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科学执政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综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执政 综述 若干 理论 科学

摘 要:科学执政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综观起来,理论界主要对提出科学执政的时代背景、科学执政的内涵与标准、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之间的关系、科学执政的基本经验以及科学执政的实现途径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8)05-0009-0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这一重大命题,并把它作为党必须坚持的执政方式之一。此前,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科学执政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理论界对科学执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

一、关于提出科学执政的时代背景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执政?提出科学执政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这是研究科学执政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学者们从多个角度与层面进行了探讨。

(一)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理论的基本要求。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执政理念本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共产党执政的内在规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形态体现的科学执政理论,不仅是当代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执政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相结合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党提出的科学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的基本要求。

(二)科学执政是对以往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有的学者认为党的执政实践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经历过曲折:一方面,受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的限制,忽略对世界各国政党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执政经验的研究,轻视执政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机械照搬苏联模式,缺乏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差异性的重视,妨碍了党对在中国执政的特殊规律的认识。这两种情况都是违背科学执政要求的。以往执政的经验教训表明,党的执政一定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执政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实行科学执政。

(三)科学执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有的学者提出任何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固。我们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处理好党和民众的关系、党与国家公共权力的关系。党的执政地位,过去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现在还要靠党的路线政策的正确,靠科学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法,靠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靠给人民带来实惠,靠政绩。一句话,就是靠执政来赢得民心。所以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科学执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有的学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这些关系的和谐就需要通过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实行科学执政。具体来说只有科学执政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用科学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二、关于科学执政的内涵

关于科学执政的内涵,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三种角度来解读:

(一)从执政总的要求来看,科学执政,就是按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执政。有的学者认为执政是一门科学,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是理念和方法的统一;科学执政就是按照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执政,就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立在科学、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的执政制度、执政方式的基础上,是执政理念、执政制度、执政方法的有机统一;科学的思想、理论决定执政党执政目标体系的科学性,科学的制度与方法为科学执政提供保证。

(二)从执政应遵循的规律来看,科学执政就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执政。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执政应当坚持两个前提:一是应当遵循政党的一般规律;二是应当遵循执政党的一般规律。有的学者指出科学执政的本质就是“求真”,即把握执政的规律性。科学执政就是要按照科学的执政规律来治国理政,使执政理论、制度和方法符合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有些学者认为对我们党而言,科学执政就是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执政规律之上。

(三)从执政方式与方法来看,科学执政即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有学者指出科学执政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提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程度。科学执政就是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建立和健全科学的领导制度和管理体制,完善科学决策程序,有效地实现科学的发展目标。

三、关于衡量科学执政的标准

有人认为从动态的意义上来说,执政的过程就是对执政党已有资源的利用和耗费,而政党的执政成本,通常是政党为维持执政地位和政权运行、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而耗费的执政资源的总和。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执政就是要讲求低成本,高效益,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政治收益,执政成本与执政的效益起到衡量科学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并与科学执政相互依存,统一于执政整个过程。理论界认为当前党的执政仍存在“粗放式经营”的痕迹,与科学执政也不大相适应。专注于此项研究的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较为独特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执政成本与执政效益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两者密切相关,不可或缺。实现科学执政必须重视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益。制度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是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益的有效途径;强化科学执政的成本意识,科学规范执政行为,将减少执政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有的学者进一步将执政资源分解为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意识形态资源和人才资源,强调各种资源之间的辩证关系。针对不同执政资源的消耗,相应地将执政成本赋予不同的内容,包括经济成本、政治成本、意识形态成本等,并强调各个组成部分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换。

有的学者提出要提高执政成本意识,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决策、措施,都要自觉地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衡量取舍,努力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收益,增进执政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积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水平,重塑社会公众的满意性基础;改进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提高公共政策效绩;逐步建立科学的执政成本评估机制等具体降低执政成本的举措。有的学者则专门针对政治成本这一命题提出解决途径:一是强化科学发展的的成本意识;二是正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成本的互换规律;三是实施政绩考核的成本审计;四是扭转守法、违法成本的畸形现象;五是消除监督、举报正义行为的高成本;六是降低维权诉讼弱势群体的付出成本。有的学者还认为过去党的工作之所以产生执政不计成本和成本与效益不相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未把执政当作一门科学。

有的学者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经费增长过快,导致行政运行成本过高的现状,提出当前能否大力降低行政耗费,特别是降低行政经费所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党科学执政的重要标尺。值得一提的是,还有的学者认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必然要求执政党有效配置资源,这既是实现科学执政的条件之一,也是检测科学执政的重要杠杆。总的来说,科学执政的衡量标准就是要检测社会代价与社会收益之间、执政成本与执政产出之间能否实现平衡,执政目标和执政收益能否实现最大化。

四、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并提,那么三者是什么关系呢?这也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普遍认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党的执政方式,反映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规律。但在具体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研究的视角却有所不同,观点也存在差异:

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方式的整体来分析三个具体的执政方式,认为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有的学者则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来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科学执政是前提或总体性要求,其本质是“求真”,即体现执政的规律性,实现执政愿望与执政规律的有机统一;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其本质是“求同”,即体现执政的人民性,实现为民执政与靠民执政的有机统一;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或方式,其本质是“求实”,即体现执政的合法性。综合起来,就是要实现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有的学者虽然认为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但认为依法执政不是途径,而是前两者的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基础,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体现,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要求。还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执政既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目标和归宿。

五、关于科学执政的经验分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了建国55年以来党执政的五条基本经验,把“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其中的一条。而学者们还从不角度进一步剖析党科学执政的经验:

有的学者针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局部执政经验进行了提炼,包括:领导民主选举运动,通过民主、合法的途径进入政权系统;制定并实施了“三三制”原则,增强与扩大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出建议并通过政权系统实施了兼顾抗日阶级利益的经济和文化政策,增强了根据地内部的凝聚力;规范了党组织与政权系统的关系和政权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按照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改进和完善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

有的学者则分别对党几代领导人领导执政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为民执政的科学理念,建立了科学执政的监督机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定位了党的职能,不断强化“党政分开”的意识,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执政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从而使党的执政建立在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同时,强调通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来实现科学执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执政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把依法执政作为履行执政重任的基本途径,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鲜明地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做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决策,并把科学执政看作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总体性要求而突出强调,强调科学执政既是一种执政方式,又是一个目标模式。

还有的学者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执政实践做了比较研究,指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科学执政涉及五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准确认识客观规律和科学判断国内国际形势;二是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三是建立科学的执政运行机制;四是采取科学的执政方法;五是党自身的建设。其中第一个层次是对规律、时代与世界等客体的科学认识,第五个层次是对作为科学执政的主体——执政党的认识和把握,而第二、三、四层次是探讨执政党运用各种制度、机制和方法来改造和认识客观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六、关于科学执政的实现途径

关于科学执政的实现途径是理论界研究科学执政最核心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段论述对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提供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及指导性的方向。理论界也主要依据以上原则来探讨科学执政的实现途径:

(一)要探索和遵循客观规律。主要包括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具体来讲,主要包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其规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规律等。

(二)要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包括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的执政宗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执政观;坚持科学的政绩观,最重要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实现执政理论的科学化。

(三)要有科学的制度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机制和领导制度、决策制度和执行机制、干部人事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反腐倡廉体制与制度、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应付处理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民意民情反映制度、责任监督机制、执政评估机制等,实现执政制度的科学化。

(四)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包括党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科学设计和配置政治权利体系;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管干部”的原则;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构筑社会公平体系,合理调节利益;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能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紧紧抓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这一执政主题;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等,实现党的领导方式的科学化。

(五)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的学者提出科学执政成败在人,关键在党。要以思想理论资源凝聚人力资源,着力解决执政主体素质和能力欠缺的问题,实施人才工程,为中国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优秀执政团队。有的学者基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所以在论述此问题时,提出要全面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为科学执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上述论述虽角度不同,目标却一致,都是要为科学执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证执政团队的高素质。

总体来看,理论界对科学执政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也为党的执政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导,但还有很多问题,譬如“到底怎样来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如何建立科学执政的评估体系”等深层次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侯波.科学执政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性的价值视野[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2]田慧萍,贾国珍.科学执政的若干理论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3).

[3]李耀华.科学执政的实践与思考[J].学习月刊,2006,(12).

[4]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课题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科学执政方面的实践比较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3).

[5]张志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与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J].今日中国论坛,2006,(8).

[6]郝彭证,张宏华.我党在抗日根据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经验分析[J].理论探索,2006,(4).

[7]郝欣富,陈定洋,吴梅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J].理论建设,2006,(2).

[8]胡月英.科学执政与执政成本[J].长白学刊,2005,(3).

[9]陈士兵.科学执政要强化政治成本意识[J].党政论坛,2007,(5).[责任编辑:段志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