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女教师学术网络的建构行为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建构 女教师 学术 高校 网络

摘 要:本研究以学术网络为议题,在意义建构理论基础上,深度分析高校女教师的学术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建构行为。研究表明,缺乏学术网络的支持是高校女教师职业成长的首要困惑。高校女教师的学术网络以其不同角色和职业情境嵌入于职业中,通过运用学习、反思、沟通和平衡行为努力构建优势网络。研究结论,有助于推进高校女教师的学术网络建设,帮助女教师群体冲破学术困境,为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学术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5-007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cademic network structure and makes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behavior of female teachers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ck of the support of the academic network is the primary perplexity of the female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The academic network of female teachers is embedded in their different roles and professional situations. They try to build an advantage network by learning, reflecting, communicating and balancing behavior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help female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break through academic dilemmas,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high-level female talents" development.

Keywords: female teachers of colleges & universities; career development; academic network

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1]。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建构自身的学术网络并使其良性发展,无疑是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学术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加之大学系统内部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序现象,这就导致学术网络集中化程度日趋提高。美国社会学家科尔在针对科学界的分层研究时指出,在漫长的科学历史进程中,科学家几乎为男性所独占;女性研究人员较难融入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术网络,因而必须承受由学术资源配置上的“种姓等级制”所带来的制约。在教育和科学领域,女性面临“科学管道效应(leaky pipeline)”。

针对高校女教师的学术发展障碍以及影响因素,近些年才有研究学者注意到学术网络对两性职业发展的路径存在差异[2-4],并进行相关研究。大部分学者在诠释学术网络存在差异的同时,缺乏关注于学术网络的深度研究。哪些学术网络因素影响到女教师职业发展?成功的女教师如何构建学术网络?在何种情境(职业阶段)下,学术网络如何助力或抑制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对于上述疑问,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在意义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女教师学术网络的建构行为和影响机制问题。

一、意义建构理论与学术网络

意义建构是人类认知与信息行为过程的有机结合。意义建构涉及多种情境,并且产生于个人角色与时空环境的结合,正是由于个体认知的差异,引起行为障碍,由此人类便利用个体认知与外部环境的共同意会达成解决方案。Dervin提出了意义建构的四因素模型,即情境、鸿沟、桥梁和使用。即在某一情境(Situation)下,由于自身的认知障碍,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Gap),为了继续前进,势必要借助桥梁(Bridge)以实现突破,从而解决问题(Uses/Helps)[5]。

女性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承担多重角色及角色的转换,其身份的认知与肩负的责任会有所不同。身份是推动女性人才成长自我认知的重要因素,并伴随着职业成长。Forret和Dougherty认为,社交网络构建行为是个体尝试与对自己工作或职业有潜在帮助的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行为[6]。两性在网络资源、网络结构和网络利益的存在者差异性,影响其职业发展。朱依娜的研究表明,女性科研人员的网络规模小,网络质量差,其网络欠缺是导致学术产出不足的重要原因[3]。曾晓青基于“管道效应”理论,造成女性学术职业国际化低的原因是,缺乏指導老师和机会(网络资源和学术机会欠缺),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网络规模小)和管理体制等[7]。黄春梅的研究表明,由于存在学科和职称的性别隔离,造成高校女教师学术资源不足,学术地位边缘化,难以进入“核心”学术圈,呈现其职业发展的“马太效应”[2]。

高校女教师如何构建优势的网络关系,以利于职业发展或人才成长呢?意义建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高校女教师网络建构行为的实质,从而建立有效的学术网络。从意义建构的视角,学术网络来自于个体的认知、释义和意动等意义建构活动。

二、高校女教师学术网络的构建机制

本研究遵循意义建构理论的一些基本要素,采用三种分析方法:1. 类别与主题分析;2. 领域式的分析;3. 格式塔分析[8],对13位高校女教授(博导)进行胜读访谈。笔者通过其职业成长的关键事件和行为的分析,诠释如何建构学术网络,再归纳一个一般性诠释过程模式,从而概括学术网络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严格遵守Strauss等编码技术程序进行构件归纳和模型建立,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模型效度[9]。其中,理论饱和度是模型效度的重要保证,经验认为样本数在8-15之间即可使理论达到饱和状态,当编码到最后完成全部13位案例时,新的性质也很少出现。因此,本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理论饱和度和效度。

(一)学术网络困境

1. 冲破谷底的“软肋”:缺乏学术网络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女性受自身社会资源和传统文化的限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对于男性就少得多。男性在教育和社会网络的扩展上都比女性有优势。主流的社会结构与制度(规则与实践或者文化)为男性和女性发展资本提供了不同的机会[10]。

就学术网络而言,8位受访者认为,缺乏学术网络支持是阻碍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单兵作战,被学术小组边缘化,缺乏与其相应的专业组织和互助机构”是影响女教师获取学术权威认可,是职业发展重要阻碍因素。同时,相对男性而言,女教师的学术网络具有较为封闭和演化慢的特征,她们不太主动去扩展学术圈子,同时也缺乏拓展学术网络的渠道与精力。因此,女教师的学术网络普遍呈现出“规模小、强度高”被边缘化的特征。

2. 被边缘化危机:制度支持力度薄弱

从女教师的叙述中还发现,多数女性都曾遭遇到类似“土星环”的被边缘化危机,其原因固然涉及到文化习惯、刻板印象、权力分配等因素,但缺乏系统科学的辅助政策以及力度薄弱的组织制度支持无疑是更为突出的阻力。

然而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时刻与周围的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就个体资源而言,高校教师人际关系一方面能获得学术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能提供情感性支持和帮助,而且个体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将影响着人力资本的获得和发挥。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固然重要,然而作为自认为最为缺乏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作用并没有被女性自身清楚地认识到,限于家庭、生活范围的社交圈无法发挥女性善于表达与沟通的先天优势,更重要的女性对于如何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从而她们无法作为一种与男性互补的独特创新力量而生存和发展。

具备领导人资质的女性之所以在职业阶梯上停滞不前,不是因为她们缺乏前进的动力和能力,而是因为往往缺乏意在推动她们晋升到高层的那种支持[11]。高校女教师需要的工作环境支持(工具性支持)、尊重个人意见和价值(情感性支持)恰好是现在高校环境所缺失的。

(二)双重身份认知与学术网络

身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意义建构者需要根据情境确定合适的身份,并随着情境的变化而重塑。高校女教师嵌入职场,存在双重身份认知,即传统身份和职业身份,并交互影响。女教师职业发展伴随着家庭及个人成长,具有连贯性与阶段性、矛盾性与互动性。1.连贯性与阶段性。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多重角色,诸如,女儿、妻子、母亲等。家庭生活中角色的转换使得女教师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职业身份存在阶段性特征,结婚与生育会影响女教师的职业发展,学术发展可能会面临中(终)断。2.矛盾性与增溢性。角色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时间分配和个人的精力。被访的很多女教授(博导)表示能够避免角色冲突的出现,学会平衡,保持积极的心态,降低冲突的程度,转而从角色中获得增溢,即在参与某一角色活动时获得的良性体验或绩效有助于她们在参与其他角色活动时获得正收益,实现良性互动。

研究发现,科研能力提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合作、事业-家庭平衡是女教师职业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当她们工作上面临挫折时,驱动她们克服困难的则是科研能力的提升、事业-家庭平衡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纯粹追求事业发展(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工作环境和团队合作)并不是多数女教师追求的生活方式,她们希望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发展目标,不会以牺牲家庭来换取事业的成就,并且当事业受挫时,家人支持、工作家庭平衡是其克服困难走出“瓶颈”的关键动力。

(三)学术网络建构行为

学术网络涉及网络资源、网络结构以及网络利益,最终影响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被访的女教授(博导),归纳总结,得出4种主要的应对行为。

1. 建构学术网络的学习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范式主要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心智活动过程,关注记忆和信息加工。通過不断的学习,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会产生变化,知识与经验会更替与积累。在被访的女教授(博导),谈到自己的职业经历时,很多认为在自己刚开始从教时,教学与科研经验不足,也并没有仔细地对未来职业目标认真地思考,其内心驾驭力较弱,对自我与“他我”认知存在落差,相对自信心较低,除了自身的努力学习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来自于家人、同事和学校的支持与帮助。相对而言,男性被访者对自己的学术网络显得较有信心;其中,7位被访者表示“男性天生的社交能力就高于女性”。除此之外,学校考评体制也会影响女教师职称的评定,4位受访者提出,“想要达到标准,就要更努力”。

2. 建构学术网络的反思行为

“反思”包含对反思目标的留心、觉察、审视与评估。自我反思是一个包括自我分析、自我评估、自我对话和自我观察的过程。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不断的提出并解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被访女教授(博导)在职业成长早期,其个人能力、知识与经验等的缺乏,引起其职业目标的游离,心智结构不成熟。在其职业成长的最初阶段,更加注重投身于教学工作,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努力去赢得学生与同事的肯定或认同。随着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积累,当面临更大的挑战时,会重新审视自我,进行自我反思,即过去自己做的怎样,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今后要如何做。此时,有的被访者表示自我效能感会渐渐增强,有的可能抑或是减弱。同样,在家庭或生活中角色的扮演,也会在不断地反思,努力平衡多重角色。

3. 建构学术网络的沟通行为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偏好各有优势,两性在信息汲取的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差异性。传统社会对女性存在刻板印象,感情用事、不果断、人际关系取向。随着社会变迁、观念的转变,女性的短板成为优势,女性在沟通能力方面具有优势的。但是,7位被访女教授(博导)表示,“男性天生的社交能力就高于女性”,真正在学术上进行有效沟通的还是男性占有优势。并且诠释的理由是“我的学术网络较小,我没有强烈的动机去建立学术网络”,“跟我学术合作的人,多数都先是朋友而后合作”。6位被访者认为“男性的权利欲望更强,更愿意追求学术核心位置”。女教师均深谙更加希望有着更好的团队合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女教师更加擅长建构一种蛛网状的组织结构,她们把自己定位在组织的中心,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4. 建构学术网络的平衡行为

传统的性别角色,社会普遍认可的依附于男性世界的“贤妻良母”的社会印象,必然影响到女性对自我发展目标的定位。被访者坦然,虽然两性都承担着多重角色,但是作为女性,会肩负着更多家庭和工作的责任,女教师在规划职业发展时,不得不考虑到家庭的因素。当然,这并非是女性成为优秀人才和参与社会贡献的“门槛”。工作和生活是交织进行的,冲突并非是有害的,主要在于如何平衡,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在被访女教授(博导)而言,强调的是关注自己内心的呼唤,究竟你想要的是什么?平衡的外延很广,首先是内心的平衡,最后达到一种工作-家庭-社会的平衡。

本研究以意义建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被访的女教授(博导)职业经历,概括出其构建学术网络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身份认知、学术网络、嵌入模式以及建构行为都会因不同的职业情境产生变化,最终影响晋升、薪酬和职业满意度。

三、建构学术网络的对策探析

高校女教师学术网络所呈现出的群体特征是制约其职业发展的“软肋”,需要系统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如何助力高校女教师群体冲破“M”型谷底,不仅是高校女教师自身需要思考的问题,更需要来自社会、组织、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综合各国的经验,我们将优化高校女教师学术网络的建议归纳为“123”策略。

(一)“1”即加强女教师学术网络建设的“1个榜样”策略

发掘和树立一批女性学术精英,以榜样效应带动高校女教师积极拓展学术网络。缺乏建立和拓展学术网络的动力是导致女教师学术网络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而缺乏动力的根源在于,社会对女性从事高端科学研究工作的信心不足。通过树立一批优秀女性榜样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为青年女教师提供精神榜样,增强其拓展学术网络和冲破职业谷底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女教师群体的梯队的建设,通过以老带新,“带、帮、教”的形式来培养青年女教师。

(二)“2”即加强女教师学术网络建设的“2个平台”策略

着力搭建针对女教师群体的学术交流平台与集体发声平台。一方面,抓住国家10个部委联合推进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契机,不仅要借助中组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的信息与组织优势,以缓解女教师被边缘化的趋势;更要与欧洲女科学家平台、赫尔辛基妇女与科学组织等国际性女性科学家平台开展合作交流,搭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科技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女教师群体的利益与需求,搭建一个女教师群体的集体发声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集中反应群体的特殊需求,更要以传播科技界性别平等信息为目标,进而提高女教师参与科技政策制定的集体发声力量。

(三)“3”即加强女教师学术网络建设的“3网互动”策略

积极转变思路,形成女教师群体的家庭网络、组织网络与学术网络的3网互动格局。调查显示,女教师群体在拓展学术网络的同时,普遍面临如下问题:其一,承担较多的家庭责任,以致缺少学术交流的时间与精力;其二,在同行之间的交往中,由于科技界男性占据决策管理的主导地位,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烟酒文化等非正式交往方式盛行,女性很难融入掌握科研资源的男性社交圈;其三,所在组织对女教师的需求不够了解,缺少系统的支持方案。

鉴于此,推进高校女教师学术网络建设不因局限于学术网络自身的视角,需要来自家庭、组织、同行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倡导工作与家庭促进、夫妻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生活态度,使得更多的女教师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展学术网络,促进其家庭与学术网络的互动。另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创设“女教授讲师团”、“妇女研究中心”“女教授联谊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为女教师群体提供拓展学术网络的渠道,以实现其组织网络和学术网络的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女教师群体虽然占到教师整体的近半数,但她们的职业发展普遍存在“M”型谷底现象,而缺少学术网络的支持更是其突破谷底的“软肋”。如何帮助女教师群体拓展其学术网络,实现家庭、组织与学术网络的“3网互动”格局,进而营造和谐的学术社区,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女教师自身、组织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6.

[2]黃春梅,司晓宏.学术女性职业发展的实践困境及矛盾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6,5:88-93.

[3]朱依娜,何光喜.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一个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社会,2016,36(4):76-102.

[4]童梅.社会网络与女性职业性别隔离[J].社会学研究,2012,4:67-82.

[5]Dvin B.Clear unclear?Accurate inaccurate?Objective subjective? Research practice? Why polarities impede the research, practice and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ow Sense-Making Methodology attempts to bridge the gaps[J].Journal of Evaluation in ClinicalPractice,2010(16):998-1001.

[6]Forret M, Dougherty T. Correlates of networking behavior for managerial and professional employees[J].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1,26:283-310.

[7]曾晓青,李碧虹.女性学术职业国际化研究——基于“管道漏洞”理论视域[J].大学教育科学,2015,2(2):72-78.

[8]姚飞.学者向创业者转型过程释意的多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138-148.

[9]Strauss A L, Corbin J M.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M]. Sage,1998.

[10]陈丽琴,卓慧萍.社会资本获得的性别差异与女性参政[J].江西社会科学,2010(2):199-202.

[11]李鲜苗,罗瑾琏.女性高管职业身份建构的扎根研究-基于ASD的成长模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6,9(1):53-64.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