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朋辈辅导价值中立转向与价值干预的理论探究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价值 中立 干预 探究 转向

【摘要】在高校朋辈辅导领域内一直存在“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争论,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关于价值取向态度的层面依次出现了分化独立时期“自然科学之实证影响”、成长发展时期“自由主义之虚无影响”、成熟转型时期“实践应用之强化影响”的扬弃转化;在理论层面上逐渐形成了以强化理论为代表的价值干预系统操作流程。最后就高校朋辈辅导的特殊性而言,价值中立转向并开展价值干预是高校朋辈辅导面对根本任务、效力保证和时间要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朋辈辅导;价值干预;价值中立转向

20世纪80年代,“价值中立”一词开始进入到中国学术界的视野,随着与多个学科交互的不断深入,价值中立原则在不同学科的取舍中逐渐引起了一场难以一致的广泛争论。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心理咨询是最早讨论价值问题如何处理的领域,在心理咨询中如何处理价值问题,中西方心理咨询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都有许多探讨。就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学术界及社会需求层面都指向应当对心理受困者进行价值干预的方式方法。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及其基本问题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人们对某事、某物以及某人所具有的价值在理性上做出的一种判断、一种认知。“价值干预”曾被表述为价值承载,旨在对心理受困学生进行价值观上的引导与塑造,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必然关涉的重要教育手段。而在广大学者的研究中,对价值中立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解是:它是科学的规范原则,即科学活动都必须遵守的普适性原则。不难看出,这种对价值中立的理解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要求的科学性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心理学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属性,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中不可能被采纳实践,但这种原则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的三个时期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体划分为:自然科学之实证影响、自由主义之虚无影响、实践应用之实事影响。价值中立在发展后期完全成为价值干预的一类前期部分,彻底失去了其作为原则的重要地位,价值中立转向由此进入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更替时期,就高校朋辈辅导领域而言,从价值中立到价值干预的更替需要进一步加快并坚持巩固。

一、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中立原则溯源与思考

(一)分化独立时期:自然科学之实证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源于心理学,在孔德、斯宾塞等实证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下,社会科学研究最初以仿效自然科学的原则而进行逻辑判断,造成了早期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属性的缺位,心理学研究作为从哲学独立出来的学科研究并没有摆脱这种影响,而是顺应趋势在心理咨询上进行了高度应用。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

“价值中立”的含义与当下其含义完全不同,就其使用原因而言也是没有交集的思维逻辑。在自然科学之实证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主张“事实是什么”的逻辑判断,其原因是为了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为了研究者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而非被研究者得到心理疏解,这在学科建立初期由于相关知识内容空白需要填充,这一导向是可以理解的。在正确判断成果的推促下,价值中立成了西方社会学方法论原则,自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在实证主义的语境下,无论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只要基于证据和事实,都可以视为实证研究方法。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证据与事实会因为缺乏其确定属性而丧失实证信用,或因多元价值氛围而模糊实证信用,最终必然导致研究失真。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倡导的“反主体性,反总体性和同一性,反理性至上,不确定性”等理念,从根本上解构了作为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的三大主义,给实证主义范式以致命性的打击。

(二)成长发展时期:自由主义之虚无影响。虽然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其带来的价值中立原则却依旧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影响。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校园出现了价值教育的改造热潮,1966年,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斯主张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保持价值中立,不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显而易见,这一基本主张有两点谬误:第一,道德本身便具有价值取向。道德相比心理健康具有更强烈的价值取向属性,是社会主流价值的代表,是相较法律底线的更高行为素质要求,是社会化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中,不可能价值中立,价值中立本身便消解了道德。第二,教师职业属性必然输出价值。师者育人,传道授业并解惑,是学生全方位的榜样,学生的价值观必然受到教师影响,这一规律不可能由教师主观上价值中立与否而判定,即便教师采取所谓价值中立原则,但学生接收到的“信号”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是怕担责任的所谓“自由”,价值中立的原则只会使学生对教师教育能力带来模糊与质疑。总而言之,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实践逻辑上仅仅是自由主义之虚无影响,并不能为道德、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带来裨益。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教育界就以品格教育运动掀起了对价值中立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在这一运动下,价值干预理论逐渐登上了教育舞台。

(三)成熟转型时期:实践应用之强化影响。随着价值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不断发酵,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者认为价值中立仅仅是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关系建立破冰阶段的一种手段。在发展过程中,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刺激—反应模式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逐渐演变出新行为主义中至关重要的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实质上是价值干预的系统操作流程。在理论层面,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答性行为,是本能性行为;另一种则是基于“强化”的操作性行为,是习得性行为。人的多数行为是习得的,并依赖于特定刺激,是可以传授、改变或塑造的。在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的价值干预下,代表正确价值的行为将会得到巩固以至于终身保持,错误的行为将会被打击以消除。班杜拉认为,教师通过奖励、消退或惩罚来进行行为强化的作用是明显的,但除了直接强化外,学生本身还存在着替代強化和自我强化的效能。这一思想拓展了强化理论的适用范围,将研究主体聚焦到学生本体上来探究学生终端受到的影响,实质上是自身进行价值的修正或重塑。替代强化是指个体以他人在相似情境中的行为结果为基础来调控和改变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是指即个体以自己创设的结果标准为基础来调控自己的行为。二者是对强化理论的有效补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有力支撑了价值干预原则的巩固与发展。

二、高校朋辈辅导的特殊性

(一)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自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高校育人与德育结合更为密切,道德评价成为高校教育的必要方式,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干预也顺理成章。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进行价值中立转向并进行价值干预,是因为心理健康是道德稳固的基石。从教育内容上看,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追求目标,没有正向的限制度量,而心理健康则是对亚健康、不健康的相对概念,健康是一种状态而非积累量,需要的是改善并维持而非不断追求。因此,往往心理健康状态会作为道德水平向上发展的基石,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是道德发展的保证。在这种前提下,没有价值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学生无法平稳过渡到道德教育的水平上,并对德育产生怀疑和倦怠,不利于整体教育效能。

(二)朋辈辅导的效力保证。朋辈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从学生群体内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朋辈辅导本身便是学生间非专业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具有建立关系速度快、心理咨询时间长、咨询结束长期影响等多种优势,但其本身非专业性而言则为这种辅导方式带来了天生的“缺陷”,这种非专业性会带来短时效力弱化的缺点。应激(Stress)是指人在某种环境或事件作用刺激下所产生的相应心理或生理变化从而体现出来身心紧张的状态。在应激性心理障碍发生时,朋辈辅导员由于缺乏高度运用专业心理辅导技能的能力,无法及时对受困学生进行心理疏解,为了提高心理疏解效果,朋辈辅导员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对辅导对象进行价值干预。

(三)价值干预的时间要求。在实践中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非应激状态下,人越来越难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高校大学生已经逐渐摆脱青少年期的同一性混乱,取而代之的是成年早期“亲密—孤独”的属性特点,在这一时期,高校大学生如想避免孤独感的产生,首先要确保拥有牢固的同一性。同一性源于精神分析中的自我理想一词,是指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能真正达到的但又在不断加以修正的一种现实之感。牢固的同一性代表着价值观的稳定,脱离青少年期的大学生会在成年早期有自然地向牢固同一性稳定的趋向,在这一过程中,留给价值干预的时间并不充裕,需要朋辈辅导员进行自然日常的价值干预以强化辅导效果,同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起实现价值中立的正确转向。

【参考文献】

[1]潘柳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

[2]梁芹生.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影响研究[J].教育评论,2016(01):90-92.

[3]成元君."价值中立(Value free)"接受史简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428-433.

[4]李均.论实证主义范式及其对教育学的意义[J].教育研究,2018,39(07):41-48.

[5]覃爱平.基于强化理论的高校学生积极行为支持策略[J].高教论坛,2017(02):81-83.

[6]徐虹.论强化理论的发展——从S-R条件作用论到认知交互作用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1(13):15-17.

[7]曹颖.基于应激干预的高校学生心理檔案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3(17):74-75.

[8]余祖伟.从埃里克森的青年期人格理论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广西高教研究,2001(03):25-28.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