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医药治疗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分析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术后 置换 静脉 中医药 关节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分析。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12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助中医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的21.67%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医药治疗;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12-122-01

深静脉血栓(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发生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诱发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后综合症,是引起髋关节置换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患者术后气虚血瘀有密切的关系,改善患者血液凝滞状态、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本研究采用中医药治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12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4±5.7)岁;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0.5±6.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标准,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从后外侧入路,采用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其中,股骨颈骨折4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5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系统疾病以及既往有血栓形成病史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方法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抗感染、镇痛治疗。对照组服用利伐沙班片(拜瑞妥,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注册证号:H20100464)10mg/次,于术后12h开始服用,1次/d,连续服用15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服用补气化痰通络方,药用黄芪30g,桔梗、僵蚕、地龙、丹参、炙甘草各10g,茯苓6g、水蛭各6g,伸筋草、生地黄各20g,当归10g;肿胀者加泽泻10g、车前子10g;热盛者加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每日1剂,煎煮2次,取汁300ml分2次服用。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统计治疗期间下肢DVT发生率,采用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治疗后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比较,见表1。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的21.67%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2。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升高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血瘀贯穿于术后全过程,这是由于手术伤及气血津液,致机体阴津亏虚、血液浓稠,加之术后气血虚弱,血液运行无力,滞涩血脉,形成瘀血。因此,治疗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大法。本研究采用补气化痰通络方,切中本病病因病机,方中以补益正气为主,增强气血运行之力,兼顾活血通络、利湿祛瘀、养血和血等,标本兼治,共同发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血液粘滞度,扩张血管,对抗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有明显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