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众志成城 抗震 救灾

【背景材料】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赶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此次汶川大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全国十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人员伤亡惨重。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据民政部报告,截至7月1日12时,四川大地震已造成69 195人遇难,374 177人受伤,失踪18 392人。

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为外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各地汽车、火车、舰船笛声长鸣,防空警报在各城市拉响。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有“川西锁钥”和“西羌门户”之称,是大禹的故乡。西南部为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就在此地。

【考点链接】

一、政治知识链接

(一)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灾情发生后,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动员数万军队、武警和各方面的救灾力量进入灾区,迅速开展有序有效的施救,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财政的巨大作用。据民政部报告,截至5月18日17时,中央财政已累计下拨抗震救灾资金57.82亿元,用于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病险水库的紧急加固和机场、重要道路、桥梁的维修等工作,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外救援队在实施救援时,利用生命探测仪、视频探测仪等高科技设备,为救助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了救援效率。

(二)哲学常识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时,应以承认自然界客观存在为前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地震属于自然现象,其形成和发生具有客观性,非人力所能左右。当一场强地震已经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及减少其他财产损失。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类社会的活动,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减少自然灾害。地震的形成和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规律,我们必须对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进行科学预测,有效预防。汶川大地震中轰然倒塌的是建筑,从废墟上赫然矗立的是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人间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只要英雄的中国人民与天灾进行顽强的抗争,只要我们科学的指挥、顽强的拼搏,就一定能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最终取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汶川震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正确的领导、及时的救灾措施,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赢得了抗震救灾的时间。震灾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始终坚持把抢救人员放在第一位的方针,确保了抢救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这些年来,我们遭遇了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南方雪灾等多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并因此产生了“抗洪精神”、“抗非精神”和“抗雪灾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激励灾区人民积极主动自救抗灾。

4.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做到趋利避害。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对灾情形成三个结论: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三是浅源地震,因此破坏性巨大。

5.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顾全大局,局部服从整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是关系全国、关系全局的大事,各地必须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举全国之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因此,在抗震救灾时,部队、武警、公安、消防、地震救援等多种救援力量协调行动,把各种抗震救灾资源和力量有效地协调、整合起来,投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使抗震救灾工作更加高效,更加有力。

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般认为震后72小时内是救人的“黄金救援”时间,超过这个时间,被困人员生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亦有诸多事实表明,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总是会有人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此次的抗震救灾中出现了很多生命的奇迹,不少受困者在超过了100多小时后仍然成功获救。这种情况与受困者被掩埋之后所处的特殊空间位置、自身体质和心理素质、自救能力等有着直接的关联。

7.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抗震救灾的核心任务是救人。以人为本是救灾的核心,要抓住时机、抓紧时间抢救人员,这是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部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救人展开,要把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为使整个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力争尽快通路、通电、通水,保障电讯畅通,其中,通路是关键。

8.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灾区的人民来说,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同时,政府和全国人民要通过各种方式支援灾区人民的灾后重建。只有灾区群众和我们一道在这场严重灾害中同舟共济,才能共渡难关。

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汶川的抗震救灾,虽然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时间非常紧迫,灾后重建更是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咬牙挺住,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抛弃,不论是救人,还是灾后重建,都是有希望的。我们坚信,有灾区干部群众不屈不挠、顽强奋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

10.认识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世界上没有不可知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目前,由于地球的不可入性、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和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我国地震预报水平依然处于经验性探索阶段,地震预报尚达不到精确程度。

11.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天灾无情人有情。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之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奉献爱心,踊跃捐款捐物、献血出力,无数平凡个人与企业慷慨解囊,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12.爱国主义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心系灾民是当前中国人最重要的爱国表现。在大灾面前,爱我们的人民,爱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并全力帮助那些正在受难的人们,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灾难让我们伤痛,也让我们更加团结,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更加相信我们的政府,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1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危急关头,许多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建成呵护学生安全的防护网,孩子们安然无恙,老师们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些官兵、医务工作者等救援者自己的家乡或家庭也在受灾,甚至不少救援者的亲人也被掩埋在废墟里,但是他们不顾自己亲人的安全,依然奋斗在抢险一线。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从他们身上体现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4.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周密部署下,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医疗卫生人员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以最大的力度,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努力;只要有一点可能,我们都要尽全力搜救,绝不轻言放弃”,温总理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充分表明在党和政府心中,在全体救援人员心中,人民生命高于一切。

1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谋利,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生命重于一切。在抗震救灾前线,胡总书记和温总理一再强调,要切实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把地震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尽最大可能使受灾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吃上热乎的饭,穿上御寒的衣,住进遮风挡雨的帐篷;要尽快通电通水,保持通信畅通,努力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并为下一步全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三)政治常识

1.国家职能。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发生后,民政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相关国家职能部门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立即各司其职,展开救助,体现了政府以民为本,切实履行国家职能。

2.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灾情发生后,国务院立即成立了以总理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救灾指挥部,温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不畏疲倦,不畏危险,始终坚守抗灾第一线,现场指挥救灾。他反复强调说,以人为本是救灾的核心,要抓住时机、抓紧时间抢救人员,这是整个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付出任何代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倍的努力,决不轻言放弃。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灾情发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强调,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赴四川地震灾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并主持召开会议,对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4.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总书记风尘仆仆,深入灾区,视察灾情。他亲切地拉着灾民的手,询问亲人伤了没有,房子倒了没有;他满含深情地亲吻着受伤儿童的脸颊,叮嘱医护人员要照顾好孩子;他俯身询问受伤群众,动情地说你们受苦了;他来到安置点,细心倾听受灾群众的诉说。一再强调要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当务之急、作为重中之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时刻把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危记挂在心,与人民群众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5.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义务。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作为爱国公民,我们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冷静、理性地倾听政府的声音。少点猜疑,多些支持;少点抱怨,多些祝愿;少点旁观,多些参与;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团结一心,全力救灾。

6.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灾难无情人有情。越在危急时刻,越能看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在此次地震面前,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以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伟大气魄又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使人感到了一股温暖而坚定的民族力量。只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只要我们迸发出巨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我们必将取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7.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很短时间内能调集大批救援人员和物资,充分显示了我国具有较强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外交力、政治力、文化力和民族凝聚力等综合国力。

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遭受大地震灾害,得到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这说明中国的稳定,对世界的安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地理知识链接

1.地震发生的地质原因。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汶川地震属构造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2.地震带来的主要危害。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次生灾害。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3.地震灾害的防御。地震灾害的预防工作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大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因此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最主要的工程性措施。震灾预防的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地震灾害的防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深入持久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和救援救助工作。

4.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与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地理特征的关系。汶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城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地震带,它主要由三条几乎是平行的断裂组成。震源发生在中间那条断裂,在地质学上叫做映秀—北川地震带。汶川地震破坏严重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次地震震级高、震源浅,属于浅源地震。浅源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第二个原因就是由于当地民众,尤其是羌族同胞建筑房屋多用石头和夯土,建(构)筑物本身抗震能力比较差。第三,这个地方是个山区,山体滑坡加重了灾情,还有很多山体滑下来使河水断流形成堰塞湖,对下游形成了很大威胁。

5.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措施。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一要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二要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三要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如果地震发生时,在学校要听从老师安排,室内学生不撤出,室外学生不要回教室,就近蹲下,掩护、抓牢。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危险物。地震中的标准求生姿势: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护住头部,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三、历史知识链接

1.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

(1)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反映出当时黄河流域经常泛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同洪水等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历史;大禹治水是历史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的事例。大禹治水启示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2)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此次汶川大地震对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有一定影响。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2.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尤其是面对四川汶川这样的大地震,如何有效预防自然灾害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对现代人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30多年间,共发生了26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如图所示)。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同时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有所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与此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1700多年。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还有巧妙的机关。仪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对着龙头,八个蟾蜍蹲在地上,个个昂头张嘴,准备承接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樽体随之运动,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吐出铜球,落到铜蟾蜍的嘴里,发出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汉顺帝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动仪的一个龙机突然发动,吐出了铜球,掉进了蟾蜍的嘴里。当时在京城(洛阳)的人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地震的迹象,于是有人开始议论纷纷,责怪地动仪不灵验。没过几天,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地区)有人飞马来报,证实那里前几天确实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开始对张衡的高超技术极为信服,陇西距洛阳有500多千米,地动仪标示无误,说明它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