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刍议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刍议 制度化 职业道德 新时期 高校教师

摘 要:“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民族的兴盛关乎国家的兴亡;传道授业者的品格、素养决定着民族的兴衰。新时期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亟待解决。道德建设分为两个方面:自律和他律。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但要看到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加强对高校教师的道德养成教育,增强高校教师的自律能力,还要看到“他律”在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实现自律与他率的统一,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最终内化为品格、素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13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拥有者和创造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新时期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工作,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及我国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现状

(一)国家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范

1.2005年1月9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该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该规范分别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约束。

3.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该意见分别从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则和要求、主要举措三个方面对全国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提出了意见。也正是在该意见中提出了“红七条”、“六大长效机制”、“问责机制”、“一票否决”等意见,可谓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进度的一大步。

(二)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这些年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各高校也普遍开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明显提高,教师的仪表、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更加规范化,教师职业道德也注入了专业内涵。但是,高校师德依然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科研腐败、学术不端、生活作风。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高校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并不理想,对高校教师道德水平的评价、考核、监督等相关体系制度不完善,对高校教师提高道德素养的激励机制乏力,高校师德建设缺乏长效机制。虽然一些高校通过职能部门对教师德建设进行监管,也有部分高校通过专门组成师德建设监督小组来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管理。总的来说,对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相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要求来说发展比较缓慢。据对海南省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高校中对于师德制度化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 10.8%的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制度化建设有明确的奖惩标准,执行效果良好”,有 20.9%的高校教师反映“所在院校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奖惩制度,执行困难”,有14.7% 的高校教师反映“所在高校没有师德奖惩制度”,有32.6%的高校教师对于所在高校是否制定专门的奖惩制度表示“不太清楚”。这组数字足以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道德的奖惩办法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或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并没能够按照标准严格执行,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制度没能有效地利用奖惩制度。

二、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注重科研成果,轻视教学环节

由于高校教师的工资制度,职称评定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倚重较大,而对于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几乎忽视,导致我国高校教师过于注重科研成果,轻视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各高校对于教师的科研创新更加重视,教授们根本顾不上为学生精心准备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也顾不上用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而是终日围绕着职称评定的指挥棒转。

在调查的过程中,一位30岁的讲师说,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学术道德的双重拷问,很多青年教师内心充满了纠结,很多时候看着因课堂教学乏味而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同学,内心是相当愧疚的。但是,他们也要生活,也想要更快地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那么相对于制度完善且与工资标准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及有大量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来说,教学环节就不那么重要了。

(二)名利思想过重,育人精神淡薄

当前我国高校部分教师名利思想相当严重,奉献精神过于缺乏,教书育人的思想极其淡薄,教学环节敷衍了事;对学生进行性骚扰、威逼利诱学生;为了名利学术造假,抄袭剽窃;个别高校教师甚至在教学课堂上爆粗口、骂国家、宣扬对国家民族团结和平发展极其不利的极端思想。这样的例子已经有不少,因为社会对高校和教师有高度的期望,在反例出现的时候,很多就成了网络的头条新闻,也使得高校教师的集体形象蒙尘。

三、 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制度化建设举措建言

高校应当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部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文件,充分认识新时期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方案,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措施,积极推进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建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多次为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发文,然而高校师德事件不断爆发。作为一项软性的道德指标,难以量化的师德如何从纸上的长效机制成为现实中的社会规范,主要还是要靠各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管理要落实到位。

(一)各高校应当建立师德考核实施细则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视,“红七条”、“六大长效机制”等相关文件和意见的公布,各高校也开始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只是重视和培养显然是不够的,规范和准则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实施细则才能严格落实。

在考核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相关部门行使监督管理职责,紧密结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将高校教师道德考核落细、落小、落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软性的道德指标以量化的方式,从纸上的长效机制成为现实中的社会规范。

(二)各高校应当建立并有效实施严格的师德奖惩机制

首先,在制定考核细则的基础上,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待师德考核成绩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并组织高校教师学习其优良作风,充分发挥热爱教育事业、学识渊博的老院士、老领导、老劳模、老教授等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大力树立和培育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此外,我们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还要利用微信、网络、微博、QQ等新媒体的宣传阵地和手段。

其次,要加强监督评价,严格教育教学规范管理,通过听课、督教、互评、教学质量评价等途径加强对师德水平的监督。建立多种有效的师德意见投诉平台,接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和评价,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全方位的评价监督体系。严格实行惩罚机制,明确“师德红线”,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决不姑息。经常性举行师德师风先进经验交流会、新老教师师德座谈会,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师德规范,使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旋律。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永怀仁爱之心,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三)各高校应当将师德考评成绩与职称评定、绩效发放挂钩

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是教师生活水平的保障,这也是教师过于注重与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各高校在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以后,将高校师德考评成绩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同等条件下师德考核成绩优良者优先。

作为高校,最终服务的是国家、社会、和学生,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国青年一代的整体水平,“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风范所谓的科研成果也很难真正的提高我国高校的综合水平。

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各高校应充分意识到“筑梦人”的重要性,更要严格要求“筑梦人”的整体素养,不能仅靠科研成果来论英雄。

参考文献:

[1] 戴圣.礼记·文王世子[M].西苑出版社,201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