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比较研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对外贸易 效应 中国制造业 就业 研究

【摘 要】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总体上对我国就业有积极的影响,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贡献占90%以上。但是,在全球产业链环境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新型贸易行业和转变贸易方式刻不容缓。

【关键词】制造业;对外贸易;就业;投入产出表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管理经验,形成了一批产能居世界前列的优势产业,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一些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对外贸易转型政策,优化就业结构提供对策建议。

二、理论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如果资源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重新配置,即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则该国就能在贸易中获利,而且资源配置也更高效。这种比较利益理论建立在各国现有的资源禀赋以及产品特性差异的基础上,主张进口减少就业,出口增加就业。尽管如此,传统贸易理论并不能很好的地解释贸易的就业效应,因为它不仅没有考虑到外国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也忽略了中间产品贸易和离岸外包服务带来的影响,而这可能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更重要的影响。Hoekman 和 Winters (2005)指出,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本国的劳动力市场体制,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以及社会政策和部门间要素的流动性。

国外许多学者都对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如Krueger(1981)认为贸易对就业有显著的、积极的拉动效应,发展贸易是拉动国内就业的重要途径。但Stallings和Peres(2000)对此却有不同看法,认为对外贸易并不一定会有效拉动国内就业。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出口导向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但是实际结果并不理想——经济增长缓慢,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都没有得到明显提升。Hasan(2001)搜集了48个发展中国家面板数据,对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都会对就业产生显著影响,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影响效果的大小取决于一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换言之,如果一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较强,那么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于就业的影响较大。Marjit 和Beladi(2005)应用标准的Harris-Todaro模型,假设劳动力生产要素在农村正规和非正规经济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资本生产要素在城镇正规和非正规经济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在这种结构之下,为了保护正规经济部门而设立的关税会增加总体失业,而贸易自由政策可以拉动就业并且使工资保持在合理水平。Lurweg等人(2010)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德国进行了分析,发现贸易对各国的就业效应均显著为正,其中以制造业最为显著。

国内关于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较多。其中,杨晶和张建华(2008)发现贸易会增加出口部门就业,抑制进口部门的就业;不同类型进口商品的就业效应也不一样,消费品进口会抑制就业,但是资本品进口会拉动就业。喻美辞(2008)不仅从整体上估计了工业品进出口对工业行业总体就业的影响,而且分部门检验了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工业品进口会减少劳动力需求,工业品出口能够促进就业,工业品进出口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周申和杨传伟(2006)运用投入产出法,从产业差异角度研究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并得出不同贸易伙伴国对我国就业影响的产业差异。陈昊(2011)利用中国1997—2009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从出口、进口、贸易顺差三个层面考察了对外贸易对中国城镇就业水平当期和滞后调整的影响,发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抵消效应依然明显,且存在时滞摩擦。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认为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是显著的,但发挥促进或者抑制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细分产业的贸易就业效应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的产业差异,从细分产业角度探讨贸易就业效应要比从总量探讨贸易就业效应更为科学。当前,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各行业的贸易乘数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少,我们将利用中国12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其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

三、模型和数据

1、模型

本文借鉴Lurweg等人(2010)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来研究12个细分行业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投入产出分析法不仅考虑各行业的中间投入包含了进口的中间产品,而且能够更全面地分析贸易通过一个行业作用引发的对其他行业的间接影响。首先给出以下方程式:

这里,为里昂惕夫逆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该矩阵的每一元素代表行业j每生产一单位的最终需求品,需要i行业直接和间接多少单位作为中间投入。LC是一个对角矩阵,劳动力系数为其对角元素,反应了每单位的产出需要多少劳动力的投入,计算公式为:年末就业人数/每年产出。用这个矩阵与里昂惕夫逆矩阵相乘得到矩阵中的每一元素表示如果j行业增加一单位的最终产出需要i行业增加劳动投入的数量,那么第一列的元素和表示行业j增加一单位的最终产出,所有行业需要投入的直接和间接劳动力总和,即行业j增加一单位的最终产出所能创造的就业量。

TM为行向量,其元素为每个行业的净出口额,用其与矩阵相乘得到一行多列的矩阵:

其中,第一列的元素和表示行业1的净出口在整个经济体中所创造的总工作岗位,即行业1的净出口促进的就业量。

2、数据来源

计算直接消耗矩阵需采用2002年、2005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公式中涉及的就业情况采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按行业细分的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数。贸易数据采用HS二位码产品分类将各产品先归类到相应行业。由于产品界定上的困难,对于个别产业进行了合并。需要指出的是,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共有16个细分行业,去除其他制造业以及另外3个无法获取准确数据的行业,剩下12个有代表性的行业。

3、结果分析

通过各细分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可得到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额占制造业总体贸易额的比重,见表1。

从表1的进口一栏可以发现,通用、专用设备进口比重非常大,其次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除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进口比重逐年增加,其他行业都有明显下降趋势。从出口比重来看,排名第一的为通用、专用设备,其次为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重略有增加外,其他行业的出口比重都有所降低。综合来看,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净出口额增长迅速,相比于2002年2.38%,2007年增加到56.09%;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虽然净出口为正,但其占总净出口贸易额的比重逐年降低;交通运输设备业从2002年进口为主转为出口导向,比重虽然较小,但增长趋势显著。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出口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净出口比重仍为负数,说明该类行业的进口大于出口。

表1 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占制造业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

序号行业进口比重(%)出口比重(%)净出口比重(%)

200220052007200220052007200220052007

1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19.8715.1813.011.851.221.08129.8561.0338.70

2纺织业3.762.832.482.902.211.759.024.844.05

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02.672.461.531.511.6411.986.464.23

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003.793.435.057.657.43-9.54-8.88-5.19

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323.804.634.213.454.30-2.104.945.34

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36.5043.0344.5142.0840.3139.132.3851.9356.09

7化学工业4.354.074.138.448.407.93-20.59-10.14-4.06

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957.639.749.339.509.25-14.651.4810.79

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662.351.767.0811.1712.96-24.33-26.59-22.37

10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4.393.243.062.731.941.8414.507.505.70

11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4.224.003.991.671.141.1419.8213.3910.12

12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590.390.350.450.350.351.500.500.37

根据进口导致失业、出口创造就业的传统贸易理论,净出口的正负决定着贸易就业效应的性质。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各行业的对外贸易就业效应,利用上述模型可计算出表2:

表2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对外贸易就业效应动态分析(人/亿元)

排名2002年2005年2007年

1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415.67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515.49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533.95

2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41.6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364.75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481.52

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7.94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81.9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3.49

4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33.87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50.68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81.97

5纺织业28.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3.8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2.49

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6.79纺织业 36.59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2.48

7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6.47纺织业41.46

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6.16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8.61

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8.20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48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61

10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7.5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5.99化学工业-36.99

11化学工业-53.73化学工业 -66.0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0.49

1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0.9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7.8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58.16

由表2看出,2007年,对外贸易就业效应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就业也有较大的带动作用。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比较稳定,自2005年以来均处于每亿元80人左右的水平。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以及纺织业虽然排名向后,但是对就业的影响作用逐年增强,食品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不明显。

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贸易就业乘数稳定处于较高水平,历年来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均名列前三,2007年则稍微有所降低,平均每出口一亿元产品带动481.52个人就业,相比于2005年的515.47人,只少了33.96人。这些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直以来对我国的就业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排名靠后的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就业效应一直是消极的,基本上是资源型或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上述两类行业的比较,我们发现制造业出口仍以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为主,这些行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这种就业高度依赖传统产业的状况,如果一旦传统产业受到冲击,那么将造成严重的失业。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有这些行业的就业效应有着明显的变化。其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02年每净出口一亿元带动6.79个人就业,2007年每出口一亿元能带动533.95个人就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2002年对就业的影响还是负的,2005年就业效应为正,2007年净出口一亿元能够带动83.50个人就业。交通运输设备业大抵如此,这些行业均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由此可见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反映出制造业部分行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四、结论

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不仅取决于各行业自身的对外贸易情况,还在于行业在整个经济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总体上对就业有很大的益处。除了个别行业,2007年中国外贸对就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来自于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而且,外贸的就业效应高度依赖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两个行业,其所占的比例达90%以上。在产业链全球化配置的环境下,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积极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加强资本进口,发展新型贸易行业和转变贸易方式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Stallings,B. and Peres,W. Growth, Employment, and Equity: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2]Hoekman, B. and Winters, A. Trade and Employment: Stylized Facts and Research Findings.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676,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05.

[3]Krueger,A. Alternative Trade Strategies and Employment in LDCs: An Overview. 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1981,20(3):277-301.

[4]Lurweg,M. Oelgemöller,J. and Westermeier,A. Sectoral Job Effects of Trade-An Input-Output Analysis for Germany[J]. Working Papers from Institute of Spatial and Housing Economics, Munster University,2010.

[5]Hasan,R.The Impact of Trade and Labor Market Regulations on Employment and Wage[J].Economics Series,2001,32:1-30.

[6]Marjit,S. and Beladi,H. Does Trade Increase Employment?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M].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Antonio, San Antonio, 2005.

[7]陈昊.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匹配视角的省际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45-54.

[8]杨晶,张建华.国际贸易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08(1):47-50.

[9]喻美辞.工业品贸易对中国工业行业入口就业的影响——基于3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4):22-29.

[10]周申,杨传伟.国际贸易与我国就业:不同贸易伙伴影响差异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3):49-53.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10660)、2011年度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1JDLB02YB)和2012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12G0330156)。

作者简介:

郭东杰(1972—),男,河南临颍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副教授。

邵琼燕(1988—),女,浙江岱山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