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注重思考思维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创造力 注重 思维 培养 思考

摘 要 冲破专业知识教育的定势,以注重质量和内涵式发展、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力为理念,把思考(“想”的方法)、思维(“想”的逻辑)和思想(“想”的成果)的培养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突出思考与知识、思维与智能、思想与优良个性品质之间的联系,分析联系间的影响;探讨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趋同问题的办法;最后,提出用融入管理的主观因素施加于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创造力培养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创造力;思考与知识;思维与智能;思想与优良个性品质;人才培养趋同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87-03

大学是以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知识创新为宗旨的广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热土,是思考、思维和思想的聚集地。创造力[1]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要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智能(智力、能力)和优良个性品质等金子,更应该是思考、思维和思想等诸多点金术。

从认识事物的角度出发,思考是起点、思维是过程、思想是成果,体现时序关系:起点——过程——终点,具有因果关系:种子——培育——果实;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思考、思维、思想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科学性可以提升和保持大学生的创造力。

1 思考、思维、思想的建设

创造性思考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包括吸收、记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是构成创造力的基础。但个体的创造成果往往又会超越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故人们对于创造力与知识是正相关、负相关还是矛盾关系争议较大[2-3]。笔者认为,若要促进知识的更新而不是老化,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动力而不是阻碍,应在学生中提倡创造性思考。

创造性思考是创造力的起点。拥有一个有创造性思考的头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现将多年的实践归纳如下。

1)广泛阅读。要培养创造性思考,先得知道有哪些思考方法,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如开展读书活动,学习前人的经历,了解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了解各种想的方法。视野开阔会使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考比较周密,而且对事物的预测也比较正确。

2)努力实践。创造性思考是抽象、形象和灵感思考的整合运用,系统科学把这种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称为整体涌现性[4]。涌现性是组成成分按照系统结构方式相互作用、补充、制约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结构效应,因此创造性思考只能在反复训练与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磨练和逐步养成。如对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思考方法反复实践,是固化一种思考的有益尝试。

3)独立、反复思考。要鼓励克服依赖性,经过自己付出的脑力劳动,获取真知。思考使人成熟、深刻,使人臻于完善。坚持独立思考,才能起到消化、吸收、运用和发现问题、跟踪追迹的作用;坚持反复思考,才可能使思考能力不断进取,逐步发展到创造的水平。

4)多角度思考。多角度思考比只信奉一个答案更能开发人的创造力。对于一个事物,如果学会换位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高度和尺度等方面去思考,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这样,每一次量度的转换,都加深了对该事物的认识,走向了事物的深层和本质。

求异和求同思维 智能是指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能力[5]。思维理论认为,智能的核心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有创见性的思维[6]。笔者在传播理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质疑”是最可贵的品质之一,若要促进思维的互补而不是非此即彼,使思维常新而不固化,应在学生中提倡创造性思维[7]。

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求同思维,以致大量遵循一定的规则、规范和规律的行为。求同思维不是发展创新的动力,不存在导向与诱发事物辩证突变、飞跃的理论因子。求同思维的价值在于它不断地在依次更新的层次上造成和谐稳定,以不断地为依次更高的层次序列上的求异思维提供基础,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到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8]。

求异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创三个特征,它能突破常规和经验的限制,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超出寻常的新观念或众多的独特见解,许多展示大自然奥秘的重大科学突破,推动历史向前的重大技术发明,耐人寻味的文学艺术瑰宝,都得益于求异思维[9]。求同思维有助于寻找事物的规律性与普遍性,而求异思维不能离开事物的规律性与普遍性,两者的有机结合运用,会使灵活变异在规律性的指导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知识的学习、理论的创新、实践的深入以及学生个体的成长,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在求同与求异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哲学思想 实践表明,各门学科或多或少地都有训练逻辑思维的作用,保持思维活跃而不僵化,哲学理论和思想更纯粹、直接、彻底地符合思维的本性,它能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思维辩证的、理性的素养和品质。

哲学与学科方法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控制论创立者维纳是从哲学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观点来研究控制问题的;影响了几代控制人的李亚普诺夫渐进稳定定理,也是一个体现了自然发展规律的普适性定理;自然科学中的许多原理和应用实例都饱含着哲学的DNA,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辉。

许多长久的工程现象,可以从哲学的视角去解释。如PID控制器表示输出与输入是比例(P)、积分(I)、微分(D)的关系,作为一种“经久不衰”并一直在工业控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控制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PID控制器成功的本质原因是这种控制器所蕴含的富有哲理的思想:积分反映了输入信号的“历史”变化,比例反映了输入信号的“当前”状态,微分则表征输入信号“未来”的变化趋势。一个如此全面地考虑了历史、当前和将来存在的控制器,理所当然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10]。

许多看起来矛盾的问题,也可以用哲学的原理去理解。如FoxO是与生命长寿密切相关的蛋白。德国研究者发现,90岁以上老人,体内的FoxO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但是FoxO在肿瘤细胞中也存在。那么,这些存在于肿瘤细胞的FoxO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存在即是有道理的”,研究者基于哲学理念提出假设,证明了FoxO的主要作用在于引起细胞自噬。而自噬过程在肿瘤中是把双刃剑:在肿瘤最初发生发展时,自噬对肿瘤的发展起抑制作用;而当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长到一定大小,自噬帮助肿瘤细胞存活。因此,在肿瘤细胞中的FoxO促进细胞自噬,可能正是肿瘤细胞生存发展的原因之一[11]。

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哲学思想的熏陶中逐步形成,哲学对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12]。

创造性思考、求异和求同思维以及哲学思想每一方面都十分重要,但若要促进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效果,必须把思考、思维和思想的培养放到因材施教的实践中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

2 思考、思维、思想的实践

课堂内的实践 学生以学为主,大学四年中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内度过的,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和主平台,使大学教育的教学过程,成为提高以目标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办学特色、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

以东北大学自动化学科为例,课堂教学紧密跟踪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使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等职业素养;遵循专业教育的内部规律,适时微调专业内涵、过程质量、专业培养目标,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建立把教学工作当作学术工作来研究的理念,给教学以学术的尊严和地位,尊重和关注课程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通过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建设专业课程等,进一步丰富了专业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与目标的符合程度,使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育过程诸要素更加协调。课堂讲授具体办法如下。

1)教程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并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化)。教程在包含基本定理、定义、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将一批具有哲理的原理、现象、案例精心讲解,使教程具有拓展思维的特点和作用。内容的描述上既要注重严谨的教学描述与推导,力求对主要概念和理论知识给出相应的物理和实际现象的解释,又要符合工程实际,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热情。

2)讲授增加多角度分析内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多下功夫,重在讲思路、讲概念、讲动向,增加多角度思考分析内容,避免大段的公式推导或大量微观的描述和细节的罗列,突出“少而精”的原则。对一些解释复杂、较难理解的设计算法用动画形象地表现出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利用和实现,多方位地丰富教案内容,使课程条理化、形象化、立体化。

3)鼓励学生质疑,引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4)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重视知识产生过程的教学,注重通过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科方法,举一反三,无师自通。

5)课程的作业增加多层次启发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精心设计作业(包括习题、大作业、课程设计、专题研究报告及无标准答案习题等),规范作业管理,引导学生消化和扩展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总之,打破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主的继承型教学,进一步拓展本科教学的功效,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相结合,从教程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定义创造力的教学含义和实施办法,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外的实践 大学教育应以追求多元化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统一为目的,各类人才急需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的眷顾。大学生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充满科学兴趣的业余生活,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成为创造力培养的时空场地;缩短学生统一安排的时间,腾出来的业余时间,让学生在科学兴趣的引导下自由支配,参加自己喜欢又充满挑战的课外活动,激活学生自我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校应加大投入,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包括对业余生活的有益引导和顶层设计,如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扩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渠道等。探索链条式纵向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交叉式横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通过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实践,重视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批量化、多元化发展的统一,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3 评价体系

创造力培养的评价,既包括学生大学四年表现出的固有特性,即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符合培养标准的程度,也应包括学生走向社会后表现出的动态赋予特性,满足用人单位事业发展以及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程度。评价考核应有利于评价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用人机制和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教师是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促进者,要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评价体系要体现一种比较明显的人事管理取向,具有激励功能,能够激发教师在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的意愿。既要调动教师的潜力,又要充分爱护、保护他们;既应引导教学科研方向,又要不患得患失,不脱离基础学习、教学和研究工作。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评价体系的进步和调整是一个渐进的、温和的过程。若将融入目标导向和动态跟踪的创造力培养评价方法与学校“多年发展进程的纵向评价”和“有代表性的个体跟踪评价”结合起来,评价体系会更加合理、更加科学[13]。

4 结束语

注重思考、思维、思想的培养,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调整心态,自觉地参与、融入学校和社会实践,注重自身修养和思考、思维、思想水平的提高,积极参与新兴前沿学科的纵深探索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等。

注重思考、思维、思想的培养,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悉心研究,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哲学理论和学术水平,加强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自觉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等。

注重思考、思维、思想的培养,也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和条件,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等。

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进程和有效的评价机制,激活热情,开阔视野,冲破专业知识教育的定势,使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成为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趋同问题的突破口,播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创造力火种,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时代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初庆春,刘荣,汪克夷.知识创新和创造力[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20(2):51-54.

[2]张庆林,Sternberg R J.创造性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46-249.

[3]海纳特.创造力[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19.

[4]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21.

[5]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2.

[6]曾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20(2):17-18.

[7]陈永顶.试论求异思维及其在广告写作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19(1):65-68.

[8]贺玲,蔡益朝,杨征.高维数据聚类方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1):23-31.

[9]林金辉.大学生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关系[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3):10-13.

[10]刘建昌,关守平,周玮.计算机控制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0.

[11]Zhao Y, Yang J, et al. Cytosolic FoxO1 is essential for the induction of autophagy and tumour suppressor activity[J].Nature Cell Biology 2010,12(7):

665-675.

[12]黄顺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

[13]周玮.引入目标导向和动态跟踪的教师业绩聚类评价方法[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69-73.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