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若干问题 思考 社会科学研究

摘要: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不仅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结构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而且直接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该文主要从理论基础、研究预设、知识完整性三个方面论述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科学;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01—02

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社会历史观,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观点,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映。同时,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各学科具有指导作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同样对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对黑格尔、整个欧洲理性主义的批判,使哲学研究回到现实,而且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一、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必须从社会现象、社会实践这个根本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上帝那里找答案,把历史发展原因解释为神灵、上帝的意志,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历史过程;也不是那些有意识的、自觉的人类行为的结果,从人们的心里动机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长久以来,人们立足于唯心主义的立场理解社会和解释社会,社会科学一直处于在黑暗中摸索的状态。唯物史观明确地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这一根本立场同时也是主要方法论问题,使对社会各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唯物史观创立之前,在社会科学领域流行着一股人本主义的思潮,用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作为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们对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例如康德、费尔巴哈等学者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观点就本质而言是人本主义的。黑格尔企图突破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在它看来历史发展的动力,既不在历史人物个人的动机中,也不再抽象的人性中,而是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之中,即绝对观念、世界精神。但实质上,他们都是唯心史观,都是把历史发展的发展动力归结为精神或意志,使对社会的研究脱离了科学的轨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8]这段话表明,唯物史观要求对社会的研究回到现实。其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规定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这正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要求。

从社会存在出发的要求,使社会科学从思辨到科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是阐述与研究社会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获取相关的社会信息与社会材料。社会信息与材料的来源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而不是来源于英雄人物的意志或精神,信息与材料的获得,必须立足于现实的观察和实验,它们都是基本的科学方法。马克思十分重视社会调查。1843年,青年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时,为解剖市民社会,揭露普鲁士政府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罪恶真相,实地考察摩塞尔的农民状况,多次到摩塞尔河谷进行实地观察,搜集了大量的统计材料。马克思通过对工人的生活、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和工资待遇之间的相关分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真相及其手法。

二、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预设

在每个社会科学研究者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总是以某种历史观或世界观为指导。布莱德雷的基本论点是历

史学必定总是建立在一种前提假设之上的。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种哲学的前提假设,例如古典形而上学、英雄史观等,但是它们都没能够正确的理解与解释社会,直到唯物史观的创立,社会科学才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和自立,唯物史观明确地回答了“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第一次使我们能以正确的态度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与古典形而上学相对的社会科学,可以叫做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自十六七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一直左右着人类全部的思想领域。自然主义主要是指社会科学家盲目的模仿自然科学家的方法与语言,用自然因素、自然实体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2]。圣西门的实证社会哲学是这种自然主义的代表之一。圣西门断言“万有引力是我们征服世界的唯一原则”,试图把万有引力法则运用到社会领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现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这一事实表明,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也承认社会历史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产物,从而确立了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承认了社会历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使社会科学获得真正的独立,摆脱了自然科学的奴役。

另一种前提预设就是英雄史观。唯物史观创立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黑格尔虽然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客观精神决定的,但他又认为概念的生产者历史学家、哲学家是历史的统治者。他把英雄和群众相区别,认为英雄高于群众之处在于思想敏锐和行动在先,但又把这种差别绝对化,认为只有英雄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3]。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观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在于如何回答谁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而唯物史观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对社会的研究应该回归到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当中。

三、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知识完整性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史学家—— 历史深化的终结者》一书中提到,“马克思仍然是任何较为规范的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因为迄今为止,他是唯一在方法学上试图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阐述,并设想和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的学者。” [4]唯物史观的创立,有利于人们对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十七八世纪,欧洲理性主义盛行,它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继承这一传统的有康德、黑格尔等人。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主张从概念世界推衍出客观世界,将客观世界隶属于概念世界,力图将世界的发展变化纳入思维构造出来的法则之中的人。这一思潮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是:人们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理解与解释社会,对社会的研究脱离了现实的描述,而完全沉溺于意识形态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离开具体的、活生生的社会历史,所得理论就不是科学的东西,不再有价值。在对社会的研究中,即使是同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在这里必须考虑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特点[5]。

与理性主义相反的是经验主义。孔德等实证主义者认为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一切事物,都仅仅是现象,在他们背后,没有什么内在的本质和神秘的实体。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如果采用一种形而上学形式来理解复杂繁多的社会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因为其内容最为空洞,所以最无价值,它就使我们离开实在的丰富性,那么就不能认识社会个体、个别社会现象的特殊性[6]。他们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果社会科学研究仅仅是经验事实的堆积,脱离历史哲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不揭示它们背后的本质、规律,那么社会科学就不能称其为科学。面对丰富的、包罗万象的物质世界、社会现象,多种多样的人类实践活动,人们没有能力完完全全的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根据思维的普遍法则来处理社会现象。否则,现实社会提供的直观数据将具有无限杂多性,因而提供出的思维对象也会具有无限杂多性,就永远达不到相对的完满性认识,而是可以无限的扩张。

唯物史观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一方面废除了独立的哲学,另一方面形成了真正科学的抽象[7]。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就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社会日常领域或社会经济领域中最常见的现象。同时,马克思认为要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思维就必须借助抽象力把社会现象还原为它们本质的关系和本质间的关系。他撇开一切与商品价值形态无关的因素,单从商品概念出发,指出商品的二重性,抽象还必须上升为具体,把使用价值、价值与货币、资本、劳动等具体概念和范畴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认识,从而展现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本质结构。

参考文献:

[1]周隆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77.

[2]陈波.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381.

[3]周泽之.小议黑格尔的英雄史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7,(1):32.

[4]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 历史深化的终结者[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93.

[5]方华.走向自为——社会科学的活动和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136.

[6]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0.

[7]吴晓明,渠敬东,朱必祥.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26-12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责任编辑/李璐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