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路径探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路径 适应能力 探讨 培养 高校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分析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十二五”规划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新要求,以高校体育课程为载体,通过与专家讨论、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应的教学经验,研究了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主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主要通过体育教育、体育设施、体育教师和大学生自身这四个路径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3012306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的优秀人才,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是建设美好祖国的中心骨干力量。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高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能、社会交际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的身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研究,对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适应能力常常被定义为一种复杂的技能,包括自我管理、沟通、决策、问题的处理、表达意愿、同伴及团体交流等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研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相关主题的文献进行研究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较多,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本文以高校体育课程为载体,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了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路径。

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可以了解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其自身因素与各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发展巩固有利于其共同发展和建设的因素,改善制约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吕新为代表的学者,从大学生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为视角,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1];以笪学军为代表的学者,从大学生自身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内在心理层次和外在的行为层次两个方面,心理层次可以分为:掌握、应对和防御;外在行为层次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适应各种社会生活领域和内容的技能和习惯,可以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行为层次[2]。文章认为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方面,是属于外在的一个环境影响因素,所以较为认同吕新的观点。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区别其他培养方式的独特作用,比如,高校体育通过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为调查了解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的主要路径,运用专家法、文献法、实证法和数据分析法,分析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主要路径,提出了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方案,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成都市各大学的学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在校学生240人,将他们分为AB两个组别,每组学生120名(见表1)。A组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时,对教学实现的路径和方法实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并进行主因素控制(既教学、体育设施、体育教师及学生这四个主因素),经过一年的大学体育教学后,统计了解其在体育教学后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应变化。对B组的同学实行正常的体育教学,同样在一年之后统计了解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

表1研究对象统计表

性别1A11A21A31A41B组1合计男(人)1 211131121171681131女(人)191171181131521109合计13013013013011201240(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分析的目的是在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分析,总结科研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新的科研发展概念。

问卷调查法: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近期关于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的研究的现状,结合专家法对问卷进行初稿设计。多次对问卷发放调试,使得其信度和效度均满足问卷的要求。对全体受试对象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8份,有效问卷为23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和98%。

逻辑思维法:通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常见问题的研究,运用逻辑和资料的显示,找出其内在影响的真正因素,分析问题,为最终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对比研究法:通过一年高校体育教学后,学生对问卷的填写的差异,比较前后的得分变化和A组B组之间的差异,找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三、学生参与测试的数据分析

选定好参与研究的四个班级,分成A、B两个组别,在参与研究前,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所得具体数据如下表2所示:

为保证得到参与锻炼后学生的实际数据,通过一年的高校体育教学后,在期末考试中,对学生们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认真参与此次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参与研究和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与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测试,以保障所获数据的真实性。并对参与研究统计的学生,以同样的问卷进行了第二次的问卷调查,比较A、B两组之间教学方法的差别,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中等偏下水平为16.2%,不及格将近占总人数的0.9%,相比一年前的水平,总体水平都在上升,这说明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有效的路径。且相比A、B两组的差别,A组的同学在经过一年的高校体育教学后的整体水平显著高于B组的同学,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对A组的同学进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路径是更为合适的。

四、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通过与专家和高校体育教师的就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问题,进行访谈和学术交流,结合自身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数据分析,综合学生自身的对于高校体育对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路径的看法,总结得出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高校体育教学、高校体育设施、高校体育教师、高校学生四个方面。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随着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更加苛刻,同时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大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大胆的改革创新。研究通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表现,与专家和学生的探讨,阅读文献,综合统计研究得出高校体育教学应从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设置的合理化、教学主客体的转换、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这四个方面着手,能更好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新的高校体育教育规划中,高校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培养终身体育、以人为本的意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特别是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的意识,应采取更加专业的体育教学方式,培养灌输终生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掌握终生体育的技能,养成自信、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踏入社会接触的最后的专业体育教学,抓住大学体育教育的这一过渡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和需求,建立一个系统的、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学系统,向学生多灌输积极、乐观和终身的体育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特色,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信,坚持以学生为本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切实发挥高校体育应有的功能。

2.课程设置的合理化

大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应一直保留原有的体系,应针对大学生的切实需求做出相应的改善,甚至大刀阔斧的改革。现阶段体育课程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针对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应建立一个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的课程设置体系。保留一定的基础性体育课程,如田径课中的中长跑的技巧知识、运动健康知识;取消那些在学生日后生活中基本用不到的课程,如跨栏、铅球等;重视学生的兴趣,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选课系统。综合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局限,开展各种学生喜欢参与、感兴趣的体育课程,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打破原有的上体育课就是无精打采的现象。取消不必要的必修课,开展选修课,且采用一个大学体育老师作为其唯一的体育导师(A组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其原因之一是受到了专门的体育导师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了解更多的关于专项体育的运动、保健、预防的知识,使学生系统科学的掌握一门体育运动方法。

在体育课程的选择上让学生做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避免之前教师的强迫性要求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充分解放老师,减轻教学任务负担,在一些高校体育老师一个人得身兼数职,得参与各种与专业不相干的体育教学,导致其无法集中自己的精力做自己的专业学问。开放的选课系统不仅可以解放学生,还能使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教学,提高老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做到真正的专业有术功,还能推动我国体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3.教学主客体的转换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开展与体育知识的传授的主体,很多时候他们被认为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任也就落在教师的身上。传统的体育课程是以教师主讲学生主练的方式开展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很少能有时间按照自己的时间学习,大部分时间是被老师安排的,这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同学的需求,造成学习时间浪费,降低学习效率,使得体育课堂枯燥无味。因而出现了学生爱好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程的窘境。

实现教学主客体的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趋势。转变现在的传统的学习模式,在体育课程中多一些交流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感受到个人意识受到重视。改变考核体系,不再以考试作为评估学生的体育成绩的重点,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应多涉及一些课堂表现、运动能力和上升程度等方面的比重,使体育考核能真正的起到评估、反馈、激励的作用,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进步,而不是给他们造成压力。改变传统的课程交流模式,在教师传授后必要的基础知识后,给与学生团队学习竞技的机会,让其各自在自己的团队中拼搏表现,老师充当一个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学风。

4.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体育教学的课程开展应注重个性教学,改变以前的一锅端的不利现象。开展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课程爱好,开展更为系统时间更长的体育教学,让学生能在大学四年间,全面的掌握一门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为终生体育的形成,提供一个较为科学和系统的体育技能和知识。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向多一化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地域、风俗、习惯,结合学生的不同的爱好,有区别性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的体育需求,特别是针对一些地方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展与保护。教学的组织教学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较为大胆的改善,比如当时对A组中的学生上篮球普修课时,采用了班中分队的教学方式,从一开始就让他们注重自己团队的发展,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勇于竞争的精神,还为他们课后进行体育锻炼创造了很好的集体氛围,最后这个班级的同学的篮球水平集体上升,而且在最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测试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向更加系统综合的方向发展,应该结合小学中学的体育教学,更加系统科学的开展体育教学。在对参与测试的同学做了一些口头的谈话,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在小时候学校的体育教学教的太多而不精,阻碍了他们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兴趣培养。高校体育教学前,即中小学以开展基础性体育教学为主,兴趣教学为辅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基本素质,为其中小学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高校体有教学中,即大学阶段,应注重兴趣,基本的素质训练为辅,激发其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让其至少一门运动技巧,养成良好的运动素养;高校体育教学后,为学生往后进入社会打好运动基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学生终生体育的基本意识。科学的把整个教学系统整合起来,相互协调发展,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做出的改变。

(二)优越的高校体育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保障

高校体育课的实施离不开体育设施,它是保证体育课能正常有序进行的物质保障。现阶段高校体育设施主要是满足高校体育教学、专训队的训练、课外体育运动、及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的需求,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体育生活、社会交往、和养成“终生体育观”的需求。随着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多样性的体育需求的增加,高校应该重视挖掘体育设施的多功能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发挥高校体育设施的多功能性。我国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够,场馆占用和不合理利用现象却很严重。应该发挥体育场馆一馆多用的功能,增加空间和时间的利用效率,充分保证学生的体育需求。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就开发的很全面,如在日本很多球馆可以举行多种比赛,不但可以打篮球,还能作为羽毛球、排球、室内足球场,紧急时候还可以作为安置区。我国高校的体育设施缺乏在这一方面的开发,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在往后的设施建设中挖掘体育场馆设施的潜在功能,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更好的体育设施。

现阶段高校的体育设施因考虑影响教学和学生休息,位置大多处于远离教学区域和学生宿舍,这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在往后的体育设施建设中,我们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的综合因素,更加人性合理的布局体育设施,为学生锻炼身体提供一个更加便捷安全的体育环境。

高校体育设施的安全性是根本,是保证学生安全的基本。坚持场馆、器材、设备的安全管理,实质上是贯彻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关注体育教学基础的安全,就是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管理的具体体现,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教学和锻炼中受益。管理工作的宗旨就是一切为学生安全和教学服务,主动地探求体育场馆、设备、器材安全使用的方法,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及时解决问题。对体育教育、教学准备工作做出最优化开发利用,提高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才能确保完成教学计划的目标,以适应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优质安全为高校体育课程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三)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知识和信息来源大大丰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体育教师扮演着引导者(进行知识和信息的选择以及道德评价)和发现者(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才能)的角色[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国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大,这对于体育教师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综合学生和教师的观点,为满足学生体育需求,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两个方向改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一,体育教师个人需要拥有高的专业技能、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亲和力;第二,有关行政部门应合理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工薪水准和综合评审框架,让体育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经济能力从事体育教育;第三,体育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四,教师需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习中的榜样作用;第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新。

(四)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是高校体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真的参与体育课程,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认真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研究认为大学生应该从下面几个地方着手:

1.大学生应正确的认知高校体育教学

大学生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正确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是必要的。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错误的认为相比其他文化课程,体育课程不重要,能不能掌握好体育知识对往后的生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正确的认知体育,认真的学习体育知识,了解体育的作用和功能,掌握体育技能。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只有摆正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才能正确的认识高校体育,真正的参与到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才能促进个人的体育运动能力,达到锻炼身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

2.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学生个人的努力,虽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4]。这些素质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比如说思想素质高的学生,一般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要求都比较高。虽然,不同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但是这些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提升。作为当代我国的先进知识团体,大学生应该拥有一颗勇于拼搏、善于沟通、乐于创新、充满自信和激情的心去参与生活、学习和运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个人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通过对学生的跟踪教学研究,得出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合理的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办学方法,真正的做到高校体育服务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建设布局合理、设备安全便利、专业人员指导的高校体育设施,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物质保障;

第三,体育教师注意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做学生的好榜样,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做好指引者;

第四,学生个人正确的认知体育、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在提高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道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6):10-11.

[2]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3]晨枫.担负起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责任[J].中国教工,1999,(12).

[4]刘国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133-134.

Discussion on the Main Path of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AO Ye1,SHAN Yu2

(1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610051 China;

2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61004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 expert analysis, 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China’s “Twelfth Five Year Plan”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social, to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as the carrier, through discussions with experts, questionnair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University Sport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main path.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ports mainly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facilities, spor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four path eff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ports facilities; College Students

编辑:韩冬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