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由“萨根效应”说开去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开去 效应

时事断想

由“萨根效应”说开去

科学,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更应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由科普作家来担当。

谈起科普这个话题,就不能不令人想到卡尔·萨根。10年前,一颗运转了62个年头的不平凡的大脑,在大洋彼岸永远地停止了思考——怀着对科学和科普事业的无限眷恋,怀着对迷信与伪科学的深恶痛绝,怀着对“地外文明”探索的殷切期待。

他实在是心有不甘——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太多的事情没做完!同时他也感到欣慰,因为他从科学研究中延伸出来,倾注了满腔热情去写作、讲课、演说和进行电视节目制作,使得全世界的千百万人深得其益、深受感染,启发、激励了许多年轻学子投身于科学。他也成了许多人心目中代表现代科学的偶像,并被他的科学家同行誉为“独一无二的科学‘传教士’”。

然而,许多人也知道,萨根生前曾因从事科学传播而遭到一些科学家同行的轻视与嘲笑——在他们眼里,萨根的所作所为乃是不务正业、哗众取宠。他们甚至认为,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降低了科学家的身价。

真可叹!由于萨根作科普的名声远远大过搞科研,也由于同行们对他评价不一,竟使得他虽然有过三次提名,但直到他撒手人寰也没有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按照他的一些秉持公正立场的同行的说法,萨根作为科普家的一面“决不能遮掩他对科学作出的贡献”。如果他不搞科普,单凭他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多项创新成就,他恐怕早就“混”得个院士“头衔”了。

唉,他的名气已然大到了对自己不利的地步!这样一种现象——热心科普的科学家在社会上大受欢迎,但在圈内(“正统”的科学界)的日子却很难过——人们谓之“萨根效应”。

就我所知,“萨根效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英国皇家学会的一次关于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科学技术传播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4%的人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科学技术传播活动,29%的人认为从事科学技术传播活动会耽误自己从事专业研究的时间(这是他们不愿意从事科普的主要原因)。另外有20%的科学家认为,从事科学传播活动过多会被其他科学家看不起。还有3%的科学家认为,同行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是他们参与科学传播的主要障碍。

我在与国内一位热心科普且成绩斐然的科学家聊天时也听他谈到,他当年搞科普“只能偷偷摸摸地干”。实际上,哪怕他纯粹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爬格子,也依然少不了闲言碎语。科普文章、科普图书不仅不能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反过来还会影响职称评定。“因为你不集中全力搞主业嘛”——科普界称之为“背黑锅”,可见其“负面影响”之大。

但从科学发展的历程看,科学普及与科学家的科研探索往往是交叉并行乃至相辅相成的。常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不经意间走上“前台”,担当了科学普及的主体角色,并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普及”效果和“示范”效应——从法拉第关于蜡烛的“圣诞讲座”,到霍金谈及宇宙演化的《时间简史》,都留下了科学家寄情科普、“反哺”社会的好口碑。

不过,科普作品(活动)与科研成果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也大不一样。所以,尽管科学家不可以回避其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但我并不以为科学普及的职业重任应该由科学家来承担。

就此话题,我的一位研究科技政策的朋友朱效民提出: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仍然是当代社会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科学界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积极协助职业的科学传播者共同推进当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应当鼓励一些在科普创作和宣传方面有专长、有兴趣的科研人员身兼二职,或者加入到职业化的科普队伍中去。我觉得,这几条建议倒比较切合实际。2307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