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人类中心”到“宇宙伦理”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伦理 宇宙 人类 中心

生态批评是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想,是在人类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大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展现了具有社会使命感的文学研究者们对拯救自然和生态的强烈责任心。王诺教授说:“与20世纪以来许多批评流派不一样,生态批评崛起的主要推动力不是来自文学研究内部,不是来自批评家标新立异的冲动,而是来自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的逼促和强迫。”生态批评的思想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研究模式。20世纪末,西方的生态批评传到中国,受到中国学界和文艺创作界的关注,十几年间发展迅猛,取得了较大理论和创作成就。

目前在中国学界,运用生态批评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比较常见,但很少将之运用到对科幻小说的解读上,这主要是因为科幻小说层一直是中国文坛的“非主流”。但是,2012年第三期《人民文学》杂志,特选刊发了刘慈欣的4篇科幻短篇小说,这是《人民文学》时隔30多年后,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科幻文学。这一重要事件表明,曾经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坛边缘的科幻文学,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以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小说家们不懈的努力有关。刘慈欣最新创作出版的“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甚至被学界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阈,剖析刘慈欣“三体”系列小说中的生态意识,揭示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抗和对人类欲望无限膨胀所带来危机的反思,分析其中建立在生态整体主义意识上的“宇宙伦理”观。

“人类”和“三体星人”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共分为三部曲:《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三体”系列在情节上有一定连贯性,但又具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应有的独立性。

《三体》第一部奠定了整个系列的基调,即“三体星人”开始对“地球人”的移民式远征,引发了人类的各种恐慌。“三体星系”由3颗恒星和12颗行星组成,由于三体运动的不规则性,这个星系极不稳定,当3颗恒星吞噬了11颗行星后,最后那颗行星上的文明由于随时可能被吞噬,且行星上的各种资源也已经濒临耗竭,准备寻找出路。这时,“三体星人”得到一个意外的信息,发现了4光年外的太阳系。太阳系只有一个恒星,且唯一有生物文明的地球的发展程度远落后于三体文明。基于这些信息,“三体星人”决定倾全力远征地球、夺取太阳系的统治权,其远征舰队大约450年后到达地球。《三体Ⅱ:黑暗森林》则讲述了地球上的人类为应对前所未有的危局,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但“三体星人”从地球人类的背叛者中挑选出的“破壁人”,却将前三位“面壁者”一一“破壁”,唯独最后一个“面壁者”逻辑,参悟出“黑暗森林”法则,在千钧一发之际拯救了地球文明。《三体Ⅲ:死神永生》中,刘慈欣则抛出来“人类”与“三体星人”二元对抗的创作模式,传达了具有整体意识、超越意识的“宇宙伦理”观,这部小说也因此成为“三体”系列小说中被公认成就最高的一部。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小说中,假想了一个“三体星系”,创造了“三体星人”,虽然是科学幻想,但与“太阳系”(“地球”)和“人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一对应的。如《三体》主要通过对人类的电脑游戏的描绘,展示“三体星系”因为恒星运行的不稳定而导致文明不断发展、又不断毁灭:

第184号文明在“三日连珠”的引力叠加中毁灭了,该文明进化至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这次文明中,牛顿建立了低速状态下的经典力学体系,同时,由于微积分和冯·诺伊曼结构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对三体运动进行定量数学分析的基础。漫长的时间后,生命和文明将重新启动,再次开始在三体世界中命运莫测的进化。

这段叙述中,刘慈欣使用了地球上的科学规律甚至地球科学家的成果,去描写另一个星系的发展。这意味着在文本中,“人类——太阳系(地球)——宇宙”和“三体星人——三体星系——宇宙”这两组生态模型是紧密相关的,不管是人类还是三体星人,都是宇宙内部的组成部分,从整个宇宙角度来说,由于某种超越了局部的整体规律的存在,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可以相互理解的。

反抗“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把人类看成是世界的中心。杨通进教授概括“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环境道德的唯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因此,人只对人类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对大自然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正是引起生态危机的两个重要根源,而“人类中心主义”更是生态危机的最主要的思想文化根源,是生态批评首先要批判的一种价值取向。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小说中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反抗的只是“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反人类”。因此,在“三体”系列小说中,既有对人类破坏自然的痛惜,也有对“末日”人类的深切同情,在反抗“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又折射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形成了刘慈欣特有的、自然的生态思想,并主要通过女主人公叶文洁的经历将之表达了出来。

在《三体》中,最先与三体文明接触的叶文洁在大兴安岭时偷偷阅读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对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在她临终前还回忆起《寂静的春天》,认为“这本书使她对人类之恶第一次进行了理性的思考。”1983年,叶文洁重回大兴安岭,发现那里的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叶文洁很快发现,这片林子的面积曾经扩大了许多,但现在,扩大的部分已被砍伐了——砍伐仍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在林子的各个方向都有树木不断地倒下,整个林子像一片被许多只蚜虫蚕食的绿叶,照这个速度很快就会消失。

这段环境描写,不仅展示了森林被砍伐的场景,更是一段具有“环境取向”的文本,为揭示叶文洁的心理和行为作出了环境阐释。叶文洁看到曾经茂密的大森林在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中日益萎缩,从而更加坚定了她参加“三体叛军”的决心,以促成“三体星人”对地球的攻占和改造。

但是叶文洁对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完全绝望,她没有走向彻底的“反人类”。在《三体Ⅱ:黑暗森林》中,人类为了应对“三体星人”的入侵,制订出“面壁计划”,社会学博士逻辑成为其中一员。逻辑因此成为“三体星人”的头号敌人,其原因正是叶文洁曾向逻辑暗示了拯救地球人类的方法:

假设宇宙中分布着数量巨大的文明,它们的数目与能观测到的星星是一个数量级的,很多很多,这些文明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宇宙社会……叶文洁指指天空,西方的暮光仍然很亮,空中的星星少得可以轻易数出来。……与空间相比,星星都是这么微小,只是一个个若隐若现的银色小点……

这段文本中既有对话描写又有环境描写,叶文洁向逻辑阐述了“总体宇宙”的思想,这种与社会学、数学相联系的“总体宇宙”观,启发了一种解决“三体星人”入侵危机的可能。接下来对星空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宇宙的广阔无垠,还通过星星的渺小,隐喻地球的渺小、人类的渺小,再次强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抗,并且暗示了刘慈欣建立在“整体性”思想上的“宇宙伦理”观。

生态整体主义的“宇宙伦理”观

生态批评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借由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而建立一个“生态中心主义”,而应该是建立一种“生态整体主义”观。“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思想,主要由20世纪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和环境学者罗尔斯顿提出和倡导的,其核心特征是强调整体以及整体内部的联系,而不把整体内部的任一部分“中心化”。刘萱教授认为:“在生态主义看来,既不是人,也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宇宙的中心。生态中心主义主张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均衡发展,根本的价值既不属于人,也不属于自然,而属于生态。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既是自然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人类的最高价值所在。”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小说中阐释了独特的“宇宙伦理”观,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系统,各个星系(如“太阳系”、“三体星系”等)、各种生物(如“人类”、“三体星人”等)都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宇宙整体中的每个部分,都要遵循宇宙系统的规律,顺应宇宙整体的伦理和价值。《三体Ⅲ:死神永生》中,两位主人公程心和关一帆逃脱“坍塌”,被送到直径一千米的“647号宇宙”中,尽管生活安全而舒适,他们最后还是决定回归到将“647号宇宙”的全部质量回归给大宇宙:

小宇宙中只剩下漂流瓶和生态球。漂流瓶隐没于黑暗里,在一千米见方的宇宙中,只有生态球里的小太阳发出一点光芒。在这个小小的生命世界中,几只清澈的水球在零重力环境中静静地飘浮着,有一条小鱼从一只水球中蹦出,跃入另一只水球,轻盈地穿游于绿藻之间。在一小块陆地上的草丛中,有一滴露珠从一片草叶上脱离,旋转着飘起,向太空中折射出一缕晶莹的阳光。

从结尾的描写来看,尽管小宇宙将质量回归给了大宇宙,但小宇宙并没有因此消亡,而是通过融入大宇宙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刘慈欣为“三体”系列的最后一部命名为“死神永生”,正是对生态整体思想基础上的“宇宙伦理”的形象阐释,即整体的生态平衡、大宇宙的平衡才是宇宙中每个个体发展的最高价值。

综上所述,刘慈欣在“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中,确立和宣扬了其独特的“宇宙伦理”观。这种“宇宙伦理观”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并且与“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相适应,以“整体性”作为基础,摒弃了传统的一元中心论和二元对立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要求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组成成员应该顺应“宇宙伦理”,最终达到宇宙整体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慈欣.三体[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刘慈欣.三体Ⅱ:黑暗森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4]杨通进.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06).

[5]刘萱.谈构建生态批评理论的原则[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6]王诺.欧美美生态批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