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着眼学生需求,注重循序渐进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循序渐进 着眼 注重 需求 学生

摘 要:赵新、李英等主编的《阶梯汉语·中级精读》精选语料内容,适应学生口味,具有实用性、趣味性、通用性和持久性;改写语料文字,控制生词数量,对教材使用者的语言技能进行了明确的量化定位,限制课文长度,使之逐册增加,用中级词和常用词语替换超等级词和超纲词,提高生词重现率;练习目的明确,训练形式丰富,练习覆盖全部教学内容,练习能够满足训练需要。了解学生需求是该教材编得比较好的内在依据。

关键词:汉语 中级 精读 分析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对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学习者的意见普遍集中在下列两条:一是教材内容枯燥,二是词汇太多,这实为教材的两大致命伤(赵金铭 1998)。赵新、李英等主编,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阶梯汉语·中级精读》1~4册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比较好地克服了上述两大弊端(该书是周小兵主编的丛书《阶梯汉语》之一,以下简称《阶梯》)。除此之外,该教材还在其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精选语料内容,适应学生口味

课文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至关重要。一本教材能否受到学习者的欢迎,课文的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阶梯》特别重视主课文内容的选择。在这方面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具有实用性。课文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鲜语料为主,以现代中国的内容为主,同时也有反映中国古代和外国的内容,学了这些课文,可以使汉语学习者了解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方方面面。

(二)具有趣味性。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或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或是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或是奇闻趣事,或是浪漫的幻想;语言形式丰富多彩:或幽默诙谐,或庄重严肃,或轻松自然,或富于哲理。

(三)具有通用性。过去的教材,所选课文的题材和体裁比较单一,题材多限于中国文学、文化方面,体裁也基本上是小说和叙事性散文。《阶梯》的课文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生活、人生家庭、婚姻爱情、人际交往、民族风情、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环境保护等;体裁多样,有通讯报道、散文随笔、杂文小品、诗歌小说、科技论文、科学幻想等,满足了更多学习者的需求,扩大了教材的使用范围。

(四)具有持久性。在选材上,《阶梯》注意尽量减少时限性强的语料,所选用的话题和语料一般都具有永久性,不会在短期内过时,增强了教材的生命力。

在上述几个特点中最突出的当属通用性。以第一册为例,全册共12课,第8课《春天的感觉》是描述北京、南京和广州三地的人对春天的不同感觉,从而向学习者宣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春色,不同的春色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第10课《汉民族的红色文化》,列举汉民族红色文化的种种象征意义,从而说明“红色”在汉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同时代,“红色”的象征意义也有所变化;第12课《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分别介绍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含义。除了上述3课跟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之外,其余9课的内容都是全世界通用的,有任何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课文的内容都可接受。即便是上述3篇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章,也都很具实用性、持久性、知识性。并且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切合学习者是外国人、成年人、有中等以上文化的人这些根本特点,没有居高临下的宣传,更没有强加于人的说教,避免了不应有的误解。

第二语言教材是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教材,已经成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教材的这一属性,要求在教材的编写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教育传统、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等。此外,第二语言教材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教材也还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国际性,即人类共有的思想感情、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以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阶梯》是采取了汉语本位论,但没有把中国文化本体论渗入其中,一味弘扬中华文化。外国人学汉语,大多带有工具性的目的,不一定非要认同中国文化。因此,语言教材应多考虑人们的文化通感,要让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感受到人文性。“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英语必须学习英美人的文化,教学内容必须选择地道的英美文化,盲目反对地方文化和第三国文化在教学中的出现。这种现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批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世界的文化交流也应该是多向的。”(余谓深、王蔷,1997)在使汉语尽快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英语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深吸取。

二、改写语料文字,控制生词数量

有的精读汉语教材词汇量很大,结果在实际教学中事与愿违,因词汇数量过大,且重现率低,一些词实用价值不大,词汇教学出现“夹生饭”现象,学生感到负担过重。

为了控制生词数量和等级,《阶梯》所选课文全部经过了认真改写,做到了内容科学清晰,语言准确规范,结构紧凑合理,并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来控制生词的数量和等级,确定语法项目的分布,从而确保教材的中级水平,并注意生词保持一定的重现率。教材改写实际上主要做了四项工作:

(一)对教材使用者的语言技能进行了明确的量化定位,《阶梯》的前言中说:“本教材是为在全日制学校学过一年(约800学时)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编写的中级精读教程。学过《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的初级词(2399个),汉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三级(即初等C级)的外国人也适用。”

(二)限制课文长度,使课文长度逐册增加:一册约为800~1400字,二册约为1000~1400字,三册约为1200~1700字,四册约为1400~2000字。副课文和主课文在内容上有关联,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三)用中级词和常用词语替换超等级词和超纲词。以第三册第三课《关于植物的新发现》为例。这篇2002年2月2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同名文章,原文2469字,经过改写,全文字数减到了1600字以下。课文字数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词的数量。如第三册第9课《城市的性格魅力》根据《读者》1994年第4期的同名文章改写。

原文为:(加着重号的词语为超纲词)

北京最大气。在北京出头难,因为人才太多了,个个都是精英,所谓“居长安大不易”。

上海最奢华。如果考虑到中国大部分戏剧艺术都诞生在上海的话,你会意识到这是一种已经养成的传统,它是由奢侈品、舶来品促成的。跟古代的长安类似。

改写为:

北京最有气势。古老的故宫,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处处显示出北京这座大都市的辉煌和壮丽。然而,居住在北京,要想超出别人实在太难,因为人才太多了,个个都很优秀。

上海最繁华。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大上海一向有“不夜城”之称,向来是奢侈品、外来品和漂亮时装最多的地方。只要去南京路看一看,你就会对“繁华”二字有深刻的理解。

加着重号的词语为本课生词(除“辉煌、繁华”外,均为中级词),而“气势、壮丽、雄伟、宽阔、显示、优秀、奢侈、一向”等词语是前面课文中的生词,在此重现。这么一改,减少了超纲词,增加了中级词,并重现了前面的生词,另外,语句也通俗、容易理解了。

(四)提高生词重现率。《阶梯》开辟了重现生词的多种途径:本课的主课文中重现;副课文中重现;重点词语、语法注释中重现;练习中重现;后续课文中重现。为了提高生词重现率,每一课的主课文和副课文所用的语料内容都是相当接近的,如主课文《西方人眼里的中医中药》,配以副课文《中国的传统医学》,主课文《关于植物的新发现》配以副课文《动植物的节能本领》,这样的安排就可以让比较多的词得以重现。当然,改写语料除了去掉超等级词语外,《阶梯》的编者还想法剔除了超纲的语法项目。

《阶梯》通过依照词汇大纲,严格控制生词数量和等级,整套教材总体生词平均每课50个之内,逐册增加:第一册每课平均45个,第二册平均48个,第三册平均50个,第四册平均50个;生词以中级词为主,其中一二册中级词约为85%,高级词和超纲词控制在15%以内;三四册中级词约80%,高级词和超纲词控制在20%以内。整套教材共收中级词1810个,约占《词汇教学大纲》中级词总数的64%。

一篇精读课文生词控制在怎样的水平合适呢?“如果一篇1500字左右的课文生词量超过70个,语言难点和内容难点超过15个的话,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负担过重,其学习兴趣会减弱。据专家测算,一篇1500字左右的文章,其理想的生词量应为40个,理想的语言难点和内容难点不应超过10个。”(周雪林,1996)另外,根据中山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对中级精读课生词量的调查,有43%的学生认为40~50个最好,38%的学生认为30~40个最好,17%的学生认为50~60最好。根据教材的层次性,中级精读教材生词等级的控制应该有一个梯度:中级词至少占70%~80%,高级词+超纲词至多占20%~30%之间,其中超纲词应控制在10%以内。另外,精读教材承担着扩充生词量的主要任务。作为使用一学年的中级精读教材,所使用的中级词语至少应当占中级词语总量(2850个)的60%,即1710个,其余的应由其他中级教材(阅读、听力、口语等)承担。否则,就无法完成中级阶段词汇的教学任务。从以上分析来看,《阶梯》生词数量和等级的控制还都是比较合理的。附带说一下,《阶梯》对语料文字的改写不仅注重控制生词,而且还注意控制语法项目,限于篇幅,本文对后者就只能暂付阙如了。

三、练习目的明确,训练形式丰富

我们在从事对外汉语精读教学过程中,对许多精读教材练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深有感触。练习目的性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注意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的结合;有的教材较注重词语使用的练习,但对句式、语段的练习重视不够;有的教材只有语言知识的练习,缺少言语技能的训练,没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忽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写作量少且设计得不好,多是单一的命题作文,缺少具体明确的指引,学生不知从哪里下手,不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阶梯》可以说比较好地克服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练习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学生做完了练习,做对了练习,就基本上掌握了本课所学的内容。以第一册第2课为例,生词表中列了43个词语,有9个为超纲词,在练习中没有出现。34个未超纲词,有30个出现在练习中,占未超纲词语的88%。10个重点词语在练习中,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复习和运用。9个语法注释点除一个超纲外,其余8个均在练习中得到了不同形式的体现。有的精读教材注释点在练习中没有针对性练习,致使注释点与生词、练习之间脱节,不利于学习和巩固。《阶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练习兼顾到了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练习方式灵活多变。《阶梯》的编者主要是从语言学习的特点出发,从目的上将练习分为两类:理解记忆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从语言要素上将练习分为:语音练习、词语练习、汉字练习、句式练习、写作练习、说话练习(复述课文或副课文;讨论课文提出的问题);练习的形式每课至少包括10种,如“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给括号里的词语选择合适的位置”“选词填空”“同义词填空”“用括号里的词语回答问题”“用括号里词语完成句子”“综合填空”“谈谈你们国家这类事情怎样”“根据下面的问题写相应的文章”等等。

(三)练习量足,能够满足训练需要。在教材中,课文仅仅提供必要的语言内容,靠大量的练习,才能把这基本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以第一册第二课为例,重点词和不超纲的语法注释点都在练习中反复出现。如重点词“交往”就以“同义词填空”和“用括号里的词语回答问题”的形式练习了4次,语法注释点“既然”则以“给括号里的词语选择合适的位置”“完成下列句子”“用括号里的词改写句子”等形式练习了4次。每课的练习题至少有10个,除写作练习外,其他的每个练习均包括至少10个小题。现在大家都主张教材要增大练习量。这个量如何控制,也难以量化。练习要达到教师认为“好用”,即可组织教学;学生“爱用”,做完教材中的练习,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这个量就是合适的。实践证明,《阶梯》的练习量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四)练习编排合理,循序渐进。教材按照“理解、模仿、记忆、巩固、交际”的原则编排,理解记忆型练习在先,交际型练习(回答问题、讨论、写作、复述)在后,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四册的练习难度依次递增,这是以往的教材没有注意的。如“给括号里的词语选择合适的位置”这种题,1~2册一般是出现ABCD四个位置,3~4册不出现ABCD,难度增大:

无论A在什么B地方,我们C都应该搞好D关系。(人际)

这个项目已经做完了,他正准备下一个项目。(着手)

综合填空题也是如此,前面2册的有ABCD四个选择项,后面2册的没有选择项。又如选择填空题,先是等额填空(词语的数量和句子的数量对等),然后是差额填空(词语的数量和句子的数量不对等),逐渐加大难度;作文的要求由低到高,先是改写,后是用所给的词语写命题作文,再后来是自由发挥,这样稳扎稳打,逐步提高。

写作练习在《阶梯》中不是很多,但是设计得比较好,不是单一的命题作文,而是有具体明确的指引,如第一册第1课的写作练习为“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改写成100~200字短文;第二课的写作练习则为“把课文改写成200~300字短文,用上下列词语”,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从哪里下手,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了解学生需求是编好一部教材的内在依据

上面谈了《阶梯》三方面的突出特点,那么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了下面的事实:《阶梯》的编者在编写之前针对中级精读课及精读教材的有关问题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四个中级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他们进行调查的目的是:

(一)了解学习者对课文内容、长度、每课生词数量、注释语言、练习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作为选择语料、确定课文长度、生词数量,确定生词释义语言及练习内容的依据。课文内容、长度、每课生词数量、注释语言、练习的内容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教材的质量,教学大纲没有具体规定,各家操作不一,缺少科学的依据,他们试图从学习者那里寻找依据。

(二)了解学习者对精读课的需求和期待,了解中级阶段学习的难点,作为确定精读课课型特点的依据,以此来设计教材的体例、确定教材的侧重点。

例如上文说的每课生词数量的确定就主要参照了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此外,如“课文的长度、生词的解释语言、课文的内容、精读课的练习类别、精读课文哪方面是最重要的”等等事关教材编写的原则问题,都从学生的问卷那里得到了比较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以往的教材在前期准备过程中主要根据如何教来设计编写方案,今后的教材编写,应从侧重于如何教转向更多地考虑学习者如何学。因此,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就成为评估教材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就是说,对即将使用该教材的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就成为制定教材编写蓝图的首要工作。除了对学习者的一般情况了解外,在编教材之前,还应对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等有初步的调查和了解。根据对教学对象的需求分析,结合教学大纲所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环境和学制、学时等诸多因素,确定教材编写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这样,在编教材时才能有的放矢。在美国,需求分析早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一年四个学期,每学期10周,到第8、9周时,老师把调查表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对各门课程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说《阶梯》之所以拥有以上诸多优点,根源就在于它是一套适应学生需求的对外汉语教材。

当然,任何一本对外汉语教材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阶梯》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此书有两个缺点,其一,该书第一册的难度与初级的精读之间跳跃较大,学生学完了初级精读之后,再学这套中级教材,难度较大,也就是说《阶梯》精读的初级和精读衔接不太好。其二,该书同义词辨析的内容安排得比较多,教和学的难度都比较大。但是,瑕不掩瑜,总体来看,《阶梯》仍然是一部很实用的对外汉语教材。

参考文献:

[1]黎天睦.现代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2]刘润清,吴一安,俞涓.高校英语本科教育抽样调查报告(四)[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3).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4]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赵新,李英.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分析与思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7]周小兵,赵新.中级汉语精读教材的现状分析及新型教材的编写[J].汉语学习,1999,(1).

[8]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外语界,1996,(2).

(张建平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 037009;于锦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210044)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