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学语文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语文 完完全全 简简单单

从学生获得学习机会多少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三多三少”,即:全班统一学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成绩差的学生参与机会少。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决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达成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机会的多少,增加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机会,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主要途径。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本质求对策。说得具体些,就是教师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创造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中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舍此别无他途。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潜力

1.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一样,如果课前不预习,学生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会显得准备不足,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始终不能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一定要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1)读,就是要求学生集中精神总体浏览,快速通读(默读或朗读)课文,并结合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进行思考,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整体感知课文。(2)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后,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画出来。如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标出生字词:用“…”标出成语;用“_____”画出最欣赏的句子;用“?”标出疑难之处。(3)查,在预习时借用工具书(词典、资料等)查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4)思,要思考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思考课文开头与结尾的特点: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为上课时的全面理解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打好基础。(5)疑,就是要求在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书上做好标记,以便上课时提出来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以求解决、纠正。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指导,学生基本上掌握了预习的方法。长此以往,良好的预习习惯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2.阅读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摘录的能力。如果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能有侧重点地把握一些重点内容,摘录出其中的精华,就可以筛选出有意义的内容,以备反复阅读揣摩,而不被大量的非重要的信息所干扰而影响阅读的深入。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作批注的能力。批注可以是针对文章的只言片语的感想,也可以就文章内容提出自我的质疑,也可以以课文为中心生发联想,也可以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它的好处在于它能随读随写,不受约束,往往进发出思维的火花。再次,要培养学生学写读后感的能力。如果说摘录是筛选信息,批注是点评信息,那么写读后感则是阅读者以文体信息为圆心、驰骋思维,或纵向寻找与文本信息有着丝丝联系的,人、事、物,或横向将文本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赏读,或者深入内心。用自己的思维舞动思想的双翼,生发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叹和议论。它一方面要求阅读者全面正确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不能断章取义脱离材料,这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写有感而发,写有针对性的、言之有物的文章,有利于读写结合。

二、删繁就简学文本,扎实基础牢根本

学习语文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说得简单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因此,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简化课堂繁琐的手段、啰嗦的语言,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学文本,努力体现“三得”。

1.听得懂

听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堂倾听。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安排听力的训练很有必要。如:生字词的听写,课文内容的听写,听记作文的训练等等。

2.说得清

说是语言的表达,它不仅是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再现,而且借助说的实践可以熏陶情感,享受乐趣,形成价值观念。语文的课堂训练就是把书读好,用标准的普通话、适当的语调、语速朗读诗文;学会复述,能复述一段文章或一个故事;尝试介绍。把所见的人、景、事物清楚、流畅地说出来;用心回答;积极讨论,能围绕一个话题或一个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读得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手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尝试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等阅读方式贯穿其中,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读书训练,力求读透、读精。既要通过阅读培养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

三、课型多变勤练习,当堂巩固见实效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练习既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能在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和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有三种功能:第一,动态功能。不论听说练习还是读写练习,练习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之中。第二,互动功能。练习是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有效纽带,是教师实施师生互动的主渠道。良好的课堂练习效果更有助于师生的密切协作:第三,反馈功能。课堂练习中的反馈具有即时性特点。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给予学生调节性评价(练习过程中)和总结性评价(练习之后)。反过来,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改进或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练习的设计既要考虑关键知识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又要着眼于基础训练:既要训练知识,又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既要学生的分步训练,又要有归纳总结i既要学习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情感教育,练习设计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兼顾口头、书面、主观、客观、填空、选择、短句、长句等各种不同练习形式。练习内容上也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另外,趣味性浓的练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学习新知识多用集中练习,复习旧知识则常用分散练习。集中练习不仅要时间集中,内容也要集中。但集中的时间不宜太长,间隔不能太密。集中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学习知识,但是学生

学得快,忘得也快。分散练习是间隔时间较长的练习。分散练习既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长时记忆。因此,教学中应贯彻先集中练习、后分散练习的原则。

四、及时反馈多点拨。课后延伸要扎实

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其中就反馈而言,在课堂教学时体现为个体间(包括师生、生生之间)、整体(指全体学生或小组学生)与个体(指师或生)问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存在。然而,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于反馈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对课堂反馈缺乏系统的认识,遭成教师反馈内容单一,反馈形式刻板,反馈时机不恰当。(2)课堂反馈不能紧扣教学目标,甚至反馈往往游离在课堂目标之外。(3)课堂反馈不符合语文课的本质特点,没有对语言进行有效反馈。(4)反馈缺乏“人情味”,也就是反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5)反馈面不够广泛。往往忽视后进生的反馈,使反馈成为了优秀生的舞台。因此。要把反馈面向更多的学生,首先要注意整体反馈,包括齐声朗读,在答题板上的对于标准题的答案选择,对于练习题的学生间互相批阅等反馈形式,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是抽样反馈。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反馈策略,针对某一个较难问题,请后进生回答,如果他能回答出来,也意味着班中的绝大部分学生也能答出来,针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请一名优秀生回答,如果他也回答不出,教师就应该换种提问方式,或在提问之前作一些知识上的铺垫,或者干脆放弃原有问题,另辟蹊径。还有就是分散反馈,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使后进生在优秀生的指导下进行一帮一的反馈,最终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综上所述。在课堂反馈中,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学习,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关注差异,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这样的课堂反馈才真正有效。

我们的老师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抓住关键句段),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线),达到一种真实、纯朴、实在、清新的境界,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当然,轻轻松松学语文,还语文课轻松本色,并非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究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愉快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