设、系科设置、延聘名师,设备购置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从而奠定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基础。陈氏是中国著名教育家。

图18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证书民国13年(1924年)

纸本,高40.5厘米,宽44厘米,黑粗条线边框。此件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高等师范科理化系学生王德玺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的证书。证书正中偏左署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范源廉,钤方形白文“范源廉印”(1.7×1.7厘米);左侧为颁证日期“中华民国十三年六月十七日”,钤长方形朱文“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章”(9.8×5.8厘米);正中偏左上方贴伍角中华民国印花税票一枚。

范源廉(1877~1928年)字静生。湖南湘阴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于1904年组织12名女生赴日本留学,开中国女子留学之先河。辛亥革命后,先后四次出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1923年11月出任更名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图19)首任校长(图20)。在任期间,主持修订了学校组织大纲及各种规章,在延聘名师、严格考试制度、美化校园环境、提倡人格教育等方面,卓有成效。由于办学经费竭蹶,“政府悍然不顾”,于1924年8月愤然辞职。范氏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未完待续)

责编 水 清

相关文章:

上一篇:校傲江湖
下一篇:究竟有没有飞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