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知识就是力量”及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浅析 其对 意义 创新 国家

摘要:“知识就是力量”是著名西方哲学家培根的经典名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强调。梳理“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论脉络,探析知识及“有用的知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起到的作用,正确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的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知识 力量 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从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被大家所熟识;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了核心战略目标的高度;近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十二五”的美好蓝图,其中再一次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目标提上了日程。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自然就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必须是具备丰富知识积淀的专业人士,正如一句箴言——“知识就是力量”。下面,本文将从“知识就是力量”理论的提出、对该理论的辨析以及该理论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意义三个方面,做一下简要探讨。

一、“知识就是力量”是充满哲学思维的至理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传世名言出自《新工具》一书,它的作者是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始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eonl561-1621)。

1 培根所处的时代背景。培根所处的时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时期。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封建生产关系日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迫切要求通过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快发展自然科学。但是,当时笼罩英国学术界的经院主义却窒息着人们的头脑,严重阻碍科学的发展。经院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教授人们的内容主要是经院哲学、神学,方法主要是让人们埋头书本、死记硬背,这种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大大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完成其革命的任务,需要冲破封建社会的种种阻碍,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迫切需要冲破知识领域和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因此,作为新兴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者培根,决心冲破经院哲学的樊篱,改造人类的认识,使科学得到伟大的复兴。

2 培根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培根认为,影响科学发展的第一个原因“可以适当地归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时间极其有限”。基督教流行后,绝大多数有才智的人都去从事了神学研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很少,而经院哲学的争辩和空论对科学的发展毫无作用,反而摧毁了科学。第二,在宗教神学和经验哲学的支配下,科学本身的目标没有摆正,科学研究在道路上、方法上出现错误。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和经院哲学让科学研究严重脱离实际,不注重实验,而是沉溺于思辨玄想之中。第三,“人们之所以在科学上不能进步,乃是由于像着了魔一样崇拜古代、崇拜哲学中的所谓伟大的权威”。培根针对这一点,明确地提出厚今薄古。他认为古代人的知识是很贫乏的,而我们这个时代却又积累了无数的实验、观察资料和知识,我们完全可以从当代得到比古代更多、更正确、更有用的东西。第四,“每一个时代,自然哲学都曾有一个很难对付的麻烦的敌人,这就是迷信和对宗教的盲目狂热”。培根认为,经院哲学把权威当偶像一样崇拜,不但不能使哲学和自然科学进步,相反,它只能使人的思想受到束缚。甚至,自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还会使人习惯于放弃自己的判断而沦为他人的信徒,专门去做支持他人的粉饰工具。

3 培根在认识论上的重大突破:“四假相说”。培根看来,要发展知识,必须首先克服知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其主要障碍之一是经院哲学,另一个障碍是盘踞在人们心中的各种假相和错误观念。培根认为,妨碍人们正确认识、扰乱人心的假相主要有四种,这就是著名的“四假相说”:第一,“种族假相”。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把人类自身的本性混杂到事物的本性之中,因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培根认为,这种假相,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之中,根植于人类的种族之中。第二,“洞穴假相”。是指个人从自己的性格、爱好、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出发观察事物,因而歪曲事物的真相。第三,“市场假相”。是指人们在来往交际中由于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培根认为,这种假相是四假相中最麻烦、最难派遣的一种,在他看来,人们虽然认为自己能支配自己的语言,但实际上则不然,语言对思维往往起反作用。第四,“剧场假相”。是指不加批判而盲目顺从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和哲学原理、体系及权威而形成的错误。在培根看来,流行的哲学体系都不过是舞台戏剧,以一种不真实的幻景来表现哲学家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罢了,它包括现代时髦的体系和古代的学派和哲学。

培根对四种“假相”的揭露和批判,以生动的比喻形式第一次揭示和论述了影响人们认识发展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探讨和尝试,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培根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推进知识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去认识自然,而且支配和利用自然,为人类自身谋福利,培根一直深信,人类统治宇宙万物的权力深藏在知识之中。因为,真正的知识是根据原因得到的知识,知识是以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的。因此,他认为若是人们熟悉了规律、掌握了规律,人们就能够在极不相同的实体中,抓住自然的统一性,也就能够发现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东西,发现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而发现了规律(即形式),“我们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南”。这就是培根把知识看作是一种力量的理论依据,正是基于这一思想,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在思考中作为原因的,就是在行动中当作规则的”,即“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

二、“知识就是力量”要求客观辩证地看待所学所识

从培根提出这句名言到今天,400多年过去了。今天“知识”的内涵比当时大大的丰富了,“力量”的内涵也远非当时的“力量”可以同日而语的了,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就是力量”,要与时俱进。

1 知识和力量的辩证关系。“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经验的固化,来自社会实践。“力量”有外在和内在之分,外在是指表现出的一种能量,内在是指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能量。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通过事例来说明。人们发现了杠杆原理,后来就造出了金字塔;人们发现了活塞原

理,便造出了小汽车;人们发现了电磁感应,便产生了电灯……这些,足以让我们感叹知识的无穷力量,每一项改变人类的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知识带给人类力量来改造世界,人类通过探索改造世界的力最来发现知识,知识与力量相伴相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成为创新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龙芯的创造是知识的力量,嫦娥探月卫星的创造也是知识的力量,知识以科技成果为载体,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知识就是力量”最好的描述。

2 知识怎样产生力量。知识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只有被人类掌握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才能产生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能否转化为力量关键在于人。人要把知识转化为力量,首先要尽可能深入全面地掌握知识,培根指出知识的力量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片面的、肤浅的、一知半解的知识是不能产生力量的;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把知识付诸实践,在现实社会中加以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根认为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个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所有的科技发明都是经历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获得成功,这就是原因所在。

3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知识门类繁杂、包罗万象,并非所有知识都有力量可言。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一些知识很快就会过时,被新的、更好的知识所取代,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有选择的学习知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知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知识就是力量”的“知识”首先是指科学技术,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才能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指专业知识,包括直接用于生产的各种专业知识,如建筑学知识、机械学知识等;为掌握专业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如数理化知识、读图制图知识等;具有工具性质的实用知识,如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语文知识等;标志人文修养素质的知识,例如思想品德知识、音乐美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等。这些专业知识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转化为力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必须的知识。

三、“知识就是力量”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意义

培根批判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崇尚新兴的实验科学,他所提出的著名口号“知识就是力量”,精辟概括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培根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证,阐明了知识就是一种力量,不仅对于推动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

第一,知识在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培根认为,科学知识是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在培根看来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最高的、最可敬的统治,就是科学的统治。人们若能尽快地发展科学,发明新的技术,扩大和加深对自然界诸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就能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实现改造自然的目的,也就能使自然界为人类的利益和需要提供更多的满足。培根以高尚的热情赞颂了从中国传人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他指出这三大发明分别在军事领域、印刷领域、航海领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培根明确指出,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给人类带来的利益,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培根主张奖励发明者,“对于每一个有价值的发明都要为它的发明者建立雕像,给他一个优厚的和荣誉的奖赏”,以表彰他对人类事业的贡献。这些观念在现在看来仍不过时,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创新型社会,也要大力倡导科技发明,鼓励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因此,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培根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还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科学的认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感性认识和理论性认识相结合的产物,他认为近代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才能获得可靠的经验材料,揭示事物的其相。所以,实验是认识的基础,近代科学是实验的科学。但是,在我国近代却出现过两次对知识扭曲的时代。一次是五四运动时期,在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同时,反动阶级却极力灌输蒙昧主义,声称“没有知识便罢,有了知识既有罪恶,而知识就是罪恶”,另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均加速发展生产力时,而在中国却出现了鄙视知识甚至叫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怪诞现象。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为此,在1978年的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988年,邓小平同志再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一次正本清源,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开始迈开大步向前进。由此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确立“知识就是力量”的正确理论指导,把知识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也把科学技术特别是实验摆到重要位置,牢固树立知识优先、科技优先的意识,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有利氛围,创造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第三,正确认识“知识就是力量”,能够有助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哲学史上和人类社会近代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正确地反映了知识这一人类共同精神财富对社会生产、人类生活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它标志着人类对自身能动性认识的深化和前进。“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本身无所谓阶级性,它的作用和意义具有普遍性和漫久性,但是它的运用要受到阶级和时代的制约。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批判宗教神学、振奋理性精神、推动科学进步和生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生产的水平、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对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知识经济加快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重温“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科学论断,就应更深刻领会其实质,牢牢抓住和利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吸取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增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早日实现我们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胡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培根新工具[M],许宝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余丽嫦培根及其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马云泽,论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及其现实意义[J],河南:洛阳师专学报,1999

责任编辑:龙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