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互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必要性 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 整合 专业

摘要:在科技主导社会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大学应着力推动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互渗,并藉此推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对策的必要性在于其综合了人的本质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其可行性在于双方既存在本质的一致性又存在功能的互补性。这对于有效推动人自身、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史;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互渗;必要性;可行性

作者简介:班瑞钧(1973-),男,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和思政研究等;张立坤(1972-),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和教育研究等。(内蒙 包头 0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冶金教育学会2009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批号:YGG09023)的研究成果。

本文所谓的大学专业史教育是指大学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关于各自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包括其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的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广义上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这里专指在大学里通过教学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教育门类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相距遥远、完全不同的领域,二者之间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它背后隐含的问题是有着绵长历史的科学和人文之间的矛盾对立。其结果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社会和个人的畸形发展。

现在,科学技术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科学与人文能够而且必须融合”的思想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很显然,在融合科学和人文的伟大事业中,教育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重大的历史使命。大学教育中的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而且必须整合互渗。

一、整合互渗的必要性

1.内在的必要性: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物质需求的满足要靠人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寻觅和索取,即人是靠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来维持和发展其自身的自然生命力。人在认识物质世界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物质财富、创造物质财富以及占有这些物质成果发展自身。而这种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人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上,换言之,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是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文化表现形态。

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另一基本需要,即精神需要。满足人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样需要人具备对精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人们在对一定社会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把这些观念渗透于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以及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等,用这些已有的文化成果指导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社会发展和人的追求向着合乎道德与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

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其主要的途径在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体的能力。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契合点就是渗透了思想政治导向的专业史教育和贯穿在专业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大学专业史科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互渗,正是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本身的要求。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足以承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教育家Eric Ashby表达了他的看法:“文化之路应贯穿于,而不是绕过一个人的专业……一个能够把自己学到的技术融合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学生可以说是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而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甚至连一个好的技术专家也配不上。”

全面发展的人,是既能创造美好生活又能正确享受生活的人。在当今社会,只知科技而不知人文将是灵魂苍白的“机器人”,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将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的“浮萍人”。这两类“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全面发展的人当然需要拥有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专业知识,但同时也需要拥有另外一面,包括人对生命的理解、对价值的把握、对人生的体验等人文素养。不论专业知识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部分人显然永远不会长时间的物质化到失去自己的思维与情感,变成“动物人”、“经济人”抑或“工具”意义上的人。

2.外在的必要性: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二战以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达到了一日千里的地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不仅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各自的领域里出现了许多边缘和交叉学科,而且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也日益紧密,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

例如,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及现代通讯媒体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工作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如控制、反馈、信息、系统等也日益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中,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现代化。同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单一的学科已不能有效地担负起这一重任。诸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的治理、人口控制、资源开发、交通以及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就业等问题,都需要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观念出发,考虑社会的条件、因素、影响和后果,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共同研究才能取得成效。此外,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战略、目标、规划等的确立和实施,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正因为这些缘故,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如“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崛起和不断深化把科学系统的整体观推到一个新领域,就是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汇、整合互渗的结果。

但是在具体教育领域来说,大多数专业教科书都不谈专业历史,如果有也只是历史知识方面的点缀,诸如某位科学家的生卒日期等。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专业史教育,学生经常处于“知道”(Knowing)的状态而不是“理解”(Understanding)的状态。为了掌握一门专业科学知识,学生大多不是从阅读这门学科的历史开始,而是从强制性记忆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和定律等开始。然后在教师和课本的示范下,反复做各种练习题,直至能将这些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处理各种教师和课本拟定的情况为止。但学生真的“理解”这些知识吗?

例如“能量守恒定律”,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学生难以从专业教科书中获得关于这个定律的完整理解,因为该定律涉及的面着实太广,在诸多领域里都有相关研究。

从历史上看,它首先来自哲学领域的运动不灭原理,虽然古代哲学家们已经提出过运动不灭的思想,但只有给出了运动的量度,运动不灭原理才可成为一个科学原理并付诸应用。热学和热力学关于“热与机械运动相互转换”的研究对于能量守恒原理的最终确立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为热也是一种物质、一种特殊的看不见且无质量的流体。有人甚至参照物质守恒原理提出了热质守恒原理,还以此解释热平衡过程。例如,热水和冷水混合,热水中的热质多,一部分跑到冷水中,结果温度降低了。可是很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的现象用热质守恒说又根本不能解释,这就促使人们转而研究热量与做功之间的关系,并定量测定其转化系数。这一工作的最终完成之日也就成了能量守恒原理正式确立之时。接着是在化学和生物学层面的研究。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曾设想:动物的体热和活动的机械能可能来自食物之中包括的化学能。此外,俄国化学家赫斯也发现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原理。然后是电学和磁学的研究。德国物理学家楞次研究电流的热效应,发现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的电阻以及通电时间成正比。这在今天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一定律直接促成了能量守恒定律的精确表达式的出现。现在这样一幅图景已经展现出来:科学的诸多领域都不约而同地在奔向同一个伟大的原理。在提出或表述能量守恒原理的科学家行列中,有德国医生罗伯德·迈尔,有英国物理学家焦尔,有法国工程师卡诺、有丹麦工程师柯尔丁等等。

如果不是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史的综合介绍,很多学生都难以理解“能量”这一概念的普遍性和它在全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所以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当前世界各国教育都日益重视把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综合性的教学与研究。通过改革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出视野开阔、富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环境的必要性: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教育的竞争。但是,单纯科学教育的发展,并不能取得人们预期的普遍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与科学进步相伴的不仅仅是文明程度的提升,而且还有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在现代科学技术搭建的美好愿景中,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美好社会的身影,但它又总是显得虚无缥缈。最近数十年来,对于科学技术的反思结论之一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是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爆发和强化的一项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促使二者的有机结合。

(1)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就越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导其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是,科技的滥用或使用不当也给人类造成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反常、核扩散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灾害”,直接威胁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显然违背了人类应用科学技术的初衷。因此,科学技术越进步,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人们对能从更高的角度指导科技的应用合人道、合理想、合目的的理念的呼唤就更热切。这种理念并不是科学技术和科学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它必须由超越科学技术本身的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来提供。科学就像一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

(2)科技的发展不断冲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在生产中,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劳动的性质,但人们发现仅靠单纯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工艺流程对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相反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等对提高生产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的社会化、多元化把人们从以往人与自然的单一、被动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扩展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更丰富、更全面的主动联系,使人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得到了有效拓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普遍感到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与滞后、人的精神品味趋于单一。人类精神生活的贫困化,必将削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个体的自身调节是无济于事的,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必须承担起应尽的职责。而在教育领域内部来看,单靠科学教育也是无能为力的,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互渗。

二、整合互渗的可行性

1.客观基础:本质的一致性

专业史教育承担着科学文化传播的重任,而思想政治教育背负着人文文化承继的重担。那么双方是否有整合互渗的可能呢?

在客观上,双方并无本质冲突,因为它们各自所属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并非相互排斥、互不相容,而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1)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人,并都以人为归宿。科学和人文从本质上说都源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是由于人们面临的直接的生活课题不同,才产生了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承认这一特点尤其是科学的这一特点,其实质是承认人类主体本性的现实性,承认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承认人类生存方式与生存目标的全面性与完全性。人,是一种有精神生活的生命,这种精神生活的本性与方式之一,就是有“求真求知”的理性需要与能力,并且这种需要与能力已不再仅仅是手段了。“求真求知”这种需要与能力的实现,意味着人在精神上的完善与进步,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

(2)双方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人们往往将人文视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人”在“人”的基础上建构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人”在“物”的基础上建构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科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来隐蔽而含蓄地(与人文相对而言)反映人的价值观念。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最高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载体。科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在本质上包含着对愚昧、邪恶和迷信的否定;科学的宗旨在于造福人类,实现人在宇宙中的价值;科学表述、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体系,都有一种抽象和冷峻的美,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和谐与韵律的深刻把握;科学所体现的诚实、谦虚、求实、严谨与执著等品质与风格,也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基本美德;科学不仅可以用于改善与美化生活,而且如爱因斯坦所说:“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十分壮丽的感受。”……而科学家的活动成为集大成的表现方式。由此可见,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科学价值的取向,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价值体系。

(3)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对人文有巨大的作用。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文对科学亦有巨大的作用。其一,科学研究对象的选择反映着人的价值倾向。从理论上讲,任何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事实上,由于人类主观条件的制约,现象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有先有后,这种先后顺序的确立深受人类价值取向的影响。其二,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创立和获得认可同样渗透着人文因素的影响。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还造成一种人文化的独特的人格气质,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它包含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超越现状的创造精神等,所有这些如果通过教育活动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个性品格,成为他们今后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的话,这才真正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其三,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性的成果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从价值角度看,人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科学的归宿,人创造了科学也势必通过人文去引导科学。

总之,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与理性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个人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科学在征服自然开发自然的同时也解放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人文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有些精神(如继承和创新)既是科学精神又是艺术精神,有些精神(如为事业献身)既是科学精神又是道德精神。因此,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本质上是一致的。

2.基本前提:功能的互补性

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的角度形成强烈的互补性,既不必相互代替也不必相互排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教育”。

(1)知识层面的互补性。每个人都要与自然打交道,与物质打交道,要从事开发自然界的活动,所以要懂“科学”;每个人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社会打交道,要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要懂得“人文”。通过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互渗,可以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完善的知识结构。二战以后的半个世纪,生产力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都是空前的,这样的一种社会,必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有更高要求。如今一项大的工程(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等性质的工程)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需要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通力合作、协同作战、共同研究才能取得成效。

(2)思维层面的互补性。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各自所属的科学阵营和人文阵营同属文化这个共同体,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人的生活包含理性和情感两种成分。科学更多指向理性,主要偏重于逻辑思维,培养人的演绎能力;人文更多指向感性,更多地运用归纳方法,在思维特征上表现为直观、想象,偏重于形象直觉思维。所以,尽管科学和人文出发点相同,但侧重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的科学,并不能涵盖和取代侧重解决伦理问题的人文,反之亦然。

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仅仅有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思维脑科学认为,人的左脑主管语言和逻辑思维,人的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左脑和右脑由脑梁的神经纤维来进行联络。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左右脑的协同以及它们共同开发的结果。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科学和创造的双翼。一些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他们在创造思维水平上并无明显提高。这说明目前高等教育更多地注重理性思维,而对非理性思维或多或少有所忽视。为了改善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要坚持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培养的原则。

(3)观念层面的互补性。科学本身要解决的主要是事实问题或称真伪问题,它是一种知识体系、认识体系,因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是辨别客观事实,发展客观规律的“求真”精神,但它解决不了人们的政治信念、伦理规范、终极关怀等问题;而人文科学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对自己的一种研究和认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更是一种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它反映在价值观念上主要是世界对人的意义问题,是一种指导人们“求善”的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把“求真”与“求善”两种价值观念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是“美”。

在专业史教育中,很明显的事实是: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的支持;都离不开一定生产方式的制约;都离不开科学家与科学家的团队合作;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顽强追求;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创新精神;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如果能善于发掘,实现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互渗,在教学过程中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教育可能更为深邃从而更具说服力。

总之,通过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互渗而推动的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将要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都得到真正的提高。而这是时代精神对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实现的需要对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等对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当然,要真正实现专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互渗,从而推动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还有漫长的征途。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2]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A].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08.

[3]爱因斯坦文集[M].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7-348.

[4]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美]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赵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