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民族器乐副修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器乐 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方向 民族

【摘要】现阶段,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们要做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在高校的培养教学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就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来看,很多高校对于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和教育非常重视,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本文就院校民族器乐课程开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指出中国传统器乐教学能辅助非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的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进师范高校院校相关音乐教育建设,为中小学输送合格优秀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民族器乐;副修专业;教学;研究

一、教学背景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时光里,历经了各民族的分裂、融合、再分裂、又融合的起起伏伏,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敞开自己宽厚的臂膀,努力吸收从外国不断涌入的多种文化,用来补充壮大本国的文化体系,经过漫长的累积,最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中国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博大精深的传统,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此也就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具有精深、广博、悠久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发展,也有特定的规律。就是首先在保存自己本来的优秀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别的国家的文化精华来壮大本国的文化桥梁并加以延伸。自从20世纪开始,中国传统音乐的改革,面临着两种,不同的理念。一个是强调继承在前,发展在后;另一种理念强调只有打破自身的文化才能建立新的文化。这两种理念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论并一直在斗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下,欧洲的古典音乐,全面占据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艺术领域,大学校园也被所谓的“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所波及。从发展本国的传统音乐理念上来说,“不打破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这种理念一直占据了有利地位,倡导用外国的音乐理论知识来改变我国传统的音乐框架,不谈继承,只求创新,忽略了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研究、教育、演奏、创作等各个领域。其实我们并不是拒绝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素材,包括音乐、文学等等,需要正视的是,借鉴过来之后怎样正确地运用到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改革中来,要对传统音乐文化抱持着敬畏的态度,深入去研究它,学习它的理论,然后用借鉴过来的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

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全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国际音乐教育同时也在迅速发展,这样就促使中国的音乐教育需要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改革与探讨。同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一规章的出台,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包括了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器乐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教学现状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就是: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落后,让民族器乐教学工作者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民族器乐教学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知识财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民族器乐教学课程新体系的创造,是民族音乐教师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寄希望于未来,在研究探索,调节现代民族器乐“副修”教学课程的设置的同时,把握好这一前提,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跨学科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扩大现代电子技术应用,网络信息等方面的知识,为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人才的综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体系中,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也是必要的。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器乐教学中,这种综合知识学科的设置力度还不够,对于将来要从事民族器乐演奏和教学的人来说,没有讲解乐器演变历史,古诗词的内涵,甚至对于中国音乐传承关系也没有详细讲述的课程设置,这对于民族器樂专业全面、全方位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并且是沉重的打击。

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任务重点应是放在对将在中小学任教的音乐教师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优秀的音乐教师。器乐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民族器乐教学,能够让高校学生对民族器乐更加了解,并能改变部分音乐审美的理念,改善音乐文化与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几乎所有的开始音乐类专业的高校,甚至有些专科学校都增设了器乐专业,但是一些教师和学生对于学习器乐的重要性认知是不够的,还是认为声乐和钢琴是主要的,而器乐是次要的,不重要。但恰恰是这不重要的器乐课,让很多学生在就业时多了一个有力的筹码。而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的今天,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将会逐渐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主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其他文化上”。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使学生不能适应目前多元化音乐教育在高校的实施,这会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要培养个性化的人才首先需要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必须改革。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依赖计算机读等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方式已经使大学课堂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慢慢走向了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还有经过权威的医学机构、哲学心理学的权威专家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培养学生要做到个性发展和差异性发展。这是基本前提,这就要求学校要创造出适合这种教育方式的环境氛围。

高校器乐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精湛的演奏技艺,而是想通过对一门乐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比如很好地健康的心理素质、高雅的艺术情操等等,还能具备一定的器乐教学的能力和指导课内外演出活动的能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走上讲台。

我们要紧紧抓住一个中心环节就是素质教育,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育目标等特点,让学生能直接地参与到其中来,掌握民族器乐“副修”学习的规律,熟悉民族器乐“副修”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体会民族器乐学习的乐趣,相辅相成的是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全面的发展,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现在,有很多的高校选修课的设置,把器乐教学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能够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教学的方法从以前单纯地训练技巧变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向学生传授技艺变成学生与老师一起探讨研究,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改变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毕业生的成绩和个人素质来看,师范专业毕业的师范生比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课堂的教学,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很好地驾驭,能更快的适应中小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音乐的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是音乐院校。而高校音乐教育,民族器乐教学的具体实施,主要是以课堂集中授课形式来体现,课程设置,有被忽视的倾向。鉴于目前的形势,民族器乐“副修”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现代的教学体系,民族器乐“副修”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虽然近几年音教系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在民族器乐“副修”课程方面,专业的理论研究文章缺乏。

总之,艺术院校,在民族器乐“副修”器乐教学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自身的特点, 站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要融入国际理解教育,体现出高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学术研究、教学以及现代社会需求都适应的综合型音乐人才。

三、发展前景

21世纪是高新技术占主导的时代。新的发明创造,高科技产品逐渐渗透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必然会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冲击,民族器乐教学,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一个分支,也必然会受到波及。近50年,中国的民族器乐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还没有完成,冷静分析、客观检讨民族器乐自身的发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电子时代,以幻灯片、录像、电视、计算机、广播、录音等现代化视听工具为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向还保持着传统教学方式的民族器乐教学提出了挑战。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民族器乐的传承方式还是没有改变,主要还是靠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自21世纪初以来,由于引进了西方新的音乐教育模式,我们的民族器乐教学突破了传统音乐的限制,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的演绎手法融合在一起,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在民族器乐教学要求断提高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例如每件传统乐器都是单一声部发声,但是新型乐队的要求是多件相同乐器利用不同声部发声,这就需要每件乐器的演奏者按照新的演奏方法来进行合作,同时还需要运用到和声和复调的技术,这种新型音乐作品给传统的音乐作品带来了相当大的打击,在这个时候,新型的器乐作品能否全面的表达、反映人类的感情世界,能否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传统的器乐作品能否登上更高层次的音乐殿堂,现在的高校教育方式能否培养出一流的音乐人才,他们能不能创做出风格各异、技法丰富的音乐作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培养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是民族器乐副修教学的最终目的。从民族器乐教学的视角看来,不能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因为一模一样的,没有独特个性的人才,其实就不能称之为人才,只能是工业化生产标准下的工艺品,完全缺乏个性。所以教育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必须能让文化背景不同、风格迥异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

个性化教学在20世纪虽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有差强人意的地方。为了让学生可以自由发展,放慢了学习的节奏,采取了放任目标的教学态度,这样对有些没有学习自主性的人来说,再想取得好的成绩是完全不可能的。这种课程的设计者们根本就是没有从实际出发去考虑问题,这种不合常理的个性化教学让大多数学生和老师们有颇多微词。表现在:其一教学目标不合理地个性化教学把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变得越来越窄。学校忽视情感方面的人文关怀,只是把重点着眼在知识技能的培训上,现在的民族器乐教学正好是这方面的表现。教师毫无新意的讲解乐理知识和演示弹奏技巧,学生完全没有学习自主性,被动地吸收、模仿、机械的记忆。其二教学活动有的学生习惯于从书籍和媒体中吸收知识和汲取营养,还有一些学生则习惯于通过自己的个人爱好,选择一些欣赏的曲目,经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知识。相反地有的教学活动并不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或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来改变教学方式的,都是一成不变的采用僵化的形式,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根据环境改变同时改变活动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这种这种强行的整齐统一的现象,在民族器乐教学中不占少数。学生们陷入到了枯燥无味的技术练习,知识系统记忆烦琐的泥沼中无法自拔,逐渐地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沮丧的心里,会丧失对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会阻碍人才的培养,造成人才流失。

总之,世界上存在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文化修养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每一个优秀的民族,都能以卓越的智慧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中国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农耕产生了稳定、从容的古琴艺术,创造了焚香抚琴的高雅境界;游牧民族创造了携带方便,演奏条件简单的胡琴等等,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地交流,这样才能使其焕发生机,这样是符合创新精神的。创新精神的另一种表现是能把外国的优秀作品通过一些手段改编成为可以用我们的民族乐器来演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这样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这样就能使民族器乐在演奏曲目和演出数量上越来越丰富,同时可以全面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通过吸收国外器乐创造出来的经验,丰富了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艺术表现力,增进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对提升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如今的民族器乐教学,必须在手段、方法、内容等方面抛弃掉单一的教学模式,吸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或者同一種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开放艺术视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艺术潜能才能爆发出来。

作者简介:冯卉,职称:讲师,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