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批判的接受传统教学经验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批判 教学经验 接受 传统

对文化遗产必须实行“学习、批判、再学习、再批判”,在学习时要不忘批判,批判时要注意学习,经过长期反复,以便恰如其分地吸取其精华,别除其糟粕。

探求識字教學的傳統特点

解放以后,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們在改进語文教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是,在语文教学的某些方面。也曾走过一些弯路,也还存在一些間題。研究这些问题,总结当前经验。探求。并批判地吸收我国的传统经验和外国的经验,就会使我們的工作得到更大的成就。

毛主席在1938年,就曾教导我們说:“学习我們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們学习的另一任务。我們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們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們是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們不应当割断历史。”(《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2页)

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們重讀了主席这些话,又重新受到深刻的教育。

语文是民族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我国語文教学有本富的传统遗产。语文教学必须民族化。外国经验必须与本国特点相结合。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来吸取外国经验。

这里试图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問题中,探求一下传统的特点。例如:识字教学問题,多读多练等教学原则問题。从模仿到创造等作文教学规律問題.对这些問题,都想抛砖引玉,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目的是希望同志們注意这些問题.探讨这些問题。

这里先谈我国识字教学的傅统特点。

如何使儿童在較短时间内,识较多的字,以使迅速掌握语文工具,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問题。

翻閱古今几种小学教材,可以看到一点:先认识比较大量的字词。然后进行閱读。讲读教学,这是汉字识字教学的特点之一,识字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客观形势所必需。时代在前进。这种需要越来越显著。请看下面的统计:

1952年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 共有生字320个。

这个数字,比起1951年各地区小学语文課本第一册的生字数来,超过了25-50%。比起解放前商务。中华,开明。世界等书局出版的各种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生字数来,则超过了40-50%。

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很惊人的。

我国现行小学语文課本第一册生字数是336。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十年制学校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一册生字数是431。

1959-1960年各地教学改革十年制学校试用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生字数,则更多。例如华北: 592;江苏: 847;四川870;湖北:933;广东1047;上海: 1191。

如果把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課本的生字合計起来,就得到如下的数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課本: 1335;1960年課本: 1614: 1961年(十年制)试用课本: 2100。

上海十年制试用本: 2230;江苏十年制试用本: 2531。

当然,试驗还不是结论。也决不是越多就越好。但是,可以看出识字量逐步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足以说明,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代要求迅速掌握語文工具,用它攻占科学堡垒。识字教学必须改进。解放以前那种“大狗叫,小狗跳”之类的课本。显然已不能适用了。

我国古代流行较广的识字課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交》,三种合計,用一年多的时間,共可识2307字。除掉其中的一些非常用字。大致可识2000字左右。

我国古代农村冬学读的“杂宇”等书,三个冬天差不多也可以识字1500-2000。记账,写文书,看一般杂书,足以应付了。

现在是社会主义时代。人們的見闻,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丰富。許多事情在几十年前还是神话。幻想,今天已是极为普通的常识了。这为儿童用較短时間識較多字词,迅速掌握語文工具,提供了实际的可能。輕驗证明,学龄儿童掌握口头语言和一定数量的常用字,是完全可能的。

如何更好地实现这种可能呢?

要总结经驗,特别是批判地吸收我国傅統的识字教学特点。

方块字有方块字的识字规律。不能生硬地搬用拼音文字的识字规律。

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识字教学有着丰富的遗产。但到了“五四”运动前后,发生了一个变化。

“五四”运动有其伟大的功绩。但当时一部分资产阶级学者所主张的”全盘西化”,对于我国过去的許多好东西也抹煞了。这也影响到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识字,语法等教学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拼弃了傅统的语文教材教法中应该吸取的营养。

这种片面性在全国解放以后,在一段时期內,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点下面还要談到。

所以,必须重视我們自己的,和我国古代的輕验。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批判地吸收古代的行之有效的輕驗,就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经验,找到我們自己的正确的道路。

博传统识字教材

我国在汉以前,识字先按六节(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轉注、假借)进行教学。周宣王时有《史记篇》,秦李斯作《仓领值》,汉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都是教儿童识字的书。章炳麟《论篇章》中说:“《急就》《三仓》,由章句以组成,由此上推《史记篇》以教学童,必为韵语,若《弟子规》之偷。...祥儿童記诵,本以皆于胜物为宜。古人教字,多用此体。”

上述诸篇,现存仅有《急就篇》,试看其中的片断:

邓万岁,泰妙房,郝利亲,冯汉强,

戴护载,景君明,童奉德,桓贤良,

任違时,侯仲郎,由广国,荣惠常,

乌承禄,令狐横,朱交便,孔何伤,

师猛虎,石敢当,……姓名讫.

请言物。

——这是关于姓氏的例。

稻黍秫稷粟麻秔,饼饵麦饭甘豆羹。

葵韭葱 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

芸蒜荠芥茱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

梨柿柰桃待露霜,枣杏瓜棣馓饴饧。

园菜果蓏助米粮。

——这是关于名物的例。

还有关于其他名物和史实方面的,不

以后。汉蔡 作《劝学篇》也是韵文。如:

木以繩直,金以淬钢,必须低露,就其锋芒。

明珠不螯,不发其光,宝玉不琢,不成理璋,

梁周兴词作《千字文》,宋王应麟作《三字经》,以及宋祥作者的《百家姓》三本,一般人都比较熟悉,不引了。

宋朝方逢辰作《名物蒙求》,全书二千二百二十七字,排列了天文、地理、人事、动植物.时令饮食、衣服器具等方面的字词。如关于“衣服”的一段有:

生民之初,未有衣服,或衣羽皮,或衣草木,

中古圣人,易以衣裳,由朴而文,由略而祥。

纨绔公子,锦幛豪家。楚客珠履,杨姨锦花。

夏而絺绤,冬而狐貉。昼日绣衣,香风罗幕。

蓑笠牧子,袯襫耕夫,卒岁无褐,平生无襦。

看来,这一识字課本,还是很有进步思想的。他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和劳动人民的衣服,明显地对比起来了。

明请以降,这种韵文的识字、常识等課本,盛行不衰。

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为了日常应用,在各时代。各地区,都流行一种民间的识字课本,就是“杂字”。“杂字”也都是韵文。例子很多,不举了。

从上面这一些例子,可以突出地看到:无论“官方"的或民間的识字课本。都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韵文。

所以是韵文,大概主要原因就是适合于儿童的兴趣,“诸于唇吻”,容易记诵。同时,也是学汉字的一个特点:先识一定数量的字词,然后再进行讲读。

三字经,四六句,五七言诗。都比较好记。

在延安时代,许多刚刚识字的“小鬼”背诵《反对自由主义》中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用如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等等,其熟练的程度。令人吃惊。

鲁迅也主张新诗要押大致的韵。否则,就不容易流行得开。

从前述举例可以看到。历来的识字課本,都以韵文为主。直到清朝末年以后,从日本学来了欧美拼音文字识字方法,才开始了以“人手足刀尺”之类的散文为主。当然,这些课本也有它們一定的进步意义。

全国解放后这个影响仍然很大。例如1952年的小学语文第一册,编者介绍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散文为主”。理由是:“肯定地說,散文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文体,而韵文的应用范围显然比较狭得多。肯定地說,散文的句子结构的方式和语文规律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而韵文的句子结构的方式和语文的规律都是比较特殊而且不常用的。"(见《人民教育》1952年9月号41页)

我們决不能忽视散文的重要性。上面引的两个“肯定地说”,也都是对的。散文在小学中,高年级,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应該重视也应该“为主”。但是,我們現在探求一下小学阶段識字教学的规律。到底怎样好?

如果承认集中识字的办法是正确的,我们就应该进一步研究。 在集中识字阶段,到底是以韵文为主好呢,还是以散文为主好?

韵文和散文在识字本中如何配合,在低.高年级各占多少比例,先后顺序和逐步过渡等問題,都是可以重新研究的問题。我认为在这些問题上,应該重視傳统经驗。

特别重视习字

传统识字经验特别重视字的音、形、义的特点。

古代经驗是先正音。从何着手?三字經,四六句,五七言诗等韵文。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熟读背诵。

古代经验对“形”十分重视。从何着手?多练习写字。大楷、小楷,在讀的同时,有空就练写。

年紀大些的同志可能記得小学生时代上“习字”课,抹一手黑墨的情景。

“习字”古称"书学”,有悠久的传统经验。

“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館,其师名曰书师。其书用《仓題》《凡将》《急就》《元尚》诸篇。其旨在使学童识字习字。……汉人就学,首学书法,其业成者,得试为史,……”——見王国维:《汉魏博士考》。

以上是汉朝的事。到了唐代,官学已很发达。国子监直属六学中,除“国子学”“太学”“四門学”外,还专門設了“律学”“书学”“算学”等三种学科。书学的内容是:“学书日纸一幅,間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仓》《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

宋朝除上述诸学外,又增设了“国学”“医学”等科。书学的内容是:“书学生习纂,隶,草三体,朗《说文》《字说》《尔雅》《大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

为什么学汉文这样重书学呢?我看,原因就在于汉字复杂难写。古代“书有八体”,有篆.隶,草书,其难不必说,就是现行的汉字,还是难写。难写就要多写。在实现拼音文字以前,这一条不能废止。目前中,小学生错别字多,原因之一,在于重视习字不够。铅笔毛笔倒不必争,总要把它重视起来。

解放后曾有一个时期,据说是学外国经驗,过分地强调“四会”。要求读,讲.写,用,同时并进。结果,分散了力量,影响了儿童对“习字”的练习。后来,有一些同志,又片面地不要求“四会",特别不要求学生写字。如对“第一课开学了”几字,连个“了”字也不要求写,只要求写一个“一”字。

两种偏向都忽视了“习字”。

古代經驗是先学读,紧跟着就练写。讀和写是并重的。忽视“习字”,就会带来学生识字不巩固,或不会写或錯别字多等等不良结果。

汉字的“习字”有它的规律。

笔画有“横、竖、点、撇、捺”,学生都容易理解記住。“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外而里”等等,学生也可以很快学会。但是.这须要教师的指导。

现在看来,“四会"在同时向学生提出,不一定完全妥当。首先应该会读,会写,一般也可以会讲。但有时,遇到比较抽象的字,也不必一律同时要求“三会”。至于“用”,能够同时会更好。不能时就可以放到下一步。

请朝王筠《教孟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如弟子规,則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

看来,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上谈了关于识字经验的几点意见,十分粗浅,也很不全面。但总算开了一个头。希望同志們批评指正,以后还想谈谈关于语文教学原则和作文教学的問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