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祛风通络散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流变 疗效 其对 血液 祛风

【摘 要】目的:探讨祛风通络散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祛风通络散口服,同时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流变学方面,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在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中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压积比较中2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祛风通络散可有效改善脑血流量及高黏状态,从而保护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并降低其发生危险因素和复发的有效治疗药物,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菊花;祛风通络撒;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42-02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本病发病急,病因病机复杂,临床有“三高一低”,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的关键。目前研究认为挽救半濒死的脑细胞,增强脑细胞血流灌注和血液供应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防止梗死区扩大的关键。急性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对其的治疗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多认为风痰上扰、脑络痹阻是中风的基本病因病机,故化痰熄风、通络化瘀是其基本之大法。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对收治的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祛风通络散治疗,在治疗效果和血流变方面都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男181例,女119例,年龄45~82岁,平均(60.5±12.7)岁,病程5~46h。对照组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44~83岁,平均(61.2±11.9)岁,病程5~48h。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意识障碍,无心、肝、肾脏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CT检查:病灶区脑实质局部密度较周围脑组织减低,临近病变区脑池及脑沟变窄变浅、消失。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正常检查。治疗组患者按《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规范给予基础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2g,每日一次;胞二磷胆碱(广东三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5g,静脉点滴,每天一次;口服尼莫地平(广东华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mg,每天三次。血压>220/120mmHg者缓慢降血压治疗,有脑水肿者进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治疗。同时接受祛风通络散治疗:菊花30g、桂枝10g、防风15g、细辛3g、太子参20g、白术20g、茯苓30g、干姜10g、当归15g、川芎15g、黄芩15g、桔梗15g、牡蛎30g。中药方剂日服一剂。以上方案每周均治疗7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基础治疗。治疗过程中严禁使用其他溶栓、抗凝药物。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同时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1.3 疗效判定

根据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诊断标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ESS)标准进行判定[3]:基本痊愈:临床自觉症状完全缓解,生活能自理,肌力达到Ⅳ级以上,ESS减少90%~100%;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自理能力有明显改善,肌力提高Ⅱ~Ⅲ级,ESS减少46%~89%;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瘫痪及失语有轻微改善,生活不能自理,肌力提高Ⅰ级,ESS减少18%~45%;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加重,ESS减少或增加≤18%甚至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Х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压积比较中2组无明显差异(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中,在治疗后5、14、21d进行比较,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在治疗后第5天2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14、21天,治疗组ES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2所示。

3 讨论

现代研究表明[2]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粘滞性增高。发生梗死时,由于血管壁弹性减弱,管腔狭窄导致局部供血不足,血流阻力增大,血液黏度进一步增加,血流量急剧减慢,导致病灶周围神经元坏死等恶性循环[3]。因此,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降低血液粘稠性是改善症状,保护脑灌流的关键之一。目前一致认为局灶脑缺血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使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血供是脑缺血的根本治疗。但因缺血再灌注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再灌注损伤,从而加重脑水肿或并发脑出血,这就为临床上溶栓疗法的开展设置了障碍,同时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寻找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方法。

急性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目前多认为风痰上扰、脑络痹阻是中风的基本病因病机,故化痰熄风、通络化瘀是其基本之大法。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和中脏腑。清代名医俞嘉言《医门法律》中说“驱风之中,兼填空窍,为第一义也。空窍一实,庶风出而不复入,其病療已。古方中有候氏黑散,深得此意,仲景取为主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菊花含挥发油、菊甙、腺嘌呤等,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压灌注量的作用。这些研究提示祛风药可改善脑缺血,减少应激反应及再灌注损伤的自由基反应。据此,本项目成员以菊花为主药,配合桂枝、细辛、防风,组成“祛风通络散”用于脑梗死治疗风痰瘀阻型患者,疗效较为满意,能很好地改善患者预后与防止再发。全方由菊花、桂枝、防风、细辛、太子参、白术、茯苓、干姜、当归、川芎、黄芩、桔梗、牡蛎等组成。本方重用菊花祛风,桂枝、细辛、当归、川芎等疏风通络,太子参、白术、茯苓、干姜等温中健脾化痰,黄芩、牡蛎等镇肝熄风,全方有着祛风通络、镇肝熄风、健脾理气化痰之功。

通过对300例患者治疗观察,在基础治疗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祛风通络散治疗急性脑梗死,总有疗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祛风通络散可有效改善脑血流量及高黏状态,从而保护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并降低其发生危险因素和复发的有效治疗药物,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 邓颖,贾尚平.脑梗塞患者血流变指标的测定[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6,6(4):72.

[3] 赵春亭,赵子文.临床血液流变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4.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