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新解读《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德国 终结 解读 哲学

【摘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中共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修课。鉴于讲授和解读中存在的误解和偏差,为了做到原原本本地领会这篇著作的基本精神,突出重点地把握其中的主要观点,使其真正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这篇著作的核心是阐明哲学的终结和与之相对立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辩证法的一般规律,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法规律;误解和偏差;重新解读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6—0005—29

恩格斯于1886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本文以下简称《终结》)这一名著,一直是中共中央党校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必修课。问题在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讲授和解读中,存在一些误解和偏差。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在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准确解读原著,遵照原著的本意,确切地领会和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从中得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教益和启示。本文只是一个尝试。

一、《终结》一文的写作目的、脉络和梗概

(一)序言部分:恩格斯写作《终结》一文的缘由和目的

关于写作《终结》的缘由和用意,恩格斯在1888年撰写的单行本序言中作了清楚的说明,概括地说主要有下述四点:

第一,初衷在于对他和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做一次系统的清算。恩格斯首先引用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实际上是最初的《〈资本论〉序言》)中的一段话,那里曾经指出:1845年,他和恩格斯“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1]34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自己弄清问题”。他们“共同的见解”就是“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2]211书稿的题目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但由于受到当时书报检查机关的阻挠而未能出版。[3]789

第二,40年后仍有必要系统阐明他们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恩格斯指出,经过40年以后,马克思已经逝世,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回到原来的题目上来。然而,一方面,“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另一方面,在此期间,虽然马克思的世界观在国内外都找到了拥护者,但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又“有某种复活”,甚至德国的一些大学也以哲学的名义施舍折中主义的残羹剩汁。有鉴于此,恩格斯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2]211-212显然,恩格斯现在要做的,不是仅仅“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而是重点阐明他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又同它脱离。不言而喻,阐明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自然也包括同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的关系。

第三,恩格斯应邀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恩格斯说,《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请求他写一篇批评施达克(丹麦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885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文章。鉴于“在我们的狂飚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恩格斯完全可以借评述施达克关于费尔巴哈的书而借题发挥,自然就欣然同意了。[2]212 “还一笔信誉债”这个特定形式,为恩格斯系统阐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第四,40年前和马克思合写的旧稿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目的。1845-1846 年,恩格斯和马克思曾经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但恩格斯指出:“旧稿对现在这一目的是不适用的”,不能不重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旧稿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阐述,显示出当时经济史方面的知识不足;二是旧稿“缺少对费尔巴哈学说本身的批判”。[2]212而对费尔巴哈学说的批判又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恩格斯写作《终结》一文的主要意图是,系统批判黑格尔哲学和黑格尔以后的哲学(重点是对他和马克思影响最大的费尔巴哈的哲学),表明他和马克思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对立,阐明“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主要是理论本身的需要。至于其他方面的缘由(现实需要和适当的机会),是不能和根本原因平列的。有些教师把恩格斯写作《终结》的原因归结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三个层次,虽然意思清楚,但表达方式未必确切。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他们自己的哲学信仰,阐明他们的共同见解(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德国哲学意识形态的对立,从而实现他们的意愿,既不属于和“现实原因”相对而言的“历史原因”,也不属于和“直接原因”相对而言的“间接原因”。

(二)正文部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

《终结》的正文包含四个部分(可以看作是四个章节)和一个简短的结束语。通常的解读是:全文四个部分分别分析和阐明“三个哲学”——第一章分析黑格尔哲学;第二章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三章分析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第四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概括似乎过于简单化和各自孤立,也不够确切。在前三个部分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是最主要的角色(其中也连带回应了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评价);但内容都不是单一的。三个部分与其说是按人物划分的,倒不如说是按德国古典哲学本身的逻辑——德国古典哲学从兴起、发展到终结的过程——展开的;而且,全部哲学的终结同时就是作为它的对立物的现代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产生。因此,第四部分自然转向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述。按照这种认识,《终结》全文的脉络和各个部分内容的梗概可归纳如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