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中间腔”演唱风格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流行音乐 年代 风格 演唱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开始复苏。此时流行歌手的演唱形态与方式也独具特色,以歌手李谷一为代表的“中间腔”演唱风格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中间腔”演唱风格的形成因素进行论述,同时对“中间腔”演唱风格的代表性人物——李谷一的演唱进行音乐学分析,可以更好阐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流行音乐;演唱风格;李谷一

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内地复苏,甚至一时间还出现了发展高潮期。“对于中国流行音乐来讲,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流行音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①流行音乐演唱风格进入到“中间腔”时代。所谓“中间腔”就是一种介于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之间的演唱形式,既有民族性,又有流行性特点。这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演唱风格,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承载演唱的音乐风格在当时被称为“轻音乐”。“中间腔”的风格属于内地抒情歌曲风格、港台流行歌曲风格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杂交体。当然,它的形成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一、内地抒情歌曲风格与港台流行歌曲风格促成“中间腔”演唱风格的形成

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受到一些左派文艺界人士的批判。在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认知上一些学者还是按照传统音乐、西方音乐的标准来衡量,致使流行音乐在此时期的发展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歌曲在演唱方式上,还是以“响、亮”为主要准则,对于一些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例如“气声”“轻声”等并不被很多学者认可。此时流行歌手的演唱风格也较为单一,主要是女歌手模仿邓丽君、韩宝仪为主;男歌手模仿刘文正、费玉清为主。流行歌手在舞台表演上动作比较单一,互动性也较少;反对劲歌热舞,对偏重摇滚形态的吼唱更是反感。流行歌手的着装也相对正统,反对奇装异服的穿衣打扮。在伴奏上,流行歌曲伴奏常用的四大件乐器——电子琴、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开始使用,并有部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参与。乐队的编曲方式主要以模仿港台歌曲为主。另外,分轨录音的制作方式开始应用,但并不成熟。这些都是促成轻音乐流行歌曲风格、“中间腔”演唱风格的条件。

(一)内地抒情歌曲风格对“中间腔”演唱风格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转入香港、台湾地区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又开始在内地重新复苏。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内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主要以歌颂党、歌颂人民的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为主,政治性较强,风格偏硬朗化,例如: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改革开放后,有一种介于传统歌曲与流行歌曲之间的音乐形式——抒情风格歌曲在大陆广泛传播。承载抒情歌曲的演唱形态即为“中间腔”。抒情风格歌曲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风格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创作人担心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人士的批判,而采取的一种折中、打擦边球的做法。

抒情歌曲风格达到高潮是以“十五首抒情歌曲”活动的举办为标志。1980年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一次名为“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该活动决定,让听众在1980年1月3日到1月24日之间以投票的形式推选出十五首听众喜爱的抒情歌曲。此次活动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地社会反响。中国唱片公司还将获奖的十五首歌曲进行制作并出版,甘肃人民出版社对这十五首获奖歌曲进行曲谱整理并出版了歌曲集。有记载称,“由‘十五首抒情歌曲’活动奠定的写作风格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并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此时的抒情歌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而是处于‘文革’之前的群众抒情歌曲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间的一种过渡体裁”①。抒情风格歌曲的产生,培养了一批流行音乐人,促使他们开始打破传统的创作方式与理念。例如:张丕基创作的《乡恋》,其编曲方式与传统音乐编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抒情歌曲的诞生也造就了一大批采用流行音乐演唱技巧来进行歌曲演绎的歌唱家,例如李谷一、朱明瑛、沈小岑等,对“中间腔”演唱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图1 《群众喜爱的歌曲十五首》磁带封面

(二)港台流行歌曲风格对“中间腔”演唱风格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很多内地流行歌手都在私下“偷听”港台的流行歌曲,模仿港台歌星的演唱。邓丽君、刘文正等歌手成为主要的模仿对象,“女学邓丽君,男学刘文正”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港台歌手的音像制品都是通过走私、探亲、旅游等方式从港台带回,再经过录音机的翻录而进行传播。此时期香港的流行音乐整体已经相对成熟。同时,随着港产电视剧《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霍元甲》《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电视剧在内地的热播,其中的主题曲或插曲也随即风靡,演唱者叶丽仪、罗文、甄妮、汪明荃、叶振棠等在也广为熟知。另外,台湾的校园民谣也开始传入内地,刘文正、蔡琴、齐豫、潘安邦、王梦麟、李建复等歌手深受内地同胞的喜爱,《迟到》《恰似你的温柔》《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雨中即景》《龙的传人》等歌曲传播甚广。尤其是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演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中间腔”演唱风格的代表性人物——李谷一——演唱风格的音乐学分析

李谷一演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歌曲《乡恋》《知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难忘今宵》《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和我的祖国》《刘海砍樵》《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心中的玫瑰》《迎宾曲》《绒花》等。其中歌曲《乡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起了较大轰动,李谷一“中間腔”的演唱风格在当时引起了关注和争论。下面笔者将从歌曲的音乐形态、李谷一的演唱形态、李谷一的声音声学分析,这三个方面综合立体化的来阐述其“中间腔”的演唱风格。

(一)音乐形态分析

“音乐形态是构成音乐风格的重要内容,音乐形态与音乐风格对演唱风格有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音乐形态与风格决定演唱风格。”①歌曲《乡恋》是电视剧《三峡传说》中的插曲,由马靖华作词、张丕基作曲、李谷一演唱。该曲为四四拍、A自然大调、中速,音域为十度(b—d2)、单乐段四句体分节歌式的曲式结构,主要描写了两位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歌曲中切分音使用较多,有探戈音乐风格的元素。探戈是一种双人社交舞蹈,起源于非洲,盛行于阿根廷。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西班牙探戈,一种是阿根廷探戈。流行音乐中的探戈元素指的是其节奏型。探戈的节拍多为为四二或四四拍,其中含有切分节奏,造成听觉上的顿挫感。最常见的节奏型有两种,其中西班牙探戈的节奏型为

2/4 X·X X X│X X X X X │,4/4 X·X X X│X X X X X│。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拍或第一、二拍有附点或者切分节奏,同“哈巴涅拉舞曲”节奏也些相似,但探戈节奏的速度较快,不像“哈巴涅拉舞曲”那样舒缓、飘逸。阿根廷探戈为4/4 X X X X X│,其中第四拍的后半拍重奏。“探戈的曲调(尤其是器乐演奏的探戈)情绪深沉,在伴奏音型支持下,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②

歌曲《乡恋》以西班牙探戈节奏型4/4 X X X X X为基础来进行变奏。各句之间节奏主体基本相同,例如:第一句(10—11小节)、第二句(12—13小节)、第三句(14—15小节)节奏完全相同,第四句(16—17小节)只有第16小节的第三拍与前三句稍有不同。这也是一种分节歌四句起承转合的形式。第二句是第一句下行四度的变化模进。该歌曲A段有两次重复,每次都属于变化重复,但是骨干音都没有变化,最后的尾声部分是用演唱“呕”来重复一遍。歌曲的创作技法比较简单、凝练和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毛毛雨》较为相似。《乡恋》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的第一首(第一批)流行歌曲,《毛毛雨》是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两首歌曲在曲式和创作方式上的相似,也反映出要打破一种音乐风格时,作曲家往往先会创作一些短小、简单的音乐作品,让其试探性地流入社会来进行验证,根据社会的反映再做下一步的思考。

该曲的编配采用西方管弦乐队与电声乐队结合的形式。整个歌曲架子鼓贯穿始终,使用典型的四四拍“强、弱、次强、弱(咚次哒次)”节奏型,增强了歌曲的流行元素。引子部分利用小提琴的演奏制造出优美的意境,其中还有手摇铃在弱拍处的演奏。这种弱拍演奏的方式增加了歌曲的反拍动力效果,淡化了歌曲的强弱规律,使歌曲产生一种摇摆感和不稳定性。当听众听到此歌曲后也会不自觉的随着歌曲的律动而动起来。电贝司已经出现低音声部的旋律进行,除了典型的Ⅰ→Ⅴ进行,还有经过音式的Ⅰ→Ⅴ→Ⅵ→Ⅶ这样的低音进行。另外,电子琴在其中利用主旋律的曲调进行点缀性的演奏,尤其是在各句第二小节的长音处,都做了音乐上的点缀。歌曲在进入第二次再现时,也就是“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的“情”字处,架子鼓进行了军鼓、桶鼓、吊镲一连串的连续敲击,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架子鼓演奏中遇到长时值时采用的典型演奏技法。再现段中的另一支架子鼓的踩镲还进行了加速演奏,但是主节奏鼓的速度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形成了紧打慢唱的效果。

谱例:《乡恋》

(二)演唱形态分析

李谷一的音色明亮,声线较细,女高音声部。她的发声位置比较靠前,声音从喉咙发出后打在硬腭上发出。她在演唱中的起音较轻、较缓,喉位适中,软腭适当抬起,喉咙适度打开。在演唱中她积极调节声道,咽肌兴奋,高、中、低各个声区声音都保持统一,没有明显的换声现象。在呼吸上,李谷一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有时候为了歌曲感情的需要偶尔采用胸式呼吸。由于李谷一有民族唱法的声乐基础,对声音的共鸣等方面都有训练,演唱中她的头腔和咽腔都打开,追求一定的共鸣效果,因此,共鸣痕迹相对较重。尤其在闭口音(这首歌曲就是以闭口音为主)或者音域偏高的地方,例如“昨天虽已消逝”的“逝”,“怎能忘记”的“记”,“你的一片深情”的“情”,共鸣的体现更为明显。李谷一的咬字比较紧,牙关有些打不开,例如:前四句各句结束字“影、声、在、中”,“永远留在你的怀中”的“在”,都咬得较生硬。同时,她在演唱中个别字有湖南地方口音,例如:“你的身影”的“你”唱成“您”,“你的歌声”的“声”唱成“深”,“昨天虽已消逝”的“昨”唱成“总”,“怎能忘记”的“怎”唱成“增”等。她在处理咬字与口腔打开的时候,有时候还不够统一,例如:“只有风儿”的“儿”字。其开始的咬字发音不是“儿”而是“啊”,最后才收到“儿”的发音上。另外,演唱中李谷一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除了倚音外还有波音,例如:“你的歌声”的“歌”字、“分别难相逢”的“相”字。最后的尾声部分,歌手使用“呕”字来进行衬词演唱,这也是受到美国爵士乐衬词演唱方式的影响,但其中没有即兴技巧出现。此时李谷一的演唱已经开始使用手持麦克风了,这与流行唱法的扩声要求完全吻合,强调语气,并不依靠人体自身的共鸣来进行扩音。

李谷一演唱风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使用了气声技巧。气声技巧在西洋美声唱法中使用较少,甚至认为气声是演唱中的一种毛病,是声带闭合不严、漏气的表现。所谓气声就是歌手在演唱中有意让声带不完全闭合,加大气息的出气量,让气息从两片不完全闭合的声带缝隙中发出。气息推动声带时,声音与气声融合在一起,产生声中带气,气中带声的声音效果。气声的效果很像烟雾状,往往给人一种朦胧、黯淡的声音感受,就像打哈欠时的发声效果一样。气声中的气息流出量要根据歌曲的情感有意识地来控制,如果无意识大流量的流出,就成为了漏气的声音效果,缺乏了气声的音质,因此,歌手在使用气声技巧时对气息的流量控制非常重要。同时,气声往往与音响科技联系在一起。歌手在演唱气声时,一般会加入较大的混响声和延迟声,這样会更加突出了气声的效果。另外,气声一般用在表现歌曲的哀愁、幽怨、悲伤处。李谷一在歌曲中多处使用了此技巧,例如:第四句“我的心中”的“我”,“我的情爱”的“我”,“只有风儿”的“只有”等。气声技巧的加入使演唱风格的流行性加强,与民族唱法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样的演唱更加亲切,语气感较强。以上诸多歌唱特点形成了“中间腔”的演唱风格。

(三)声学频谱分析

声音特点是歌手形成演唱风格的重要物理因素。本文利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任韩宝强教授开发的声学测试软件——“通用音乐分析系统(GMAS 2.0B)”,将李谷一的代表性声音片段进行声学频谱测试。这样使抽象的声音转换为直观可视的图像,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观察且分析歌手的声音形态。“对歌手的声音进行声学频谱分析,因为歌手的声音形态往往影响其演唱风格,同时,也会使研究更具科学性。”①

李谷一声音频谱分析数据表

基音的声压高于第1、2、3泛音,这四个音的声压在-8至15 分贝之间,表明歌手演唱时的力度非常轻。泛音一共有3个,较为稀少,这是声音干涩造成的。谐音列频率之间基本是1:2:3:4的整数倍关系,度数之间也基本是上行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的关系。第1泛音#c2+46与第2泛音a3+42、第2泛音a3+42与第3泛音#c3+49是小六度、小三度的关系,与标准的谐音列有一定微差,这说明此声音属于复合音,这是声音较虚,音色朦胧、黯淡所致。这三个泛音的频率也没有在歌手共振峰的区间内,因此,此声音没有歌手共振峰出现,这也是声音非常轻,属于耳语声、能量较小所造成的。简单来说,就是气声与人们平常哈着气说话时的声音形态较为相似,如稍作区别就是气声的气息支持稍强。

三、“中间腔”演唱风格的社会呈现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极左思潮尚存。因此,一时间社会上对新时期出现的、以李谷一为代表的“中间腔”演唱风格产生了激烈地争论。当然这也是社会对音乐文化进行干预的一个表现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陆地区,由于当时社会的极左思潮还相对较重,此时的中国大陆社会对流行音乐演唱有一定的干预程度。”②其中对李谷一的演唱风格,持否定、消极观点的有一些,严伟撰写的一篇文章比较有代表性。“最近听了一首叫作《乡恋》的歌曲,叫人大吃一惊。因为在这里李谷一同志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已经丧失殆尽了。首先说呼吸。她全然抛弃了原来演唱时气息支持点,把它一下子移到了喉头。这样一来声音失掉了弹性和色彩,让人听起来觉得木木然粗涩而沙哑。第二说共鸣。其他腔体的共鸣一概不用,只剩下了口腔,这样一来,就不能调和声音的色彩,就不能更好的美化声音、表达感情,使听者感到索然无味。第三说吐字。她不再认真的咬字了。牙关紧咬着,不愿意打开。歌词唱得模模糊糊,甚至是光出气,不出字。第四说歌曲处理。李谷一同志用了不少大幅度的下滑音。滑音一下子下来一个半音甚至一个全音。在每个乐句的末尾还要突然一断,来一个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①严伟对李谷一的演唱风格分析得非常全面且透彻,但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严伟是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审美观念、角度对李谷一演唱进行的分析。另外,严伟指出李谷一演唱中四个方面的毛病,反而都是流行音乐演唱中最为重要且区别于其他唱法的个性特点。这些“毛病”反倒是李谷一有意为之,是带有突破性、开创性的演唱方式。事实上,李谷一“中间腔”的演唱親切、自然,走近群众,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1980年12月,李谷一在广州纪念堂的羊城音乐花会上一连演唱了八首歌曲,在场的观众掌声如潮。另外,在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应观众的要求,李谷一演唱了《拜年歌》《春之歌》《乡恋》《知音》《年轻的朋友》《问声祖国好》《一根竹竿》七首歌曲。据说观众点播《乡恋》这首歌的纸条,堆得像一座小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