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多媒体 教学中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消减。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出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从而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 多媒体

一、多媒体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育行业增添了一缕阳光,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教学目标更快得以实现。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多媒体的运用正是把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育行业有了大的突破,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

1.听。通过不断地去听、耳濡目染才能使得听力能力有所提高,而多媒体正为听力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方便。通过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片段、视频、声音等的播放,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练习听力,不仅在心理上没有紧迫和压力感,而且也能保證教学目标的迅速完成。

2.说。目前中国学生所学的英语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哑巴英语”。这样说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就是所谈论的话题是不贴近自己生活的或者不感兴趣的。因此,想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并辅助多媒体的恰当运用。首先,尽量多的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英语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那种氛围和感觉,慢慢学会英语的表达方式;其次,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从多媒体上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展开讨论或者辩论的活动。学生只有对某一话题感兴趣,他们才能愿意开口去说。

3.读。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自然教学效果不显著。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提供更多生动形象的内容,让阅读的课堂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图片、文字、声音的结合,可以把抽象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易于学生接受。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更有效、更方便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丰富自己的阅读量,也能够从中借鉴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4.写。多媒体辅助的英语写作教学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图、文、音等手段对知识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相比单调的教学资料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

多媒体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在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率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登上教育的舞台。

1.教学更加形象,但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面对的都是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在视觉上就给学生一种倦怠感,自然学习也没有了动力和兴趣;而多媒体这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呈现的知识也更加的直观形象。但是学生的注意力都在多媒体上,而不再注意老师的一举一动。老师上课也不需要边讲边板书,这就自然减少了肢体语言的交流,缺少了情感的释放。一直以来老师的行为举止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这种情感的交流。

2.知识更加丰富,但加重工作难度。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使得教师能够通过优秀课件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一些老教师来说,突然让接触多媒体可能会不适应。因此,要“对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学设计、教学系统理论等理论知识的培训”。另外,对于上课课件的准备也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三、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思考

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英语教学中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教师在课堂对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影响了教学的进程和效果,使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表现方式的统一、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统一、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等问题。张维友曾说过“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et partly”,多媒体确实是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多媒体教学可以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要发挥传统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63.7-9.

[2]刘儒德,江涛.学习者特征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4,(6):14.

[2]张维友.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tudy Skills[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徐晓囡(1993.7.25-),女,汉族,辽宁大连庄河人,锦州渤海大学,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英语)。

罗巧稚(1990.7.9-),女,满族,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英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