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索中前行中药材病害研究概况与思考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病害 中药材 前行 概况 探索

摘要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的特色,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务院颁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中药材首次被确立为我国的战略性资源。大量的中药材在田间生产及加工贮藏过程中存在病害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药用植物病害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在2000年之前,由于中药行业整体不受重视,研究的药材及其病害种类均极为有限,发表的研究论文很少。近10年来,随着中药在国内外的认可度提升和需求量增加,中药材栽培种类和面积急速扩大,病害研究的队伍和研究水平均有所增强。在研究方向和内容上主要集中在病原鉴定和防治技术方面,研究思路延续植物病理学的一般规律,针对药用植物特色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总结了近20年以来我国中药材病害的研究概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人力不足和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针对中药材病害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行业的需求,重点加强病害与中药材质量与安全性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加快先进技术的引入,提高研究效率和深度,为中药材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

中药材; 病害; 研究现状; 质量与安全; 策略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的特色,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范围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中药保健品和食品以及日化用品市场也日益繁荣,随之而来的是对中药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在中药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濒危物种增加的现状下,野生转为栽培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中药材的栽培面积已由本世纪初的4万hm2增加到12万hm2,实现人工栽培的中药材种类已达到200余种,提供了中药市场70%左右的供应量[1]。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虽然部分缓解了药材需求紧张的问题,但大面积集中生产的方式导致田间病害发生和传播蔓延的加剧,已成为我国各中药材产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2];另一方面,采收加工后的药材由于贮藏条件简陋,霉变现象亦十分普遍,由此导致的真菌毒素污染现象成为影响中药安全的重大隐患[3]。

药用植物与一般农作物不同,是以其次生代谢产物作为应用基础的植物类群,对其病害的研究除了遵从一般的基本研究规律之外,还应针对其生产及应用方式的特殊性开展研究。本文首先对我国近20年来药用植物病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调研,从药用植物病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总结病害发生特点,分析现有研究及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给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旨在为探讨中药材病害的研究重点,提高研究水平,指导生产实践,实现中药材高产、高效、优质生产的目标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我国中药材病害研究现状

1.1 中药材病害的调查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广东、辽宁、安徽、云南、山西、贵州、四川、广西、甘肃、浙江等中药材生产大省陆续开展了野生及栽培药用植物病害的广泛调查工作,对当地发生病害的药材及病原种类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中间发现了大量病原的新记录种以及新寄主,总体上真菌病害占中药材病害的绝大多数(表1)。2000年之后,对病害的调查则更多关注省内的道地药材和大宗栽培药材,如甘肃和宁夏的甘草产区对甘草病害的系统调查[2021]。在病原鉴定的基础上,对某一类病害的危害情况进行了集中调研,如王艳等[15]报道了锈病在甘肃省14种药材上的发生情况,以及受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危害的25种药材[1617],这些工作为了解病原的寄主范围、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奠定了基础。

1.2 中药材病害研究回顾

国家科技部于1998年制定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并于1999年列入“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予以启动实施,中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由于中药材种植面积和种类迅速增加,栽培中的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成为影响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规范化生产中的难点—病害研究开始受到重视。科技部“十五”期间(2003年)首次设立了“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重点项目,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材病虫害的研究工作。此后,包括农业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在内的研究人员逐渐参与到中药材病害的研究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我们利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1996-2015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药用植物+病害”,“中草药+病害”,“中药材+病害”分别进行主题检索,同时选出人参、西洋参、三七、白术、地黄、黄芪、党参、半夏、当归、丹参、甘草、石斛等12种人工栽培面积大且病害严重的大宗药材,采用“药材名称+病害”并列进行主题检索,剔除重复及综述性文章,共得到448篇中药材病害相关文献,分别按照发表时间、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从历年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年发表文章数量总体上呈逐年增加趋势,前10年的文章总数不超过88篇,2005年之后数量明显增加,2006-2015年总数增至360篇(图1)。

按照病原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土壤生态学、病害对药材品质影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及综合防治8个研究方向划分,对得到的521个(同一篇文献包括两方面内容的分别统计)统计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其中病原学研究所占比重最高,达41%,其次为农业及综合防治,占20%,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分别占15%、12%,其他研究方向均低于5%,其中,病害对药材品质的影响文章量最少,仅为1%(图2)。

如果将病原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土壤生态学、病害对品质的影响归属于基础性研究,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及综合防治归属于防治技术分别进行统计,发现两方面的文献总体上均呈增加的趋势。以2005年为界,之前偏重于防治技术研究,之后基础性研究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图3),研究的深度有所提高。

继续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论文分为实验室阶段和田间应用阶段,则比值分别为41∶49、58∶12,化学防治实验室阶段和田间应用阶段基本持平,而生物防治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