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建筑中环境与人——三种观点的考察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三种 与人 考察 观点 环境

摘 要 针对建筑领域科学总结、分析工作的一定困难,本文提出抓住建筑中环境与人这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矛盾观、系统观、生态观三个角度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和结合实践,完整而科学地把握住这一对关系,从而正确地进行建筑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 矛盾观;系统观;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 TU0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228-02

建筑的设计,不应完全成为计者个人的任意发挥,也不应停留局限于各种理论瞎子摸象式各执一词、莫衷一设是的指导,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是本专业的设计和研究人员长期努力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在当前,为达到这种科学性所进行的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存在着这祥一些困难:一、这一专业兼具社会性、艺术性、工程性等多种性质,其工作处理对象既有自然、特质材料,也有社会、文化、厉史以至人类心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其工作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工作成果也是多种物质、劳动、信息的集聚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实践的复杂多样性,加大了科学提炼、分析、总结的难度。二、在这一专业领域中各种理论和主义层出不穷,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生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的渗入,新兴边缘学科如建筑人类学、城市生态学等的产生和发展,虽然为这一传统领域的理论进步带来了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但也确实使专业人员,尤其是直接从事实践的设计人员应接不暇,无所适从。理论的繁杂,妨碍了这一领域内基本观念和立场的形成与确立,从而使这一领域缺乏一个整体的科学框架。三、时代的飞速发展,使这一领域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理论指导未来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应仅仅是在过去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而应是建立在一整套相对稳定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基础上的方法论。

针对以上的困难,我们认为,有必要抓住这一领域内的主要的矛盾,作基本立场和观点的考察。在此,我们选择了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作为分析研究的焦点。对建筑认识的焦点由形式到空间到环境,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它不断地从实践上接近于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环境这一本质内容。在环境观的大前提下,新的理论和新的进展又不断完善和提高着我们对于这一范畴的认识。环境不仅指物质方面的形式、空间,还包括了它同时负载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如模式、逻辑、观念等。这些内容,决定了环境绝不仅是简单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无生命的人造体,而应同时是一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反映,具有它社会、文化上的意义,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因此,对它的考察,就不应限于形式美、结构合理等一般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分析,而应向上考察它的存在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向下考察它的设计者、参与者和使用者—人。人是使建筑作为环境区别于雕塑、绘画等艺术创作而成为社会产品的最关键的因素。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城规学、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美学以至哲学等许多学科领域中都有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释。对这一对关系的总体上的认识,不应只是各种具体关系的简单罗列,而应是通过特定的立场,作科学的分类和综合,最终形成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观念。以下是我们提出的看待建筑中环境与人关系的三种立场。

首先,环境与人在总体上应该是矛盾论中的一对对立统一。矛盾观作为解释客观世界物质间的普遍联系的基本世界观,提供了认识这一对关系的根本的立场。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服务于人是它存在的根本,也是它一切功能的最本质的要求;而人类或多或少总是依存于一定的人工环境,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也总是伴随存在着人类生存空间环境—主要是城市和建筑—的进步和改善。人与环境之间这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建筑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而当我们理解了人在建筑中既是环境的主体对象,又是建筑的参与者、组成部分,我们就可以肯定这一对矛盾是建筑的内部矛盾,它的发展、变化,是建筑转变的内因,对于建筑的形成,过去发展,当前形态和未来走向是有根本的决定作用的。这一点由中国古代建筑长期普遍而深刻地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也可以得到印证。在这种矛盾观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借助对立统一规律考察建筑的未来发展—它应该继续表现为环境与人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彼此消长的结果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和人自身的进步和变化,二者之间将始终既有对立以至对抗的一面,有环境对人的要求的无法满足和人对环境的改造,又有同一与和谐的一面,有环境与人的相互依存以至互相渗透转化。虽然未来环境与人的形态都可能有千变万化,但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是不会改变的,而因为这一对关系决定着建筑的发展演变,我们也就可以通过理解和探索使这一对关系达到对建筑的未来的正确把握。

系统观,是现代自然科学中对于自然物质存在形态的一种基本观点。相对于过去的自然科学研究多倾向于对物质的分解、分割和成分分析,它采取的是对物质整体的、结构的、层次的认识立场和研究角度。对于建筑来说,因为它存在的意义更主要的在于它各部分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效应而不是各个组成成分自身的价值,所以对它采取整体的、系统的考察应该是必要的。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就可以借助系统论对于系统结构的一些观点,考察二者之间的相互约束、选择、协同、放大等一整套相互作用,还可以参考国外近年在所有相关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果或作出的这一方面的尝试,如普里戈津和哈肯的非平衡系统理论中对系统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对于结构主要表现为系统内部自身调整以趋于完善的同化作用的论证,以及解构主义针对系统中往往不可避免的要素离散,结构破碎,系统走向无序的现象提出的观点等等。虽然现在建筑的研究与系统论及其他一些现代科学基础理论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只要在环境与人的关系等主要问题的认识上采取系统观的立场,就可以与这些理论站在同样的基础之上,也就有利于对这些理论的科学认识以及正确地引进这些理论的一些先进观点和方法。实际上,当前建筑界研究与争论很多的解构主义、符号学、格式塔、语言学、拓扑学、类型学等理论与方法,或多或少都与系统论、结构主义等基础理论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系统观的立场,对于我们更为深入而完整地理解,把握这些理论也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生态观,来源于生态学领域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形成的一套完整观点。它的基本观点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离不开它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都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网络与环境或其他生物发生关系。随着对于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受到人工环境的研究设计人员的重视。高效益,低能耗,无废物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渐成为人工环境系统学习、借鉴的榜样,生态观也逐渐成为所有环境科学的基础观点之一。在建筑领域,从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到沙里宁的城市有机扩散理论到黑川纪章等人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有意或无意地引入了生态学的许多观点。将环境与人的关系作生态的考察,应不仅是强调其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的积极意义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借鉴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学的方法。我们可以类比于自然界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将环境与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有它内部的生态秩序,有生长、发展、衰亡的过程,有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共同组成的新陈代谢。在环境与少、的关系上,就是二者通过各种网络(交通网、基础设施网、经济网、社会网、信息网等)存在着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各种生态关系。这种关系又表现为人建造、驱使,选择环境为自己服务的正反馈和环境约束、调节、制约人的活动的负反馈两种力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类似于自然选择的动态演化,即建筑的兴衰,走向合理化和多样化生态观的意义,在于它形象而完整全面地描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r这种关系的动态性、双向性和整体性,同时提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经由一些网络进行的,我们对于二者关系的控制,可以通过对这些网络的研究和控制来达到的。

矛盾观,系统观,生态观,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建筑中环境与人的关系,其结论也就有不同的侧重。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立场不仅同样重要,可以相互补充,而且它们本身是有内在的联系,是可以构成一个整体的。因此,环境与人之间在矛盾观基础上的总体的、根本的关系在系统观中得到了科学的层次和结构分析,又进而在生态观指导下具体为多模式,多种类关系通过各种网络的有机复合关系而在生态观中具体、多样、复杂的关系结构,又得到矛盾观和系统观两方面宏观上的把握。孤立地从一个角度、立场去进行考察,研究,得到的结论往往是有局限性,不完整的。只有在三种相结合形成的一个认识系统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通过结合建筑实践,完整而科学地把握环境与人这一对重要的关系,从而正确地从事对于纷繁复杂的建筑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研究。本文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的见解,以供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大为.劳埃德.琼斯.等.建筑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史立刚,柳德明.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