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试论 忧患意识 社会主义道路 体现

摘要: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奋发图强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项事业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忧患意识的积极作用。忧患意识加助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促使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中锐意进取。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34-02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由“天朝上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实现国家崛起、民族振兴,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自强意识开始觉醒,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并为此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的根源与此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民族由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事实使共产党人意识到任何国家,任何政党即使有过辉煌昌盛,但是如果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动力和方向并最终走向衰落。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态度。是实现中华民族崛起乃至共产主义事业的宏伟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的艰苦奋斗、独立自强态度的有机统一。正是拥有这种责任心和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凝心聚力,勇于革新,不畏艰难,开拓进取。

一、忧患意识加助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诚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过弯路,但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直面重大挫折并进行自我完善,得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并调整方针和路线。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曲折发展的阶段中,忧患意识就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一些基础。这里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党在动乱时期不忘忧国忧民。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曾直面困难,顶住了“四人帮”和国内“左”的压力,开展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改变原有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路线,建立全新的“一大片、一条线”的外交路线,适应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这些举措和调整反映了尽管党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同,但是党的忧患意识是始终存在的。正是这些忧患意识的存在,中国共产党可以在艰难时期摸索前进,并且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物质条件、发展条件以及丰富的经验。

结束了十年动乱,党的事业百废待兴,但是党的忧患意识始终存在,这主要是以邓小平为主要的党的新的领导集体总结和汲取党在探索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避免再走弯路。

道路问题是最本质的问题。道路的选择首先要做好党内思想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保证。而这一思想路线的提出从客观上也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一思想路线是在以邓小平为领导的党内的务实派对“两个凡是”思想深深忧虑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结束十年动乱之后,拨乱反正成为党的客观需要,而“两个凡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阻碍。针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邓小平提出了不能“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并指出“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1]。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最终确定了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

在统一思想之后,中国共产党汲取了对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重新凝练,这其中也不乏忧患意识的积极作用。如何才能保证党不再重蹈覆辙,如何才能保证党始终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当时党的主要领导同志思索的问题。首先是加强党的建設,改善党的领导。十年动乱使党的建设遭受了严重破坏,丧失了优良传统、缺乏组织和纪律保障的党是无法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下,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措施到位,成果显著。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优良传统的重新贯彻和发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其次是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是民生之本,经济建设不达标,不仅社会主义沦为空谈,国计民生等都无法得到保障。在接过历史的重任之后,邓小平同志认清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得出了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的结论。最终,以务实的考量影响了党内其他领导同志,党在十三大的报告中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入了党的基本路线。最后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这主要是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并且进一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邓小平于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旗帜鲜明地维护毛主席,并且指出:“否定毛主席就是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定党的整个历史”[2]。之后,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又提到,中国如果想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需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这就是四项基本原则。至此“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始成形,党避免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

综上所述,忧患意识对于中国共产党最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强大助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中国共产党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就能自我革新,并且凝心聚力,不改旗、不易帜,总结经验教训,克服矛盾。

二、忧患意识使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锐意进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东剧变对亚非拉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组织产生异常恶劣的影响,对世界社会主义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但是在这些挫折和逆境中,也使得许多国家的共产党进行反思和政策战略的调整,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振兴和发展。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制定政策和措施,不断探索和振兴社会主义。

1978年12月,中國共产党召开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会议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以后,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改革重点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对外开放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推进。根据中国国情的特殊性,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精准的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党和人民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出路。改革的号角已然吹响,中国积蓄已久的力量等待着勃然喷发。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的主要忧患是如何尽快摆脱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局面,如何实现现代化。为此他科学的评估了国际国内形势, 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

江泽民担任总书记期间的主要忧患是党的自身建设,即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自然灾害等严峻的考验面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关于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要求,从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并采取措施密切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家生死存亡、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高度,加强党风和党的廉政建设。同时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和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跟据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方针,成功地冲破了外交堡垒,守护了我国外交领域的安全和利益。

胡锦涛总书记的主要忧患意识表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从粗放型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为此他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思想与策略。这一党建思想与策略从五个角度娓娓道来,不仅是指引中国执政党建设的一盏明灯,更是每个党员干部衡量自身行为的一把尺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面对着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一现实,十八大报告勾画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成更为全面、惠及更大数人的更为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会议号召全党同志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更要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兢兢业业地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我认为这正是共产党忧患意识的体现,现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代化水平日新月异。但是共产党仍能做到“以史为鉴”,不忘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彻底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同时也开启了中华民族跨步前进、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赵智奎.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卷)[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8.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 社,1991.

[5]沈晓阳.论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时代特征[J].广西 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2).

[6]左吉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忧患意识传承轨迹[J].陕 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23).

[责任编辑:秦 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