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态美境与审美人生的耦合并进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耦合 并进 审美 生态 人生

2007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生态艺术哲学》,成为袁鼎生教授生态美学体系的进一步开拓。

高度整生化与深度哲理化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站在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视野的整体高度,以此前系列著作的逻辑终点生态审美场为起点,在生态美境与审美人生相融合的更高层面,再次回到理论生态美学研究的起点,以新的循环展开生态审美场逻辑与历史再次统一的行程,提出了当代生态美学系统整生的最高规律,融合了历史与逻辑发展的生态美学的三大定律: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化。这些生态美学规律不仅在内容上提炼概括了生态美学规律与价值本身高度整生化与深度哲理化的本质,而且使生态美学学科理论在经历了前期的探索与发展之后,呈现出良性环回、螺旋提升的学科发展态势,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建设导引的作用。

生态美学体系的奠定与研究平台的跃升:艺术审美生态化

袁鼎生认为,随着生态与环境问题全面进入人类视野,随着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新型关系的到来,中国美学的建构者必须面对时代的需要,转变、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将美学与自然科学(主要是生态学)有机融合,建立以生态关联为中心的新美学。同时,在当代美学前期探索的基础上,生态的视阈的进入必将实现学者们认知框架、学术范式与理论体系的同步发展,构建包涵整体规律、生态真理的系统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研究平台。在著作的第一编《艺术审美生态化》中,作者以前期著作所建构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其生态美学体系的奠定与理论平台的跃升。依据美学发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规律,他认为经历古代美学客体向主体生成,近现代美学主体向客体生成之后,当代美学应该成为具有更大涵盖力的主客体对应共生与整体生成,这一点不仅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为当代自然科学的最高发展共同验证。

在这一理论生命内在运行的前提下,审美场作为沟通自然科学与美学、具有巨大理论开阖潜力的概念,成为生发与统领一切美学范畴的总范畴,生发出巨大的理论聚力与张力平衡统一的弹性构架,成为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发展点与终结点。审美场在审美活动、审美氛围、审美范式双向对生、良性循环的过程中构成审美文化生态圈,在由微观、宏观研究向统观研究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不同层次的生态美学,构成以整体生发、整体生存、整体生长的“整生”为中心的宏大建构:以审美场的生态研究展开理论生态美学,然后从系统生成的角度将审美场作为美学整体范畴,展开逻辑生态的生发,展示了审美场通过孕生、范生与回生走向生态审美场的历程。然后,以生态审美场的生成为结合点,原理生态研究体系的逻辑终结成为基础生态美学体系的开端,构成生态审美场生态逻辑和生态理论系统的耦合并进,形成理论生态美学的总体建构。在此基础上,生态审美场又分化为诸多应用性生态美学。基础形态与分支形态的生态美学作为生态审美场的具体化,构成生态审美场展开的理论网络。在这一网络构成的理论平台之上,逻辑再次临照历史,由理论生态研究走向历史生态研究,聚焦于人类审美场,作为整生性更强的审美场,并构成理论生态美学向历史生态美学的过渡。在历史生态研究中,人类审美场生发出古代、近代、当代及未来的生态审美场,纵横双向地展开了比较美学统观研究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结构,展现了人类审美场中中西美学整体生成、发展的生态谱系,构成宏大的比较美学统观理论。历史与逻辑、应用与原理双向往复,构成良性循环的对生关系,理论生态美学规范历史生态美学、应用生态美学,历史生态提出的规律又成为理论生态美学更高一轮的生态生发。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进一步将生态审美场与艺术审美联系起来,以艺术审美为开端和核心,探讨生态审美场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律,认为艺术审美生态化将发展提升审美结构的过程与方法,构成审美结构整生化的形态,形成审美结构整生化的机制,贯穿整个理论建构的历程,让艺术审美生态化与生态审美艺术化沟通、互动起来,扩大了艺术审美的量态,解决了一般审美中的审美时空问题,进入生态审美场历史与逻辑生成的奥秘中,走向艺术审美天化的哲学理论境界。

生态审美场的提升与艺术生境的构成:生态审美艺术化

艺术审美生态化的过程,促成了审美关系与生态关系的耦合对生,构成了审美领域与生态领域的融合,推进了生态审美的艺术化与艺术生境的形成。

在《生态艺术哲学》第二编中,生态美的形成以事物潜能的整生为基础,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生中不断生成与发展,并随着其自律性的不断提高构成人与生境潜能的自然整生,形成审美与生态相统合的天人美生的新质,共同形成主客统一的整体生命。对于这一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实现过程,袁教授从生态科学的整体性规律出发,揭示了其暗合生态规律,将生态法则、人的法则、以及艺术形式整体同构的生态秩序,理论性地升华为生态美形式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生态线性有序,形成古代结构聚力性形式;生态非序,形成近代结构张力性形式;生态非线性有序,生成当代结构聚力与结构张力中和发展弹性伸张的生态艺术形式,显示出生态审美艺术化历史与逻辑共同发展的轨迹,以及生态艺术形式美辩证生发的历程,揭示着生态形式美整体地走向生态艺术形式美的历史趋势和逻辑途径,以生态系统自觉运行的生动机制以及天人关系从局限、片面走向自由的内在规则,构成生态和谐迈向艺术生境的内在生态整生的支撑。

在对这一生态整生式和谐模式严密论证的基础上,袁教授从生态审美场进入对生态艺术审美场的探讨,并经由艺术审美生态化的生态美育机制,进人人类各领域全面进步的诗意生存的论证。人类同构的审美潜能与相应的生态审美潜质、审美创造、评价、研究的对象整一共生,互相联系,形成系统的对应,造就整体性的生态审美文化境界,形成综合性的自由贯通、整体周流的生态艺术审美场。在这一审美场中,自然事物、社会伦理、认知科学、日常生活、审美情感、时间流程等等因素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构成天然的系统,协调运作,统一发展。一方面发扬人类自身多样性的潜质与自由;一方面在整体的规范与制约中,实现活态的有序与稳定,形成审美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共同创生各部分特殊的以及整体共同的新的美质。这一新的美质中审美与生态以生态整生化的规则相互限制、相互优化、若即若离、虚实相生,构成一个大化生机、流衍不绝的审美世界。这一审美与生态的整体生发,在合于生态与社会新的感性与理性的引导下,将自然、社会、文艺、科学沟通结盟,在综合优化中生成更奇丽也更现实的审美人生。所以生态与审美的统合的过程与目的,构成人类艺术活动与生态系统发生的最为深广的关系。生存美感外向诗化的价值运动,成为生态审美场走向生态艺术审美场的系统机制。从审美生境走向艺术生境,从生态审美场走向生态艺术审美场,审美活动将不只是内心体验中的精神补偿与心灵逍遥,而

是在艺术审美整生化的过程忠最大地发挥主客体潜能,捕获生命最大的可能性,实现生命境界的艺术审美的跃迁。

在艺术人生整生化、自由化,以及生存美感诗化的过程中,人类生存美感与生态系统相生共进,实现着人类生命活动中更高的综合的整体的生存欲求与快悦,成为人类生命自由高度发展的表征。在生存美感形态、现实形态与理论形态艺术审美场的相互生发、整一运转,推进生态艺术审美形成更高质态与量态的统一,回答了一般审美的审美距离问题,推进了审美人生、艺术人生向天态艺术人生的迈进,促成天化艺术审美场的形成。

天化艺术生境与天化艺术人生:艺术审美天化

在前期论证的基础上,袁教授展开艺术审美天化的预测与构想。并认为这一天化过程可以分为天性艺术审美场、天态艺术审美场、天构艺术审美场三个生成阶段。首先,袁教授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在日常生活领域生成天性艺术审美场的功能,在生态艺术审美场的天化过程中与生态文明以及生态审美文明的发展同步。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价值功能与运作将影响到其他领域,如商业、信息、消费、科技等对艺术『生生态审美的依存与转变,促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艺术审美化,消解审美与生活的矛盾,消除审美时空的局限,生发生态艺术审美的本质。在主客体潜能以大众文化为载体的自由对应中,艺术审美落实于生态整体,生态整体提升到艺术审美,自然物质规律与人类精神反馈会合、集中;生存活动、实践功利与美的规律生态融合,人与现实的生态关系与生态审美关系联系起来,将自然事物、伦理实践、认知科学、日常生活、情感审美以及时间流程纳入到环境与人类的相互构成中,达到真、善、美的协调并进。

第二阶段为艺术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互生发、耦合共生而成的天态艺术文明,为生态艺术审美与生态整生规律的内在运行共同构成,是艺术审美天化的发展性状态是。生态与艺术的同步统合实现了天质天量的艺术生境,其中,行为艺术和环境艺术为组织和建构天态艺术生境的主要元素与机制,人自身与环境中的一切的系统的良性循环中形成整生关系,环境成为人类审美整体生态的构成部分,人类审美文明与生态审美结合共进,达到整体联系的天化艺术生境中最优的生存选择,在所处的生态位置上拓展最深的情,最真的理,最美的景,构成天化艺术人生的境界。

第三阶段为天化程度最高的天构艺术审美场,在全球乃至宇宙的结构化与整生化中展开,是人类最高的生态审美理想,是生态审美场经由艺术化走向天化的最高境界。它横向积淀着全球艺术化与生态化相融合的审美成果,纵向结晶着人类艺术性与生态性共进的审美成就,成为审美系统整生化的高端。在这一生命整体的艺术化生发之中,人类对现在与未来、已知与未知之间达成合于生态艺术化境界的自由调节,成为现实根基与未来的光明高超奥境的合一。在这一理想的指引下,人类重新回到现实关照本身,实现自然的增魅、创造社会的生韵,实现生态审美与现实效益的统一。

艺术审美天化以艺术审美生态化和生态审美艺术化二者最大量化和最高质态的结合为目标,在与大众文化的相生互发中,实现从天性艺术审美场、天态艺术审美场到天构艺术审美场的升华,直至生态美学所追求的人类最终极的理想境界——天化艺术审美场。自由自觉生发拓展的天构艺术审美场是主客体生命精神自由交融互渗的体现,在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活动的各种具体形态,基本秩序的暗合与遵循中,达到对具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的突破,达到对一般美学中审美疲劳的消除,提升到宇宙生命意识和人性本质这一无限境界,切入并升华了生命原态的整体性、丰富性、隐秘性,在天构格局的生态美境界中,主客体得以回到至真至纯,无挂无碍的状态,以其审美范塑的生命力系统推进,最终达到天构艺术审美场天人整体创生的审美自由。

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到艺术审美天化是主客体生命精神相互交流、同构同化形成的真善美同一的审美过程与现象,是审美生态的运动整体推进形成的更高形态,更大范围的整体终结。在自然、社会、人的生命活动的具体的、类型的、综合的大小构成形态中,人类主体与客体审美潜能自由对应生成艺术审美与生态整体生发的统合。由这一整体生发构成的生态艺术审美场成为具有人与自然生命力共同新质的载体,形成建立在生态整生规律基础之上的人类生活内涵与天地礼乐节奏的圆满存在与和谐运行。可以说这三大高度整生化的生态美学规律昭示了人类生态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哲学本质。

《生态艺术哲学》的美学成就与意义

在当代生态美学的建构中,尤其是在生态科学哲理提升的这一方面,学者们认为存在着诸多难题,其中几个主要的难题是:1 如何将生态科学带来的世界观变革转化为人文科学进展的动力,并且是从生态原理本身出发,并非“只是在类比的层面上使用‘生态’的概念”来确立生态美学的原则。2 如何合理转化古代生态人文思想,将其融会于生态美学的建构之中?3,如何将生态哲学的原则和方法“上升到唯物史观和辩证理性的高度”?4 如何建构生态美学独有的话语体系,确立其基本范畴?根据以上论述,可以见到袁鼎生教授的生态美学体系及新著比较完善地回答了以上问题,以高度整生化的生态美学规律的揭示,内涵着从自然科学方法向哲学美学的辩证转化,同时又体现着美学自身历史发展与逻辑提升于当代的有机统一。

首先,袁教授生态美学理论的构建立足于辩证思维与生态整体把握的视阈和方法,其生态美学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辩证思维所生发的整生方法基础之上。辩证思维的纵横双向展开形成的整体周流、立体推进的网络化辩证整生方法,成为袁教授构建的生态美学理论的总体规律与最高规律,《生态艺术哲学》中提出的生态美学总规律:审美系统整生化,深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和生态精神之妙,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和生态思想水乳交融;另一方面,袁教授又深受中国道家老庄生态思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乃至生态话语的构建无不渗透着老庄的道家生态智慧,其生态美学三大定律: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化,之中所贯穿的对于整生化审美自由的追求,透露出对道家天态的生态审美的境界的表达,并对其作了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整合与系统提升。这种高度整生化和深度哲理化的生态美学研究策略,从方法论意义上将生态哲学提炼为生态美学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哲学品位缺席的尴尬现状,也使生态学与美学在其哲学基础上找到共同的根源。《生态艺术哲学》中的审美系统整生化的生态美学总规律,囊括了袁教授此前的系列理论精髓,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化,都得力于当代逻辑辩证和生态整合思维,无论是它们逻辑生态的运动发展,还是其历史生态的流进上升,都在其相生共长的过程中发展为生态美学不可或缺的生态位格与美学环节。生态美学的三大定律与螺旋提升、立体环生、四维时空演进的审美系统整生化的三大环节,

及系统运行、生态循环、宇宙演化的“大道”同构,最终达成了艺术规律、生态规律、自然规律的三位一体,实现了真、善、美、宜、益诸价值的统合并进,形成了区别于一般美学的整生化和哲理化的理论系统。

其次,相关生态美学范畴的建立。建立范畴是一门美学学科建构最基础的工作。针对当下生态美学理论研究概念、范畴不统一,研究方式、方法欠规范的状况,袁教授建构了一整套属于生态美学的独立的话语系统,对其体系和诸多范畴进行了梳理与规范之后,独创出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衍生出一整套独特而科学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成为生态美学完备生成的关键环节。首先,对于传统的美学范畴与概念,袁教授均在新的生态美学的意义上将它们放到生态整生的系统中研究,从其原有的美学内涵中生发其生态审美的意义;同时,又根据生态科学原则原理创造生发出新的生态美学概念和范畴,例如:审美场、依生、竞生、整生、生态审美场、统观审美场、天态审美场、天化审美场等等,“这些概念和范畴的确立,是袁教授多年对古今中外美学资源进行潜心淘洗的结果”,“有了严谨的界定、充实的内涵,从而使生态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获得了最为坚实的基础的支撑”③,这些概念和范畴都被融会到系统生成、系统生存与系统生长的生态运行规律中,构成生态美学学科建构的方法与基础。《生态艺术哲学》则集此前理论、应用、研究三大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之大成,范畴、概念的运用更是为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开辟出创造性思路,照顾了美学范畴形成的历史,又包含着生态美学范畴生成的内在根源与层次,“在学理层面勾勒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性,最终形成一个既有历史沿发性、空间包容性,又有逻辑混成性的生态美学范畴体系”。为生态美学学科理论的创建与开拓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

第三,《生态艺术哲学》从新的视角回答了一般美学的三大难题:审美距离、审美时空、审美疲劳,指明了生态审美场在良性循环中向天化艺术审美场过渡与回升的终极追求,也为当代生态美学发展提供了学科理论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双重借鉴。著作中对整生化审美自由的追求,也即是人与生境潜能的整生性自然实现,是古代天态审美场道化道态的整体审美结构的现代演绎,辩证整生化机制使生态审美场的生态活动持续生发,继而推动了“审美人生”、“艺术人生”、“天化艺术人生”的循序实现。袁教授在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审美艺术化、艺术审美天化的阐释过程中,提出的在个体生命之中对科学的真、文化的善、艺术的美、实践的益、日常生活的宜统合追求之中实现生命全程全域的生态审美的理想,无疑带有对道家老子的“自然无为”和庄子的“逍遥游”的天态审美化的人生境界的期待与追求的色彩,也继承了此前对天态审美场的道质道态的本质定位。生态审美场向古代天态审美场的回生,进而生成天性、天态、天化艺术审美场,这里的“天”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质道态的“无法之法”、“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返璞归真、自由自然之境,因此,“天化”也是生态审美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在最广阔的生态艺术视阈中,消解一般的传统美学中审美距离、审美时空、审美疲劳的对审美的限制与隔离,共同融合到天化的生态大美的历史认知与实践中,让生态美真正落实到现实的人生与生态整体之中,融合于科学、艺术、文化、实践、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从而使人有可能在生命的全程全域中实现多层次审美系统的整生化和谐发展,这是一种上升到宇宙高度的学术视野与学术胸襟。

《生态艺术哲学》继承融会了作者此前生态美学系列作品的理论元素和范畴体系,提出了生态美学学科范畴的哲学基础、生态美学总体的整生规律及其历史发展的三大定律,使理论的构建突破了一般美学和当前生态美学的总体规律的模糊和哲学层次的浅露的现状,拓展了对生态美学哲学基础及总体规律研究的新局面。

结语

本世纪以来,国内在生态美学的元学科探索研究一直是学界议论的热点,然而学界却很少出现对于生态美学研究比较系统的理论成果和话语建构。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袁鼎生以历时十多年扎实确凿的研究,以自然科学融合于美学的实践,真正对生态规律作出了美学意义上的探讨,确证了生态美学成为当代新美学的现实,展现了生态美学在历史过程中的逻辑的发展,做到了从“以万生一”的聚形到“以一生万”的分形,建构了系统整生的生态美学理论,拓展了生态美学的研究领域,为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榜样。《生态艺术哲学》一书不仅对此前的生态美学理论有所超越,而且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其整合了逻辑、历史及应用三大领域的网状思路和辩证视野,使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明显的整生化、哲理化和前瞻性特征,具有承前启后的卓越价值,并为我们如何在当代及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实现具有整生之美的审美人生和艺术人生提供了学理化的借鉴与指导。2006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时报》说:“从理论生态美学、历史生态美学、应用生态美学三个维度完整地建设生态美学学科,袁鼎生是第一人。”袁教授建构的生态美学体系将成为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与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相联系的一座桥梁,不仅对于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理论建构,而且对于国外的生态批评美学基础的充实均具有理论承接点和辐射点的开创意义。

[注释]

①王茜:《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周来祥:《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载《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③④李大西:《<生态视阈中的比较美学>的洞见与贡献》,载《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