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识解重构: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视角 认知 心理学 重构 翻译

【摘 要】翻译家林语堂认为,翻译问题可以说就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传统的翻译观点强调对源语言的理解和技巧上的学习,而忽视了对翻译过程中深层次的信息加工的研究。因此,采用认知心理学中的核心部分,即输入与输出中的信息加工研究了译者对源语言翻译的心理过程,揭示翻译的深层次规律。这种深层次的分析有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建立正确的翻译信息加工模式,从而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翻译过程;信息加工;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7-0257-01

一、认知心理学与翻译结合的实践意义

认知心理学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主流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从而指导人高效地、正确地从事活动。认知过程的一般模型为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以及新信息的生成,和其对外界产生影响。

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翻译心理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这有利于扩大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把翻译研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延伸,使翻译研究多元化、系统化。

二、认知心理学下翻译信息加工

在翻译认知上面,通常会提到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信息加工模式,翻译中的记忆问题,判断,源语言到目的语的输出,以及双向互动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做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浏览,然后根据从源语言获得的信息与大脑中储存的翻译知识作对比,用已经储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去分析现有的信息,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判断,选择使用什么字、词、句,以及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结构,最后再对以上信息进行融合、重组,完成源语言向目的语的转换。最后一步就是用目的语去审视源语言,做出校对,达到二者双向互动的局面,提高翻译的正确率。这是翻译过程中大脑对翻译信息进行加工必经的五个阶段。

(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处理方式

翻译是以原文理解和译文加工为主的交际活动。翻译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翻译信息处理模式。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做数据驱动加工,它主要强调的是刺激的输入与特征。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强调了译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经验、信息的处理能力等,因此也被叫做概念加工模式。在翻译过程中,这两种模式可以说是交替进行。

(二)翻译中的记忆问题

记忆分为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瞬间记忆(instant memory)。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经验等长期形成的记忆在翻译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长久储存下来的信息是进行翻译的必要前提。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来看,翻译中长时记忆和源语言的相互摩擦和碰撞,用原有的信息去分析现有信息,通过加工、对比,理解源语言的大体轮廓。在翻译认知心理过程上,这三种记忆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三)判断

判断,众所周知,是下定结论前做的最后一种行为。任何判断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都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影响判断最主要的是判断者个人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在判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判断者本身,判断者个人的能力是作出好与劣的判断的关键。

(四)源语言向目的语的转换

英国学者Roger T.Bell在其专著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中把目的语的输出过程称之为合成阶段。通过认知加工过程的分析,从译者受到源语刺激时,到用大脑对语言解码、重排,译者心理处于高速运转之中。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Roman提出了一个以调节系统为核心的人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强调行为与认知的整合。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控制论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结语

本文重点从认知心理学解构翻译心理过程,即信息论提出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模式,和翻译中的记忆问题,译者做出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并且再从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作相互审视方面入手,试图对深层次翻译信息处理过程加以分析,探索翻译中大脑这个“黑匣子”,以期通过这种新的研究途径,获得翻译研究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唐健禾,苟萍.心理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7):278-281.

作者简介:

陈友松(1990-),男,现为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受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植物隐喻的认知研究——以《唐诗三百首》为例”(CXJJ2015051)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