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理论基础 路径 实践 课程

摘 要: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介绍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梳理了设计教学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和教员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240-02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与方法,非常巧妙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它是联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纽带,对上承载着人才培养需求,对下衔接着学员认知基础、指导着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律。准备律: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效果律: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强;练习律:重复刺激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极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规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展与改善了这一理论,创造了“刺激——强化——反应”公式。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奠定了认知发展理论基础,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正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据此编制课程教学设计,要抓住两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仅要有助于学员理解,而且也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与提取;为了尽可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非是一家之言。教育专家从建构主义出发,总结出了一系列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因为学习必然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为学员的思维和智慧最易被整个群体共享;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即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关注学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其实,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萌发了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为我们确立了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标:以学员为中心,设计符合学员特点、经验、需要和个性发展的教学。

(二)教学理论

1.发展性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发展对象要体现全体性,为此,课程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员;发展策略要体现多元性,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发展动力要体现主体性,必须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

2.结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理论为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要结合学员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模式;要按照经济性原则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要科学设计信息反馈环节与方式。

3.有意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他创造了先行组织者概念,这些在新知识之前提供的相关的、引导性背景材料,能有效地组织学员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运用这一理论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步骤是:明确课程目标、提出先行组织者,唤起学员对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设法让学员理解学习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关系,帮助学员寻找新知识与现存认知结构的相关性,从而固化学员的认知结构。

(三)系统理论

课程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系统进行的规划活动,因此系统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最具指导意义的是整体性原理,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遵循;反馈原理,要求强化教学员间、学员间信息交流,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有序原理,要为学员讨论交流创设情境和条件,促进教学系统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结构转变。

(四)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所以教育传播理论必然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反过来,要想使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就需要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过程模式。但是,不论哪种过程模式,其实践路径都由分析、设计和开发三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必须建构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之上。

(一)分析环节

1.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个目标。教学系统就要有个学习目标,明确这个目标,可以引起学员注意并把他们导向正确轨道,这对学员的学习是重要的,对教员的课程教学设计也是很有帮助的。根据程序教学理论,学习目标越精细越好,所以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就要从基本要求层面,对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按照系统论的原则,教学系统的目标,应该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所以,我们的分析首先从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入手,然后提出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重点是按照信息加工分析、层级分析等方法,揭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衔接、搭配、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在文字分析的基础上,最好搭配使用知识结构图或者概念地图等。如果能够将分析的思维过程编制成思维导图,效果可能更好。

3.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通常包括学员当前的状态和特征两个方面。当前的状态,就是目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与应该知道什么、期望知道什么、需要做什么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就是要弄清,学员现有发展水平与在同伴和教员指导下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学员的特征,主要是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重点是从生理要素及心理要素的角度分析学员的学习风格。

4.实施条件分析

实施条件分析是一种学习环境分析。在现代教学论中,学习环境既要包括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材料等物理因素,还要包括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人员、文化等社会心理因素,比如,教员的个性特征、特长爱好会影响到学员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的形成,各教学班的文化特点也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设计环节

1.教学总体思路——宏观教学策略设计

依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设计。比如,根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总体思路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学员行为的管理三个方面,并据此为学员提供特定的刺激,从而引起特定的反应,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如果以学习活动为设计中心,那么按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内容应包括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三个方面。

2.具体落实措施——中观教学策略设计

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必须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为此,一定要把知识与技能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设计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按照模块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根据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程序教学策略: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体现程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原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体现即时反馈原则,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体现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原则;对于适合自主学习的模块,可以设计启发式、支架式或抛锚式等教学策略;对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较多的模块,可以设计视听强化教学策略,重点是设计强化程序、确定强化时机、选择强化物等。

当然,在设计实践中多数情况下是综合考虑的,而且同一模块可以设计不同策略。同时,由于教学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特点,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即使是中观层次的教学策略设计也不是适用于具体课堂的,更不适用于所有课堂。

(三)开发环节

开发是根据前期的分析结果和设计方案,搜集、筛选、重组或重新编制承载教学信息、满足教学需要、能够让学员习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材料。搜集、筛选、重组是我们经常做的工作。重新编制教学材料方面的工作,比如辅助教学的文本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教学专题网站建设等,虽然也在做,但总体上不太重视,一般仅限于现有资源,以后应该加强。

参考文献:

[1]钱玲,喻潜安.教学设计理論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陈孝均.教学设计技能的构成与形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