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主义历史重心的时空转换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重心 转换 时空 历史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心不仅是时间上继往开来的延续,而且是地域空间上自西向东、由欧洲向全世界相次开展而广泛传播与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时空转换迄今大致已经历了欧洲阶段、苏联阶段和中国阶段,正向世界历史的纵深展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空转换在时间上有重叠,在空间上有交叉,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时空结构和立体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重心;欧洲阶段、苏联阶段、中国阶段;时空转换

[作者简介]许雁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4-0042-06

自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已经历了整整160年风风雨雨的沧桑岁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不仅是时间上继往开来的延续,而且是地域空间上自西向东、由欧洲向全世界相次开展而广泛传播与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时空转换迄今大致已经历了欧洲阶段、苏联阶段和中国阶段,正向世界历史的纵深展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空转换在时间上有重叠,在空间上有交叉,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时空结构和立体形态。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和形成,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经由斯大林的传承,再由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并进一步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与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理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一个日益完备和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欧洲阶段就是马克思主义开始产生、形成,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并先后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运动中得到初步的检验、充实、丰富、完善和发展,随之而广泛传播并日益深入人心的阶段。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和理论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而无产阶级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的境地也随之加剧。

从18世纪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大飞跃、科学技术大飞跃、经济社会大飞跃总结果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民族、阶级、国家间多方面矛盾的激化,引发人类认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伟大号召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应运而生。

如何改变无产阶级经济上受剥削和政治上受压迫的悲惨命运,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这是摆在马克思恩格斯面前的历史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是以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为社会历史观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天然合理”的神话,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了科学的论证。正是这样两个伟大的发现,破天荒地为正确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他们直接接触工人群众和参与工人运动,并于1847年在正义者同盟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和基本规律,使无产阶级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具备了初步的共产主义觉悟,开始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开始为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为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征程。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成为改变人类命运和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洪流。

生活在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马克思恩格斯承担着创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当时的欧洲,特别是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英国、法国、德国,那里的经济生活、社会状况、政治体制、工人运动、科学发展、民俗风情、文化氛围等等,无不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欧洲19世纪的许多特点。当时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其引发的尖锐矛盾,自然引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关注和研究,于是资本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等等,也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了,因此不可避免地带着19世纪欧洲的印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基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实践而立论奠基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战略构想是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即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大体同时发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首先实现。马克思终其一生所作出的两大历史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都是经过长期考察和研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实践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他们创立了科学的宇宙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创立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宣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一座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扩大,它自然也要随之而发展,突破欧洲的界限而走向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视野及

其研究重心的变迁也反映了这种转变的端倪。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过渡时期。马克思主义经过它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和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世纪之交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认识分歧和理论分歧,要求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既要把马克思、恩格斯近半个世纪科学研究的丰富成果继承下来,不受机会主义的歪曲和修正,更要结合新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开拓,使其从西方走向东方,从欧洲走向世界,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新的革命,为开拓人类历史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入第二轮。在以电力、内燃机、化工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新的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资本主义开始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结果,是在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过程中走向其反面——在20世纪上半叶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轮经济全球化加剧和激化了当时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及其所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划时代的历史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即苏联阶段。列宁顺应世界革命的重心开始由欧洲转向世界东方的大趋势,正确地认识到觉醒的亚洲正以它的革命风暴“反转来影响”欧洲的新时期已经来临,这是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理论思维日趋成熟的标志。正是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和俄国社会进步的需要产生了列宁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的俄国得到丰富和发展,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

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列宁,首先结合俄国的情况和时代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在理论上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等新内容,尤其是在实践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开创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十月革命的道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概括和分析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当俄国这块沉睡的大地开始苏醒,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这段薄弱环节有可能首先被突破的时候,列宁敢于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条件下作出的个别论断,善于根据帝国主义条件下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作出新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列宁这两大理论创建和新贡献,更深刻更进一步科学地反映了世界革命的实际、反映了当时俄国革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叶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实现的这一次飞跃激发了深藏于俄国人民心目中的革命热情和潜力,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变为了苏联的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面临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列宁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艰难而勇敢的探索,初步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领导苏联人民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领导苏联人民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顽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保卫和壮大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把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在这个过程中,斯大林就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逐步形成了不仅对苏联本国而且对后来的东欧八国及其他新兴社会主义国家有强烈影响的“苏联模式”。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既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囿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而导致的严重偏差和失误,历史的经验应该总结,教训也应该吸取。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苏联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合理性,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苏联模式虽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道路,但却是出于当时苏联实际需要的一种现实选择。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功绩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各方面成就是不容抹杀的,其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应该吸取和值得借鉴的。无论如何,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探索中虽然产生了许多偏差,出现过严重的失误,但是毕竟在世界1/6的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且从各方面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斯大林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留下的宝贵财富,他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继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上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兴起于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西欧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家确立并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却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不足,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形成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和时代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苏联、东欧乃至于世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影响。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其不可克服的严重弊端,不适合各国不同情况下的发展实际,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因而是一种不成熟、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从社会主义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在苏联建立和发展,是一种开创性的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成熟的原则可以遵循,一切都要靠苏联人民在现实实践中去探索、去创造,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出现一些失误,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是必然的。列宁在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就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但列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很快从实

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斯大林未能像列宁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实践中的偏差,从而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民族民主国家也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向东欧和东亚扩展,不仅地理上连成一片,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足以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分庭抗礼的制度和体系。在苏联的影响下,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许多东欧和其他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顾本国的具体国情,照抄照搬苏联那一套日趋僵硬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苏联模式。于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就越出了苏联一国之境而走向了世界。

列宁主义的旗帜在苏联大地上高高飘扬70年而不倒,并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既从正面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从反面证明斯大林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因为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后不久即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一波三折,艰难反复。尽管几十年间苏联、东欧等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联模式却始终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以至一再错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机遇,而苏联领导集团还倾一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之力与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穷兵黩武,白白地消耗着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苏联模式的优势与弊端也随之发生逆转,在飞速发展的新科技革命时代,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陷入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

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到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导致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大混乱。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从长期停滞僵化(一个极端)跳到资产阶级自由化(另一个极端)。这些国家的领导集团面对时代、形势和实践的变动,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几乎什么主义都有,而唯独没有发展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瞬息万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红色江山顷刻间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失败,陷入低潮。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斗争。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希望,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中国人民伟大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从初步传播到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又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中,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始独立地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富有创建性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成功为亚非拉美各国人民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成功范例。中国的革命典型对整个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摆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封建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以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鞭策。20世纪60~70年代,亚非拉美地区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势不可挡,一系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而独立,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虽然新兴的民族民主国家大多数都选择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将给这些国家人民开拓出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的以电子技术为先导,以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新的工业革命来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到了80~90年代,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致力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多方面的改革与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化和世界市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各国在经过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却固步自封起来,停滞在“计划经济”模式上裹足不前。苏联还长期陷入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误区而不能自拔,延误了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大好时机。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继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也是继社会主义由欧洲的理论变为苏联的实践之后人类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继承我们党以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运用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战线上的突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和成功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构成中国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今后,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实践中,我们仍然要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而努力,用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而是要结合时代、实践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到现在,已经有16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既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也经历了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这样的历史转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仅仅是“苏联模式”的终结。社会主义中国在经受住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仍巍然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开辟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生动地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责任编辑:舒 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