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现况分析报告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现况 分析报告 科普 出版 我国


打开文本图片集

科普图书是科普资源传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科普图书创作各方面的情况加以调查分析,一方面可以影响科普作家的创作方向,甚至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引导大众阅读的取向,培养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科普图书从创作产生到进入阅读消费的整个过程包括相关政策的制定、科普创作、科普出版和科普阅读等若干环节,其中的参与者包括决策者、科普创作人员、科普编辑出版人员、大众读者等等。对科普图书出版状况进行分析考察,能够反映出科普创作中的许多问题。

一、关于我国科普图书发展的数据分析

1.出版规模显著提升

2009年,中国科协科普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联合进行了2002~2008年科普图书出版状况调查。本次调查课题组共采集了全国135家出版社出版科普图书的有关数据。结果显示,从2002年到2008年7年间共出版科普图书11772种(图1),其中,2008年科普图书出版种数为2192种,较2002年种数总量增长1.83倍,年增长率11.86%;发行量为18439千册(图2),较2002年增长1.02倍。

从发行量方面来看,根据2009年科普图书调查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科普图书发行量约为18349千册(实际数字应更多),按我国人口13亿计,人均占有科普图书量约为0.014册,也就是说平均100个人拥有1.4本科普书。

从科普图书发行量的分段统计来看,发行3000册以下的最多,占29.44%,而发行10万册以上的只有2.17%。可见科普图书中,少量发行的还是多数,畅销书的份额很小。如图3所示。

上述统计数据基于新闻出版总署开展的全国性科普图书出版情况调研,是在全国出版系统内开展的,其数据由全国各出版社提供。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从2002年开始在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开展了全国科普情况调查,编制的《中国科普统计》对2002年以来科普图书的出版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6787种,发行量达到68685.3千册,平均每百人拥有科普图书5.15册;2010年共出版科普图书7043种,发行量达到65200.6千册,平均每百人拥有科普图书4.86册。如图4所示。

2.出版结构

2009年科普图书调查的结果显示,2002~2008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中,本版图书9720种;引进版2052种;重印4628种;再版435种(表1)。历年的变化如图5所示。

另外,2009年统计本版图书和新版图书所占的比例如图6所示,其中2002年统计显示,1990~2001年,重版重印图书占33%,本版图书占75%,可见重版重印图书及本版图书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3.科普图书主题分布

2007年,自然科学类图书中,农业科学类图书品种增长17.55%;航空、航天类图书定价总金额增长40.19%,军事类增长31.16%;环境科学类图书总印数增长45.17%,航空、航天类增长27.18%。由于以上类别的图书中包含有部分普及性读物,因此,上述题材也可以被视为科普类图书的热点题材。此外,综合全国科普图书销量排行的情况发现,销量居前的科普图书集中在医药、保健、生活类、少儿类以及国外经典科普读物翻译类等板块当中。

从2009年全国科普图书调查结果来看,医药卫生、工业技术以及农业科学是公众比较关心的话题,占据科普图书所有主题中的前三位(图7)。

4.市场状况

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就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而言,科普图书市场份额较小,其中成人科普类图书市场仅有不到0.5%的码洋比重,少儿科普类图书市场能够保持1.3%左右的码洋比重。2007年两类图书动销品种数量分别为3502种和6140种。2007年成人科普类及少儿科普类新书品种分别为382种和672种(仅指图书零售市场而言,不包含其他销售渠道,如批发、直销、系统发行等等)。

2002年全国科普图书调查显示,2001年科普图书的品种数量虽有所增加,发行量和利润却开始下降。2001年发行量为2785.192万册,利润为2947.5万元,相对2000年发行量和利润下降幅度分别为8.12%和10.25%。而2009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平均盈利约占61%,持平与亏损约占39%。如图8所示。

5.创作及编辑队伍

出版规模、出版结构和市场状况是就科普创作的产品层面,也就是对科普图书的创作情况进行剖析。下面再看看科普创作的主体,即科普图书创作者和科普图书编辑的情况。

图9是从事科普图书创作的作者的基本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事科普创作的人以中青年男性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大部分在本科以上,具备高级职称的作者几乎占一半,另外还有大量没有参加职称评定的作者。这说明从事科普创作的作者们大都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作人才。

图10、图11是从事科普图书编辑工作的人员在2002~2008年的数量及学历和职称情况。图中显示科普编辑的数量近年来稳步增长,研究生和中等职称科普编辑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人是科普图书出版发行显著增长的强力支撑,但根据各地科普作协的发展情况来看,结果也不尽相同。普遍存在人员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人员基本占半数以上)、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而社会上已经存在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中青年创作群体,科普作协应该把这些力量吸收进来,充分调动大家创作的积极性,提升科普作协的整体创作能力。

二、科普图书现实发展中的挑战依然严峻

就以上分析数据以及其他资料反映的情况而言,我国科普图书创作在数量、质量、创作人员、出版渠道等方面依然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

1.人员方面

人员问题主要表现在创作队伍老龄化;虽然创作队伍文化程度较高,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各自为战,缺乏联系。据《中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专职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共计10981人,只占全国科普人员总数的0.63%。此外,根据2008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调查的数据显示,除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以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均设有地方科普作家协会(西藏和内蒙古除外),共有会员近26000人。这其中既有专职创作人员,也有兼职创作人员。科普作协和各出版社普遍反映当前科普编辑和作家“青黄不接”。科普作家和编辑是科普图书创作出版的主体,但是科普创作工作量偏大,劳动回报低,导致优秀的科普作者和科普编辑队伍人才较为稀缺。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群体受到精力和写作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直接创作出高水平的科普作品。

2.作品方面

普遍而言,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的科普作品占很大部分,实用性科普图书品种较多,销量较大;农村、少儿、环保及医药、保健、生活等品种为市场主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或反映时代科技发展变化的题材板块受到市场欢迎。而创作传播先进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读物凤毛麟角;提倡科学素养、加强人文思考的读物也很少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计财司发布的《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对2007年出版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体描述。报告显示:航空航天类、环境科学类等是增长较为突出的图书类别,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数理科学、化学类虽出现种数增长,但总印数、总印张和总定价均在下降。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科普图书仅在某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或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板块上有所增长,其他类别则有所萎缩,尤其是有关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内容的普及读物。

3.出版及市场

总的来说,科普图书出版规模及市场不大,增速较缓。科普类图书占有整体图书市场份额偏小,科普图书普及率低,不能满足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由于科普图书选题面窄、低水平重复、质量不高等原因,再加上受经营利润制约,科普图书出版存在资金不足、发行渠道不畅等问题,造成近年来科普图书品种有所增长,但发行量和利润增势有所下滑。据 “2002~2008年我国科普图书出版状况调研”的结果显示,发行量在3000册以下的科普图书所占比例最大,占29.4%;发行量达到10万册的科普图书仅有2.17%。然而即便是这些图书,相比于一些首印就突破上百万册的畅销图书,其所能覆盖的公众和产生的影响就显得很小。

其实,公众对于科普图书还是有一定阅读兴趣和购买需求的。据调查显示(《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6),2005年,科技类图书中最缺的两个品种依次为农业科技类图书和科普类图书,但科普图书的营销和宣传推广却不尽如人意。除了如《十万个为什么》《时间简史》等少数知名科普图书为大众所熟悉,人们对于科普图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接触机会也较少。在一些大型书店内,除少儿科普图书辟有专区外,成人科普图书往往在科技类图书的区域内占有一两排书架,且无明显标识,优秀的科普图书很难与公众见面。

另外,国内的原创图书数量庞大,精品却屈指可数,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图书则更少。而从国外引进的科普图书却颇受国内读者欢迎,其中很多还成为畅销作品。可以说,无论是在创作观念、作者水平、图书质量方面,还是在管理水平、资金实力和市场的运作方面,国内当前的科普出版都无法与国际同行相抗衡,二者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4.新媒体的挑战

所谓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是以电脑、电视、手机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形态。中国目前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4.2亿,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有1.3亿,新媒体的终端设备已经相当普及,其庞大用户群是新媒体科普的潜在受众,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阅读习惯。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0%的速度在增长。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图书市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然而,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出版刚刚起步,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书仅有30多万种,数字化的科普资源就更少。因此,在科普出版资源数字化和利用新媒体对科普资源进行传播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建立促进科普图书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科普图书创作是一个集创作、出版、发行、销售、阅读各环节为一体的整体过程。因此,这个领域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往往一个方面的症结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运作,产生非良性循环的效果。针对此种状况,仅就某一方面加大投入或进行改善对繁荣科普创作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能够促进科普创作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机制。

1.建立调动多方力量加入科普创作事业的共同参与机制

(1)政策导向。国家政府部门或科研、科普机构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科普创作发展的政策发挥其引导职能。如将科研机构和团体从事科普创作活动列为其应尽义务,并对成效显著者予以表彰;大力加强科普图书管理的宏观指导和出版规划;制定规章将高新科技企业进行产品的科普推广活动作为其申请国家免税等优惠政策的必要条件等。

(2)资金支持。国家政府部门或科研、科普机构应加大对科普创作的资助力度。某些时候遵循费用分担原则。对于要支持的科普创作项目,资助机构只提供项目所需经费的一部分,其余经费由执行机构从企业、民间基金会等其他渠道获取。如:设立各种奖项,褒奖并鼓励优秀的科普图书、科技新闻、科普节目和从事科普创作的个人;依托科研、科普机构以及基金组织资助团体或个人参加科技和科普活动,如科学会议、科学报道、科学考察等。

(3)联合建设。联合有关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开展各种与科普创作有关的配套活动,并形成一定常规性。如:联合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开展科普阅读活动,可在每年“全民阅读日”外增设“科普阅读日”;联合教育部进入中、小学、高校开展活动,配合新的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图书捐赠、售卖,开办科普讲座与论坛等。

(4)重视科普图书的宣传和推广,扩大普惠面。以往科普图书出版后的宣传推广和营销完全交由出版社来承担。许多优秀科普图书面临市场发行难的局面。加强资助出版科普图书的宣传和推广,以便整合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应提倡以阅读推广来推动科普创作,抓住国家政策,利用好各类书屋,如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打开科普图书的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

2.推动建立科普创作的产业化发展机制

(1)整合资源。科普是公益性事业,但不妨碍使用某些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整合有效资源。如:对于好的科普作品,应跟进开发其连带的系列资源,如形象产品、概念设计、相关电视、电影、动漫、游戏、展览的开发等;科普图书的营销应向其他畅销类图书看齐;重视媒体宣传,让科普的理念深入人心。

(2)关注与新媒体的结合发展。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日趋紧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媒介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已经有一些出版社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积极推出科普图书、漫画的配套电子产品,丰富了资源形式,拓宽了受众范围。推动科普创作繁荣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在兼顾传统纸介质图书出版的基础上,考虑向有利于电子出版、电子阅读的方向倾斜。

(3)促进形成科普创作成果的资源共享机制。为科普创作的供需方搭建平台,便于沟通。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信息共享,如电子科普图书上传;国外相关信息资源及时发布等;人才资源共享,如建立科普创作人才资源库,沟通创作者与出版者之间的需求信息等;优秀经验共享,介绍分享好的科普创作实践经验等。

(4)建立科普创作调研评估机制。建立科普创作各方面情况(如科普图书出版市场、科普创作人员等)的常规性调研体系,密切跟踪科普创作的发展变化,加强评估机制,以便如实反映最新变化,及时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以求改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