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灌输理论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灌输 马克思主义 信仰 理论 大学生

摘 要: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者向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但目前社会上出现很多反对灌输的错误论点,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些错误认识产生的根源,以及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针对当前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识到在高校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并就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策略。

关键词: 灌输理论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否定灌输教育的错误认识,提出“灌输教育过时论”、“灌输无用论”等各种反对的声音,这些反对论者提倡所谓“人的主体性”的原则,怀疑、批判甚至反对理论灌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错误认识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当前社会一些主流的反对灌输教育论者认为灌输教育的本质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由,是一种无视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因此他们提出不要灌输观点。这一认识的产生首先与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教化有关。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主导,儿童从很小就被“硬灌”《四书》、《五经》之类儒家经典,虽然不知其所云但只需死记硬背即可,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这是一种传统的灌输,也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之一。其次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与国间的文化交流愈来愈密切,西方社会灌输教育反对论者的观点传入我国,并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因而我国反对论者否认灌输教育的理论依据实质与西方社会灌输教育反对论者大同小异,就是近些年来流行的主体性教育思想。

20世纪上半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对人才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发展和科学实验的广泛兴起,现代教育科学得到初步发展,对赫尔巴特的学校德育思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灌输的质疑。在20世纪初期,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凯尔派垂克就认为:“从根本上而言,灌输是不民主的,它贬抑个性的发展,妨碍了个人的价值选择。”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在他的《教育与社会变化》一文中,把灌输理解为“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受教育者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点”,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的纪律”为原则,由此他提出一种以启迪儿童自身道德觉悟、调动个体主体积极性、尊重人的发展的新型学校德育。如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文化”为代表的道德危机就是鲜明的例证。在经历20世纪60年代的道德危机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此前的道德教育,重新认识灌输的道德教育功能,虽然灌输批判理论仍独领风骚,但是,主张重新认识并肯定灌输的道德教育功能的人士逐渐增多,随之灌输教育也为西方各国政府所重视,针对道德教育提出一系列灌输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实质上都是加强思想道德的灌输教育。

综上所述,在西方学者理论中“灌输”指的是以教条式的内容、强制性的方法、盲目服从的意图和心灵封闭的结果为特征的非理性、反人道的施教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灌输理论的阐述。

灌输思想最早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考茨基根据时代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进行了出色的发挥,使灌输论初步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对灌输论贡献最大的是列宁。列宁是在同经济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灌输论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了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中,列宁第一次通过引用考茨基的话提出:社会民主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它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并灌输给工人。列宁灌输论的标志之作是他在1901—1902年所写的《怎么办?》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首先列宁论述了灌输的必要性。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列宁认为,“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甚至原始的骚乱本身就已表现了自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觉醒。但自发性和自觉性毕竟不同。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其次,列宁对灌输者和被灌输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灌输”的人应当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如马克思、恩格斯等社会主义者,同时灌输者必须有能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同时他还强调灌输者要进行“灌输”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对被灌输者予以充分研究。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列宁表达了灌输教育的含义:“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肯定了对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毫无例外地反对强制灌输。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当代西方主流教育学对强制灌输的批判有相似之处,二者在批判对象上有一定程度的契合点,但与我们一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存在本质区别。

三、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灌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大学生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还有必要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吗?不可否认,我国当前形势与列宁当初所处环境有较大变化。建国60多年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主导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以深入人心,但是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还处于弱势的地位没有改变,特别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加激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处于低潮,而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面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和部分大学生政治上表现出的“非政治化”倾向,对主流的指导思想认同度低。有一项针对大学生“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调查表明,不少学生认为“已经过时,不能再作为指导思想”。在调查“当今校园中大学生对‘马列主义’产生情感淡漠的原因”时,77.86%的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列主义的指导性已逐渐模糊”。可见放弃了对大学生灌输教育就意味着放弃了大学生群体中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切实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一,努力提高灌输者的综合素质。在当前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且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灌输者还必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灌输者还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灌输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思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会使大学生产生崇敬感、信赖感,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使大学生接受,并转化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自觉行动,因此灌输者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形成良好的思政品德,做到为人师表。

第二,要根据被灌输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思想特点,因材施教,增强教育灌输的针对性。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对前途感到迷茫,这也说明了科学的意识还没有也不可能在其思想内部“自发产生”,因此灌输者要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根据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活的焦点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入需要灌输的思想理论,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根据其思想实际分层次教学,如对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等,提出不同的信仰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灌输教育,以进一步更好地实现灌输教育的目标,从而增强灌输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三,要丰富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方法。在灌输的内容上,应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实际,要着力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灌输到大学生中去,既要坚持灌输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又要教育和引导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灌输内容既科学又有时代气息,真正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灌输的方法上,灌输者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灌输方式,使得教育的内容被广大的学生欣然接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因此外部的灌输必然要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使灌输的理论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把那种被动的“要我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我要学”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对其灌输马克思主义时还必须坚持正面灌输与反面说教相结合,灌输者应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反面的素材,如资本主义国家的腐败,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现象等资本主义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正反对照的灌输,说明当前我国社会虽存在不合理现象都是暂时的,是最终要被消灭的,而资本主义已发展至今到非常完善的地步丑恶现象仍然存在,这是由其落后腐朽的制度决定的,尽管目前它比社会主义要发达,但最终是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正反对照的灌输更能增强灌输的实效性。显性灌输的作用是巨大的,隐性的灌输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高校还应该努力营造浓郁的信仰教育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小环境,校园文化对他们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在无形之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与信念,促进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首要任务应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灌输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在无意识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报刊、杂志、电台、网络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特别是发挥网络在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覆盖面广、信息传递快、信息量大等优势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可以通过加强和指导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充分利用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因为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是深受学生欢迎、易为学生接受、颇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学生组织。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各高校要努力营造让校园的一草一木说话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思想认识、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教育统一规划和设计,使之融入校园和大学生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显隐结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效果必然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江立成,王培军.试论列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2,VOL13(4).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俄]列宁.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4]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调查研究刘营军贾水库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陈跃,莫小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0.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者研究”(项目号:2011sk668zd|)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