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困境与突破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之路 体育用品 中国 可持续发展 困境

摘 要:虽然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并没有建立起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仍滞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思维模式,无法应对外部复杂的非线性企业环境,因此面临着亟待突破的发展困境。唯有坚持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引导作用,并成功实现研究范式的转向,以非线性战略思维为指导,坚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协同共生,利用自组织理论,将体育用品制造业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础、协同机制的类型及其选择方法、协同机制下企业行为模式的博弈论分析,作为未来体育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才是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突破困境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体育用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协同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5-0007-05

Abstract:Although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ade a great improvement in China, we still doesn"t build a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is system.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most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keep strategic think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is brings a deadly development dilemma. Only under nonlinearity theory, realize the transi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 tak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operation types and its chosen methods and behaviors of factories as research areas, could we find the righ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y of 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sports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nergy[HK][HT]

发展是一个社会的永恒主题,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一个系统,只有能够不断取得演进,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外界各个相关系统保持稳定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共生关系,同时在内部不断形成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内在机制,实现内外的双重可持续发展,才算是成功的。这一理念对于发展中的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而言尤为重要。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虽然仅仅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这一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势头惊人。据《中商情报网》提供的数据表明,仅2013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年收入达500万元以上)体育用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就达到519.3 亿元。当前,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的各类体育用品占世界体育用品市场的65%以上,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体育用品生产大国”。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结构、质量、产业集群建设状况还存在重大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依靠联合体共同占据市场空间的成功运作还差距明显,整体产业系统还不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1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体育用品制造业,主要包括球类制造业、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和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五大类。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首先起步于球类制造和体育服装制造,随后以迅疾的姿态扩展到几乎所有的体育用品制造领域。正如前所述,虽然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仅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取得的辉煌成就却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发展迅猛,但它却带有先天不足的痼疾。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是在传统的OEM模式和家庭作坊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上了明显的传统工业经济背景的烙印。从单一企业主体的角度看来,绝大多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高层次专业人才少、产业定位不明晰、战略管理模式落后,不能应对风云变幻的全球市场,企业破产淘汰率高;从企业联合体的角度看来,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过分强调竞争,为获得利润甚至进行恶性竞争,对建立企业联合集群以获得企业之间联合共生的效应注重明显不够。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呈现出一定的聚集趋势,如运动鞋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建晋江、广东东莞和浙江慈溪,运动服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建石狮、广东中山,体育器材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富阳、江苏江都等,但这种划分也仅仅是基于企业聚集密度和产品类别,同一地区的相同类型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互助互惠、协作共生的真正产业集群模式,与意大利蒙特贝卢纳运动鞋集群、美国“纳斯卡山谷”赛车生产产业集群等成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依靠高度发达的分工、强有力的集群共同创新和大量的中介服务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完整有序、高效运转的生产体系不同[1],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中地的企业,还采取各自为战甚至相互为敌的战略,重复投资和价格竞争现象非常严重,合作与依存程度明显过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更没能建立起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正因如此,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一方面,我们的体育用品制造业总值稳居世界第一,出口额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们的产品价格和工人单位时间内的工资越来越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越来越严重,淘汰破产率不断提高,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用品品牌越来越难以出现。换言之,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产业,正以透支的方式换取市场的份额,正走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

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没有能够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绝大多数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仍滞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思维模式。以牛顿“确定性科学观”为理论渊源和泰罗“科学管理模式”为准绳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原则是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将延伸到未来,外部环境是确定性的和稳定的,因此企业发展前景是可以预测的。正如机器的生产过程一样,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是连续的,是完全可以掌控的,标准化和效率就是最为有效的工具;持续的经验积累将是企业竞争的源泉,局部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动力;通过竞争击败对手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以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和“零和博弈”为核心的“线性战略形态”是工业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的最重要标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统的工业经济战略管理前提完全改变了:对一个企业来说,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1+1不再简单地等于2,一个微小的扰动都可能由于企业子系统间或企业之间的相干放大而产生重大的影响,即使再强有力的预测工具也难以预测,因此现在的趋势不一定延伸到未来;外部环境持续变化而且往往是骤变,不仅不连续而且不能预测;对企业的完全掌控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企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碰撞总是会涌现出无法预料的新问题;难以流动的异质性资源(指一个企业拥有一种竞争对手所不具有的特殊资源)将不再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面临的当前环境,正是复杂非线性的直接体现,也是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目前,非线性战略已成为全球成功企业和公司的共同选择。作为熊彼特创新观念的时代延伸,非线性战略的核心是充分认识企业内、外部的非线性特征,针对未来,通过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参与各方都获利的“协同效益”。企业发展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积累、扩大、再积累、再扩大,而是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坚守工业经济时代的线性思维模式只会导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面临的尴尬局面愈演愈烈。而从国外成功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唯有以非线性的思维模式,立足于复杂性系统的视角,形成非线性的战略管理体系,才是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突破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正确道路的必然选择。

2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缺失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上述困境,与我国体育科学界在该领域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的落后与缺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起始于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面世之后。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此方面的研究更是不断升温,迭次构成热点,并围绕几大领域,产出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围绕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发展现状领域,席玉宝(2005)[2]、连桂红等(2004)[3]、王泽和(2008)[4]以及裴永杰(2006)[5]等人做了大量研究,指出了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基本发展状况,获取了大量的基础性数据。

围绕体育用品技术创新、标准及评价体系领域,陈颇(2009)[6]、吴平等(2010)[7]、张雷等(2012)[9]以及王先亮(2013)[9]和王骏(2013)[10]等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内部运作层面提出了众多有益的建议。

围绕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产业集群问题,席玉宝(2005)[11]、杨明(2007)[12]、刘河旺(2011)[13]、孙威(2012)[14]以及刘娜等(2013)[15]展开了研究,强调了产业集群发展对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初步的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

虽然该领域的传统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通过以上分析也不难发现,传统研究往往集中于外围的现状分析、对策探索等,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基点:

其一,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现在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环境是非线性的,传统工业经济背景下的“线性战略”思维模式已无法胜任非线性情境下的战略管理任务。唯有站在系统科学的角度,以非线性思维为切入点,借助于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才是研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作模式的正确研究方法。

其二,唯有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通过分析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全面界定非线性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产生、范围、方式和特征,研究非线性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类型,给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选择方法,并确定企业在协同机制内合理的博弈策略,才是真正建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产业集群的核心所在。

对上述基点的忽视也直接导致了该领域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的落后,前期研究往往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站在系统的外部来分析,都没有立足系统科学非线性理论的角度,采用科学方法深入到系统的内部去发现其本质规律和探究其内部关联关系,因此无法洞察体育用品制造产业的真正可持续动力。该领域科学研究的缺失导致科研没有能够发挥出理论先导的作用,实践中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或战略联盟,无法突破面临的现实困境也就不足为怪了。

3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理论研究是实践操作的先行者。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要想突破现实的困境,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突破口和首要任务就在于要以科学的研究思路、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实现研究范式上的转折,构建起基于非线性的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并由此来指导体育用品制造产业的发展实践。

非线性战略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单纯的以“竞争”为主线的企业战略必将改变,“非零和博弈”和“合作博弈”才是我们的重要战略选择。企业孤立经营的格局不复存在,传统的以独占生产要素为主导的竞争战略正被新的以创造和获取价值为主导的竞争战略所取代,从生产型向关系型、学习型、合作型的战略联盟转变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依赖。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企业各种可依赖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体育用品制造业战略研究的重点,也因此就在于与相关企业、社会集团和群体建立起灵活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产生的协同效益来应对非线性的外部环境,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而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及其联合体是由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体现着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此类非线性复杂系统需要用非线性的方法来解决,唯有坚持以体育用品制造业协同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非线性自组织理论、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博弈论,全面探索非线性环境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界定其概念、条件、范围和特征,给出其类型,指出企业动态选择协作机制类型的方法,并探索企业最为合理的博弈行为,才是找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科学研究路径。因此,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应该集中于以下方向:

3.1 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理论框架体系的研究

应该摈弃传统研究的线性思维基础,立足于非线性视角,以企业发展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自组织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面临的复杂性内外环境,分析传统线性战略模式的不足,探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价值和意义,提出基于非线性的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概念,从产生基础、涉及范围和作用方式等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界定,并深入分析协同发展机制的动态性、开放性、涌现性、自组织等非线性特征。这样的理论平台建设,不仅真正符合我国体育产业的系统本质,也符合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将全面实现此领域研究方向的转折,提升此领域的研究质量,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类型研究

事实上,加入企业联合体,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充分利用其他企业优势资源的帮助,已经成为国内外先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发展中企业的首要选择,由此也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企业联合方式,如当前较为流行的企业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供应链集团、企业集群和企业生态系统等等。但这些企业协同类型,并不一定适合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因此,为推进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就应该在分析传统企业联合体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非线性思维为出发点,根据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间协同与竞争的程度,以具体价值创造环节为中心,提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不同发展类型。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来,每种类型的协同发展机制,都是一个复杂大系统,其演进与发展都奠基于“系统内在动力”基础之上。因此,还要加强每一种类型的“自组织”能力研究,要充分利用系统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组织理论体系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超循环论、分形学和混沌理论等,对每种协同发展机制产生的条件、发展的动力、演进的路径、组织的形式和发展的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探索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产生和作用机理。

3.3 对协同发展机制类型选择方法体系的研究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所处的非线性环境变动不居,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企业的发展目标也会有所变化,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加入不同的协同发展机制,因此,协同发展机制类型的选择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此外,政府也需要有力的决策支持,来判定何时、采取何种政策来引导不同协同发展机制的形成,因此,此类研究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此领域的研究需要借助于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来实现。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当前处理复杂大系统未来发展前景分析的最为科学的研究技术,由于在该研究技术路线下,实际系统被计算机模型所取代,其演化前景被计算机仿真所模拟,因此既能够利用计算机的高性能更快地发现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又可以有效避免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能够起到双赢的效果。比如利用被称为“战略实验室”的系统动力学,在充分研究企业协同互动的反馈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其专用软件Vensim-PLE,通过绘制因果关系图和流图,全面建立不同协同发展类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实际企业的历史发展数据,就能够对不同企业组建的、不同类型的协同发展机制的长期演化前景进行仿真分析。从仿真结果中探索更有利于“共生多赢”的潜在协同合作伙伴,找出适合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并从仿真结果的对比中探索科学的政府调节机制。笔者在这一领域所进行的前期工作[16-18],已充分证明了这一技术路线的科学性。

3.4 对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竞争行为的博弈论分析

正如前所述,在协同发展机制内,企业体现的是动态博弈行为,这一博弈与传统的竞争型“零和博弈”不同,而与强调互动与平衡的“进化博弈论”中的“复制动态”和“进化稳定策略”契合。为分析协同发展机制内企业主体的行为,应该基于进化博弈理论,建立起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之间协同竞争的进化博弈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企业主体行为选择的变化情况是整个协同系统演化过程的“复制动态”的体现,企业主体的最终选择结果则是整个体系发展的“进化稳定策略”。利用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就可以探索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在统一的协同发展机制下,在互动与共生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博弈所达到的稳定或不稳定的均衡状态,并可以分析整个协同系统的演化路径、所生成的进行稳定策略、可能的均衡状态和演化过程中对均衡结果产生造成主要影响的要素等,从而从更具体和更实践的层面上探索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模式。

4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道路,它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与探索,更需要我们在理论上的不断创新与升华。而坚持非线性思维,寻求协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生成、演化与丰富,必将被证明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方春妮.国外运动鞋业集群的成功机制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48-51.

[2]席玉宝,刘应,金涛.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12):22-27.

[3]连桂红,孟凤芹.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29-32.

[4]王泽和.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00-302.

[5]裴永杰,杨世强.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5):61-62.

[6]陈颇,殷樱,夏崇德.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经营管理绩效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3):28-33.

[7]吴平,杨明.SA8000标准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5):89-96.

[8]张雷,丛湖平.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及作用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1):8-22.

[9]王先亮,张瑞林,王晓芳.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及其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13,20(5):49-52.

[10]王骏. 国际体育用品技术演进、分布格局的动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8):11-16.

[11]席玉宝,刘应,金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12]杨明,郭良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3):27-30.

[13]刘河旺,刘明昌,朱黎明.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5):54-58.

[14]孙威,陈彦亮,丛永强,等.我国体育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33-39.

[15]刘娜,刘红.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4):37-43.

[16] 邵桂华,满江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36-43.

[17] 邵桂华. 全民健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实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32-38.

[18][JP2]满江虹,邵桂华.山东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6):1-7.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