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毛泽东与中共八大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中共 毛泽东

[摘 要]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毛泽东为中共八大的准备、召开及其路线的贯彻落实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对国务院34个部门进行深入的经济调查,形成了《论十大关系》,为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完善中央的组织架构,讨论和修改八大报告,提出八大的主题,保证了八大的胜利召开;贯彻落实八大路线,继续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围绕中共八大的探索,为成功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八大;毛泽东

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代表大会。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除了在大会上致开幕词外,毛泽东还为中共八大的准备、召开及其路线的贯彻落实究竟做了哪些具体工作?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研究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意义重大。

一、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深入进行经济调查,形成了《论十大关系》,为八大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即将完成,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即将建立,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全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无疑是已经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共中央决定在1956年下半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结“七大”以来的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谋划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为了把八大开成一次胜利的大会、一次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大会,毛泽东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正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如何大规模地开展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一五计划”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中国革命的经验,为毛泽东提供了破解难题的历史机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突发事件,尤其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促使毛泽东等人深刻反思经典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一五计划”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独立思考,应该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一五计划”中,“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照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反思使毛泽东决意要独立自主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会成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致。如何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对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方法论意义。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一五计划”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中国革命的经验这些历史机缘的叠加,毛泽东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完善中央组织架构,讨论和修改八大报告,提出八大的主题,保证八大的胜利召开

为了保证八大的胜利召开,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完善中央组织架构

早在4月28日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在修改党章问题上就曾提出设立党的副主席和党的常任代表的主张。毛泽东说:“中央究竟是设一个副主席还是设几个副主席,也请你们讨论。少奇同志提出设几个副主席,现在的这个党章草案上是说设一个副主席。还有,是否可以考虑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设常任代表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可以一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党的代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在八大召开之前的七届七中全会的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谈到设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我在这里还谈一谈关于设副主席和总书记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为了国家的安全、党的安全,恐怕还是多几个人好。”“如果只是个别受损害,或者因病,或者因故,要提前见马克思,那末总还有人顶着,我们这个国家也不会受影响,不像苏联那样斯大林一死就不得下地了。我们就是要预备那一手。”“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多几个人,大家都负一点责任。”毛泽东在八大召开之前两次提及设副主席、总书记和党的常任代表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发扬党内民主,做到党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设副主席、总书记和党的常任代表,完善中央组织架构,在组织上保证八大的胜利召开,保证八大路线的顺利贯彻执行,避免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的情形在中国出现。

(二)讨论和修改八大报告

从4月21日起到9月14日,毛泽东与中央主要领导人以及相关人员讨论和修改了八大三个主要报告,历时40天。据统计,毛泽东亲自修改政治报告32次,修改《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4次,修改《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1次。其中毛泽东对八大政治报告的讨论与修改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第一,反复修改,字斟句酌。毛泽东说:这次文件的起草,第一次推翻你的,第二次推翻他的,推翻过来,推翻过去,这说明我们是有民主的。不管什么人写的文件,你的道理对,就写你的,完全是讲道理,不讲什么人,对事不对人。第二、对政治报告中的重点部分进行集中修改,融入前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观点主张。8月21日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部分进行了13处集中修改;8月24日对“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部分进行了5处集中修改;8月29日对“国际支援”部分进行了两处集中修改。这些修改都在八大政治报告中得到了反映,成为八大政治报告最为精彩的部分。

(三)提出八大的主题

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上,提出了大会的目的和宗旨:总的说来,就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在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无论是八大预备会上提出的大会宗旨,还是开幕词中提出的大会任务,毛泽东都是在围绕“大会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这两个问题,揭示八大的主题。八大的主题实际上是由三个基本点构成。一是要总结七大以来11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鉴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经验以及“一五计划”照抄苏联经验的教训,毛泽东强调: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二是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毛泽东认为:“在我们继续加强全党的团结的时候,我们还必须继续加强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继续巩固和扩大我们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必须认真的纠正在任何工作环节上的任何一种妨害党同人民团结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同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团结。”[6](P114-116)三是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由三个基本点构成的八大主题,为八大定下了基调,渗透在八大政治报告各个部分之中,凝聚成八大路线的灵魂和核心:总结经验,团结力量,搞好经济建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三、贯彻落实八大路线,继续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纲。八大以后,围绕八大路线的灵魂和核心,毛泽东主要从两个切入点入手,不遗余力地贯彻落实八大路线,继续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二是开辟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依据八大路线的灵魂和核心,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强国,首先应该解决“动力”问题,它包括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和调动体制的积极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的积极性。从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心路历程来看,从《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到八大主题的提出,再到八大后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他始终是把如何解决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作为重大战略问题来谋划。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八大的主题强调“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实际上仍然在强调解决矛盾,加强团结。八大以后,在人民内部矛盾普遍表现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情况下,毛泽东发展了之前关于“矛盾”的思想。从1956年11月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和12月《致黄炎培》的信,到12底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到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逐步成熟。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原则,详细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若干具体方针和政策。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就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之后,毛泽东在《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献中,进一步完善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论十大关系》和八大路线的深化和拓展。

(二)初步探索改革经济体制,调动体制的积极性

八大的路线是建设的路线,同时也是改革的路线。它要求改变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早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就已经关注到工厂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问题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扩大地方权力问题。后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毛泽东把这一问题上升到社会主义整个经济体制的问题。这说明毛泽东已开始考虑改革经济体制的问题了。八大后,毛泽东主要从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思考初步改革经济体制的问题。在所有制结构上,1956年底,毛泽东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新经济政策”,“可以搞国营,也可以私营。”关于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八大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毛泽东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条例和管理章程,改革了农村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制度,提出了从“鞍钢宪法”到“大庆经验”的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理念。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问题,毛泽东在区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同时,肯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认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商品生产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围绕八大的准备、召开及其路线的贯彻落实,毛泽东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出发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八大路线的奠基、形成和贯彻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转引)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转引)陈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