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合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奏响生物课外实践活动的四强音

作者: 浏览数: 关键词: 强音 奏响 课外 实践活动 生物

摘 要: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探索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最终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提高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转变观念 探索形式 体验过程 提升能力

《生物课标》确定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显然,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而课外活动的开展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重要最具操作性的途径之一。因此,顺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生物教学中应当经常性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来自生活、学业等方面的困惑,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探究未知领域,获取新知识。作为生物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探索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最终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提高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第一强音:转变观念,尝试新的生物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树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活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因此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利用学校实验条件以及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在教学中尝试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二强音:走出课堂,探索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

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课外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系列活动。

1.个人自动

学生每参与一次课外活动,就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收集信息,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方式。为此,七年级下册的“居住地人粪尿的处理方法”、“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八年级上册的“饲养家兔”、“蚂蚁的通讯”、“发酵现象的演示”、“制作孢子印”和八年级下册的“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设计健康生活的一周”等活动安排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2.小组协作

课外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旨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其中组织小组协作开展实践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扦插成果展:八年级下册中的“扦插材料的处理”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学会处理扦插材料的方法,而准备插床、扦插、水肥管理等更多的任务留给学生小组课后完成。大约一个月后,再在课堂进行小组扦插效果的评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通常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和教师。这样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好胜心而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七年级上册的“认识周围的生物”、七年级下册的“食品安全”和八年级上册的“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等都可以通过小组协作来完成。

3.师生互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所需器材,实践、操作过程,并记录观察现象、数据,完成实践成果报告,得出活动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如:七年级上册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八年级上册的“饲养和观察蚯蚓”,八年级下册的“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等活动可安排师生互动。在这些活动课中,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活动继续开展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三强音:走进生活,体验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活动1——做“丰收卫士”的守护神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一段资料:“从前的农村有着宽阔的水塘、水渠,那里是青蛙生息的乐园。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却被都市的蔓延所吞噬,一些残存的青蛙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它们虽然有幸生存下来却不幸失去了田野,失去了禾苗,失去了活动的天地和自由。而一双双贪婪的手把它们从田野捉来,又被一双双麻木的手将它们买去,它们还来不及瞧一眼陌生的世界,就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从而展开讨论:从小到大你有没有当过屠杀青蛙的刽子手?你身边的人呢?你愿意做“丰收卫士”的守护神吗?怎样行动起来?让学生在走向生活的过程中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更深层思索。

活动2——体验生产劳动

七年级上册的“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吸水”、八年级上册的“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等活动都源于生活,这就可以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的学生采集样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蔬菜的病害情况,再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预防了病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第四强音:走向社会,提升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活动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并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社会。

1.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是学生走近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

资料:“人类活动正在使许多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进入水体等,使许多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我们家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怎样改变这种现状?鉴于这个问题,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着手开展了“调查——访问——讨论——写出调查报告——给政府的倡议书”这一系列的调查活动,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使学生不但对环境污染的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2.进行角色扮演——争做“爱绿、护绿”的使者

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只有让学生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如:七年级下册“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中,让学生明确:绿色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从而承载着生命的希望。从整个生物圈来看,几乎所有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绿色植物而生存。我们要用感恩之心来回报绿色植物!但是,我们学生中间有的随意采摘花朵,有的随意践踏草坪,有的还攀折树枝……这一切可以既往不咎,我们以争做“爱绿、护绿”的使者为契机,给予学生一个社会角色,赋予学生一个使命。

总之,生物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让他们探索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一系列探究性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最终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提高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需要,顺应时代的召唤!

参考文献:

[1]楼世洲主编.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使命.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3]秦建荣,丁建强.走进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

相关文章:

Top