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代网络平台WEB3.0取代WEB2.0的哲学必然性探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必然性 取代 探讨 哲学 平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Web2.0的局限性不断扩大,已经制约了互联网的发展。因此,用更先进的Web3.0取代Web2.0已成为必然趋势。文章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科技方法论分析了Web3.0取代WEB2.0的必然性,并且对Web3.0取代Web2.0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Web2.0;Web3.0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085-03

Study on Inevitability of Web3.0 Instead of WEB2.0 from the Aspect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WANG Jing1,2, ZHOU Zhen-wu1, ZHU Feng2

(1.Institute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2.Defenc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 Today,the world is undergoing a revolu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ormation of profound social change.The revolution which with the network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the it, great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life style and living condi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WEB2.0 expanding the limitations have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us, web2.0 instead of the more advanced web3.0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By applying the methodology of natural dialec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replace web2.0 analyzed web3.0 necessity, and the process of web3.0 replace web2.0 should be noted that problems were studied.

Key words: dialectics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b2.0;Web3.0

1 WEB的由来和发展

WEB本意是蜘蛛网和网的意思,现广泛译作网络、互联网等技术领域。表现为三种形式,即超文本(hypertext)、超媒体(hyper media)、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WEB在网络上所起到的作用也愈发广泛。从最早的只是简单提供给用户信息的WEB1.0,到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的WEB2.0,直至今天已经渐行渐近的WEB3.0,网络已经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但是随着网络日益重视用户的需求,WEB2.0的局限性不断扩大,WEB3.0取代WEB2.0已然成为大势所趋[1]。

Web(在这里,指代“Web1.0”)最早的概念包括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静态HTML页面。而.com时代的成功则是依靠一个更加动态的Web(指代“Web 1.5”),其中CMS(内容管理系统)可以从不断变化的内容数据库中即时生成动态HTML页面。从这两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眼球效应则被认为是固有的Web感受,也因此页面点击率和外观成为了重要因素[2]。

Web2.0的使用则使网络具有交互性和未来的社会性网络为导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通过或不通过创建一个可视的、交互的网页来充分挖掘网络效应。和传统网站相比,Web 2.0的网站更多表现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依赖用户的门户网站[3]。

Web3.0更是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了传统的运作模式、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于建设并可以因此得到回报,充分调动了网民参于的积极性、让互联网的信息变的更及时、更丰富、更全面、更多元。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WEB1.0,WEB2.0和WEB3.0之间的差别,毫无疑问,WEB3.0将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大势所趋。因为发展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发展理念的不同。就技术层面上来讲,三者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别,用的语言也好,基本工具也好,都几乎差不多。但是因为带宽、用户量的不同决定了可以实现的功能以及表现方式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用户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然,这种改善也将不会终止[4]。

2 WEB3.0取代WEB2.0的必然性

WEB2.0已经被证明是个很成功的万维网模式,它在WEB1.0只是简单地提供给用户信息的基础上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表现形式上比web1.0更加丰富一些,加强了用户的参与度。然而,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已经更深层次的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仅靠目前的运作模式,网络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用户的要求,研制第三代互联网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因此,WEB2.0被以主动性(Initiative)、数字最大化(max-Digitalizative)和多维化(multi-dimension)为特征的,以服

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WEB3.0取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2.1 WEB2.0的局限性

假如说web1.0的本质是联合,那么web2.0的本质就是互动,它让用户更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分享,而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web2.0的缺点是没有体现出用户劳动的价值,所以2.0很脆弱,缺乏商业价值。web2.0是脆弱的,纯粹的2.0会在商业模式上遭遇重大挑战,需要跟具体的产业结合起来才会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成功。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值均衡分配的一种互联网方式。

2.2 WEB3.0的优越性2.2.1主动性(Initiative)

WEB 3.0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主动性,即强调网站对用户需求的主动提取,并加以分析处理,然后给出用户所需要的资源。这点类似于新浪网新进所推出的智能交互式搜索引擎iask,用户可以将自己的需求通过问题的形式提出,然后借助iask的海量知识库和用户回答两种形式给出答案。但是搜索引擎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已,它无法直接解决用户生活或者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的困难,这就需要更为专业的服务型站点来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样,用户不仅通过互联网获取答案,还能直接接受服务以便解决更为复杂的需求。Web3.0技术相较于Web2.0最重要的改变是“参与”,用户可以订制完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主导信息服务需求和服务模式,获得即时互动的用户体验。

2.2.2数字最大化(max-Digitalizative)

WEB3.0另外一个主要特征为数字最大化。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的交易,对商家来说都会涉及时间效率和空间成本的问题。而通过互联网按照一定规则将商品和服务数字化,可以同时解决时空上的矛盾。

2.2.3多维化(multi-dimension)

近几年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愈来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一些娱乐领域,比如在线视频电影,网络游戏等。实际上WEB3.0时代将会出现信息多维化的趋势。比如目前拍卖网站的商品描述主要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表现,如果为部分高端商品提供视频描述,或者三维动画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而且也会提升该商品的品质,从而更有利于商品的出售。

3 WEB3.0取代WEB2.0符合自然辩证法

在自然辩证法中,系统的科学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了在具体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自然辩证法具有科技性,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逻辑与理性特征在自然辩证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整体性原则、动态原则、系统优化原则等在WEB3.0取代WEB2.0的过程中都有具体的体现[5-6]。

3.1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众所周知,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方法的首要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从无到有,才有了从WEB1.0到WEB2.0直至WEB3.0的不断发展。而不论怎么发展,它们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都是对前一代WEB的归纳和演绎,它们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3.2动态性原则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系统科学方法认为,不能把系统看成是静态的,而应该看成是动态的。这一点在WEB3.0取代WEB2.0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之前的WEB1.0过渡到WEB2.0还是如今的WEB3.0取代WEB2.0,它们的形式都是多样的,取代的方式也是非常灵活的。这个取代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3.3系统优化原则得到了具体体现

最优化原则也被称为整体优化原则,这是使用系统科学方法的目的和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统筹兼顾,大力协同,多中择优,本着“多利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精神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筛选,运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决策论、博弈论等有效方法,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WEB2.0之所以必须要向WEB3.0的过渡就是因为考虑到了要对整个网络资源的优化,因此系统优化原则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3.4实践推动了WEB3.0取代WEB2.0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早期的计算机网络用户及其有限,对于网络的需求也很低,因此WEB1.0的信息传送模式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当时的用户需求。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已经普遍存在于千家万户。随之而来的,人们对网络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WEB1.0所提供的孤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因此人们就需要一种新的事物来代替它,具有交互性的WEB2.0也就应运而生。

随着第三次科技浪潮的推动,微电子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硬件的性能提高和价格的下降,使计算机的普及率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用上自己的计算机了,计算机由科学家手中的神秘之物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了。计算机的用户的飞速增长,使人们对网络的去求也趋于大众化和多样化。而在这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原来的WEB2.0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信息的更高需求,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的新的WEB模式来取代旧的事物。所以说,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网络的发展,从而导致了WEB1.0→WEB2.0→WEB3.0的不断向前发展。

4 WEB3.0取代WEB2.0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急功近利,应采用平稳的过渡模式。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的统一,只承认连续性而不承认间断性,只承认渐进而不承认飞跃的渐变论,或者只承认飞跃不承认连续性的突变论,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进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7-8]。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考虑各种实际情况来选取合适的过渡策略,避免急功近利,在WEB3.0尚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大面积铺开,以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总体来说,WEB3.0取代WEB2.0的过程应是渐变与突变、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5结束语

无论是Web1.0,Web2.0还是Web3.0,都应该是一哲学,而不是一种模式。模式化的东西容易狭隘、僵化,而作为一种哲学我们则可以不断地去发展它,并且在其指引下探索出多样化的模式,从而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说Web1.0,Web2.0和Web3.0分别是一种世界观的话,与其对应的多种多样的模式就是这种世界观的方法论。笔者认为Web1.0是一种展现、传播的哲学,Web2.0除了展现、传播,更重要的是一种交互、体验、使人满足的哲学,而Web3.0在此基础上,应该是突出了高速、安全、便捷、个性化、无障碍等理念,是更加先进的一种技术理念。

当今互联网的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Web3.0将是彻底改变人们生活的互联网形式。Web3.0使所有网上用户不再受到现有资源积累的限制,具有更加平等地获得财富和声誉的机会。笔者通过以上在自然辩证法科技方法论基础上,分析了WEB3.0取代WEB2.0的必然性,并指出了这个过程反映了科技源于实践的问题,体现了自然辩证法中的整体性原则、动态原则、系统优化原则,同时也对WEB3.0取代WEB2.0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不过我们也知道,在任何新事物产生过程中,总是会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9-10]。

参考文献:

[1]徐璐,曹三省,毕雯婧,等. 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 2008,(5):50-52.

[2]岳昆,王晓玲,周傲英. Web服务核心支撑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4,15(3):428-441.

[3]惠碉,徐沛娟,付燕宁.语义Web服务组合策略[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47(3):558-562.

[4]屈振新.基于Web的多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微型电詹应用,2006,22(12):31-33.

[5]马俊,黄娟.技术创新的哲学思考[J].学术探讨-工会博览,2011(6):313-314.

[6]杨庆峰,姜琬.技术历史境遇的哲学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9(3):39-42.

[7]张剑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与必然性观念[J].学习与探索,2010(4):26-28.

[8]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J].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9]李惠宁.哲学视阈下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性探析[J].传承,2010(10):58-59.

[10]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8(3):263-265.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