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庆市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重庆市 保税 港区 协同 新区

【摘要】 重庆市两江新区的成立,是中央在新时期扩大内需的战略转移。本文根据重庆市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应用协同学相关理论,提出了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分为四个演进阶段:孕育阶段,突变阶段,快速增长阶段,过渡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特征及发展重点。

【关键词】 两江新区 保税港区 协同效应 发展模式

2008年11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重庆市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是我国唯一的内陆保税港区,也是唯一的集“空港+水港”为一体的保税港区,即拥有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保税港区和以寸滩港为核心的水港保税港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6月18日,国务院又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了重庆市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也被划入其辖区内,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新区。这对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两江新区则是增长极中的增长极,是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中的“新引擎”、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然而,机遇到来的同时,总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两江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如何积极地发挥保税港区在两江新区中的功能作用,都是面临着的重要课题。

一、探索保税港区与两江新区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协同学由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协同学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规律和特征,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断科学。它研究系统中子系统之间怎样合作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即“自组织”,既处理确定问题又处理随机过程。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是我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标志和典范,其各项优惠政策辐射整个大西南,将带动西南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方面,保税港区以其“境内关外”的特征,极具吸引力的保税优惠政策,可以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形成和集聚,实现传统工业的优化和升级,增强两江新区的软实力;另一方面,由于两江新区与保税港区具有在地理位置上的包含关系,管理层次上的从属关系,两者具有经济发展中的协同关系。

两江新区分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都市综合功能区三大板块,并由此形成了十大功能区,这样可以将两江新区看成是一个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开放式系统,将各功能区作为相对独立,具有自主、自治、自利能力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能相互“默契”地取长补短,协同作用,实现共同的最终任务,使得两江新区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则是两江新区这个开放式系统中一个发挥独特功效的子系统,是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利用协同学相关理论研究两者的协同发展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协同理论,还可以为解决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的实际发展问题提供借鉴,明确两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特征、发展重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为实现该协同发展模式的具体途径。

二、两江新区与保税港区发展的协同效应

两江新区与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经济发展,对重庆作为西部增长极极核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的协同效应突显出来,主要体现为正反馈效应和多方面的协同效应。

1、正反馈效应

两江新区与保税港区的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循环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两江新区直接为保税港区的港口物流、加工贸易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两江新区的经济越发达,发展规模越壮大和成熟,可以发挥区域集聚效应,为保税港区引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并进一步扩大其业务量,为保税港区的各项功能功效的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伴随着保税港区发展的渐入正轨,各项功能的全面实现,两江新区的开放程度变大,在信息交流、技术引进等方面更加便利,物流成本、资金时间成本全面降低,效率提高,而且保税港区内致力于发展的物流业、会展商贸业、出口加工业,有助于完善两江新区内其他产业的各级产业链,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使得两江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形成的增强回路,可称之为两区协同发展的正反馈机制,这样形成的协同效应是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2、多方面的协同效应

无论是两江新区还是保税港区,其发展都包括很多内容,两者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征,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交互作用,在产业集聚、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等路径上形成了多方面的协同效应。

(1)在产业集聚方面,除了保税港区的物流业、会展商贸业、出口加工业以外,两江新区还有汽车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他产业。两区的产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实际上也形成正反馈机制,保税港区内产业规模越大,发展越成熟,相应地两江新区的各项配套软实力也越强,成本优势也越明显,为其他各产业的高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反过来随着两江新区内其他产业实力的不断增强,集聚效应的越来越明显,也将带动保税港区内各种产业向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

(2)在政策制度方面,首先,保税港区是隶属于两江新区的,所以两江新区的三大优惠政策在保税港区内都适用;其次,保税港区具有税收、外汇、补贴、结算等方面的各项保税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充分地激发区内企业的发展活力,而且其特定的监管方式使得两江新区内的企业可以充分拓展外向型经济业务,扩大了两江新区内企业的市场空间,还有利于两江新区内实力较强的企业“走出去”。

(3)在管理体制方面,由于处于的发展阶段不同,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调节力量是变化的,只有设立合理的行政组织形式,处理好各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使两江新区高效地运转起来,提高办事效率,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企业入驻,一旦区域集群形成,其辐射效应也会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这三个方面的协同作用对于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各自的发展以及整体上的功能整合、资源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

三、两江新区与保税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探索

两江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协同发展历程也是这两个系统通过相互影响,朝更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彼此和谐一致的良性循环态势的演进过程。根据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两江新区的实际条件、发展基础、长期规划,结合自组织和协同学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两者的协同发展演进模式,主要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孕育阶段:2010—2012年

此阶段为两区协同效应产生的孕育阶段,准备阶段或萌芽阶段,是协同发展演进最艰难、最关键的时期。虽然两江新区内原有的重工业基础雄厚,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各产业没有形成相对较长且高效的产业链,需要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以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巩固两江新区的优势;此外新型的电子信息、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是没有发展基础,需要从无到有开始积累。此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初步的导向性的产业布局。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导力量,通过优惠政策和宏观调控,吸引各类大型企业或组织进入两江新区发展,吸引社会各路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涌入开发区进行前期建设,以形成规模经济。由于各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政府在政策制度的制定实施、管理体制的确定和运行也处于探索阶段,两区的交互作用还比较小,经济发展未步入正轨,处于硬件设施组建阶段。基本没有形成正反馈协同效应。

2、突变阶段:2012—2015年

此阶段,两江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将进行两江新区的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完成重大工业产业的布局,而保税港区也将在这个阶段完成开发建设,完全投入使用,七大功能全面实现,各种硬件资源基本到位。由于依靠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共同力量,更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和组织相继入驻,核心产业稳步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发挥,保税港区的物流业、会展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两江新区内的其他产业,如制造业、装备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在产业协同方面形成了初步的正反馈作用。但由于这一时期经济的急速发展,区内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信息交流、资源配置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等问题,导致产业间的协同效应无法充分施展,甚至影响到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应当注意引导,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此阶段的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已逐步完善,并实施到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支撑和引导作用,两区的政策叠加协同作用开始展现。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也顺应经济发展规模,行政管理组织形式开始呈现分权化和扁平化。

3、快速增长阶段:2015—2020年

快速增长阶段为两区协同发展效应的完全展现阶段,协同效应以递增的速度呈现出来,成为两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两区的经济稳步发展,两江新区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我国内陆开放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区,保税港区也趋于实现“一中心两门户三基地”的发展目标。此阶段,两江新区的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等各类环境逐步完善,开发管理和服务构架已经形成,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产业结构体系或产业集聚基本形成,保税港区发展完全走入正轨,空港联运模式运营成熟,并实现与公路、铁路的联运,物流业发展系统化、网络化,而金融商务中心、会展中心等功能与其他产业的发展配合默契,相互促进。政府行政干预退居为辅助作用,部分优惠政策已不再有效,主要是成熟起来的市场调节在发挥引导调节作用。管理体制主要以分权化为指导思想,各系统本着自主、自治、合作的思想进行协同发展。两区的正反馈协同效应和多方面协同效应完全发挥,两区的协同演进步入正规期,协同效应高速增长。

4、过渡阶段:2020年以后

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积累和发展,两江新区和保税港区的发展势态强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资源利用情况良好,往后的这个阶段是两区发展的成熟时期,经济将继续增长,但是增速变缓,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会逐步达到顶峰,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过渡时期。由于政府的干预逐步淡化,甚至完全转由市场来进行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等,而且区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发展饱和过后便无法再容下更多的外来企业,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而且除了保税港区固有的特殊优惠政策外,很多关于土地、投资融资方面的政策都已失效,再者,其他城市或地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也会与两江新区对外部资源进行竞争。因此,区内的人力资源、资金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所以确定发展重点,发挥自身优势,或是标新立异,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是这一时期要处理的难题。

(注: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重庆市两江新区、保税港区发展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大进: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 李红彤:加快重庆保税港区综合交通发展的战略构想[J].区域交通,2009(5).

[3] 刘再辉:重庆发展内陆保税港区的战略意义与法律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

[4] 徐建军:重庆设立保税港区的战略意义及对策建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5] 陈万志:重庆打造两江新区的体制问题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2).

[6] 范琨:重庆两江新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创建设想[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6).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