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缺血性 缺氧 新生儿 疗效 脑病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压氧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所有改善,但实验组患儿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高压氧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压氧;血液流变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nic en-cephalopathy, HIE) 是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1],所以对HIE的早期及时恰当的治疗尤为重要。本院采用常规治疗及高压氧疗两种方式分别对门诊收治的86例HIE患儿进行治疗,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治效果,报告如下,供儿科医师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确诊为 HIE 的86例住院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按照 2004 年杭州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度标准[2]。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实验组男20例,女23例, 年龄0.5~8d,平均年龄(3.1±0.3)d,出生时体质量2650~3710g,平均(3251±279)g,胎龄 36~40w,平均(38.5±1.3)w;对照组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1~7.5d,平均年龄(3.2±0.2)d,出生时体质量2665~3650g,平均(3171±241)g,胎龄34~41w,平均(37.5±1.2)w。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和胎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即给予患儿常规吸氧、改善脑组织的代谢、解痉挛、抑制脑水肿等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利用婴儿高压氧舱行高压氧疗。治疗前认真对高压氧舱内供氧压力进行检查,保证充足的氧源,并且应认真对氧舱进行消毒,防止造成医源性感染,并且合理有效的对氧舱内的温度进行调节,通常控制在20℃~26℃;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可为其换上棉质衣服,并对其手脚进行包裹,然后将婴儿放置于托盘内,取患儿右侧卧位,并面向工作人员,然后关闭舱门,然后逐渐加压, 约20min,然后减压15min,指针归零后打开舱门,将婴儿抱出,结束治疗。1次/d,以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分别于清晨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4ml,并将其置于肝素抗凝管内,然后对患儿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及比较;②治疗前后,我们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法对两组患儿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评定的内容共包括 20 项,总分共计 40 分。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记录评定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组间的数据进行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全血粘度(mPa·s)、血浆粘度(mPa·s)、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指数等指标的变化。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所有改善,但实验组患儿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神经功能的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神经功能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及脑血流量减少所造成的新生儿脑损伤现象,其主要病理表现为脑组织水肿、坏死、软化等,是新生儿窒息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现象发生的一项常见因素[3]。症状严重的患儿通常可发生智力下降、视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不仅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还会增加患儿家庭及社会的负担[4]。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促进患儿康复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研究表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是因脑组织缺氧缺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乳酸蓄积等因素所引起的局部血浆渗透压升高现象,该现象极易导致患儿血液中血粘度增加、红细胞变性能力降低,从而可导致患儿红细胞聚集加重[4]。且临床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还可对其通透性造成影响,使得患儿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从而可造成血浆外渗、局部红细胞压积升高[5]。而儿茶酚胺、自由基等的释放量增加、血小板聚集等现象均可导致患儿血浆粘度增加,从而可对患儿的脑循环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进而可导致脑水肿等现象发生。而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则极易刺激交感肾上腺素系统,可促进全身小动脉收缩,粘度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非常重要。临床上通常将常规吸氧、改善脑组织的代谢、解痉挛、抑制脑水肿等常规治疗方案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将高压氧疗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该治疗方式主要是指在大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为患儿提供纯氧气的治疗方式。高压氧疗可有效的提高氧弥散能力,并可提高患者肺氧合能力及血液游离氧的运动能力,有效的改善组织供氧情况,从而可达到改善患儿组织缺氧状态的目的;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有效的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分压,使血氧弥散作用增加,进而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脑缺氧状态,促进三磷腺苷生成,进而可达到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受损细胞功能恢复的目的。给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高压氧治疗可有效的提高组织氧供、改善脑细胞功能,并可有效的减轻患儿脑细胞膜损伤情况,从而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将高压氧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必将会取得显著疗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所有改善,但实验组患儿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高压氧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irza MA,Ritzel R,Xu Y,et al.Sexually dimorphic outcome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J].J Neuroinflammation,2015,12(1):251.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2):87-97.

[3]Thomas N,Chakrapani Y,Rebekah G,et al.Phase Changing Material: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Cooling Babies with Hypoxic Ischaemic Encephalopathy[J].Neonatology,2015,107(4):266-270.

[4]洪金玲.彩色多普勒用手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静脉系统检查[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3):272-273.

[5]伍彩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常规MRI和DWI表现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103-104.

[6]王利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栓前状态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4):72-74.

编辑/成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